《议论文选取立论角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材料类作文的常见审题方法。
2. 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3. 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4. 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5. 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能力目标考试中能准确审题立意。
教学重点: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教学难点: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宋徽宗时期,京城的画院每年都要招收一名画师。
这一年,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院以“深山藏古寺”这一句古诗为题来考应试者。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画院招收的这名画师将在最后几个人中产生。
画师一: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画师二: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画师三: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准—深—新)那位聪明的画家巧于构思,发挥了想象能力,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
写作跟作画一样,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1. 关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2. 什么是审题立意?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
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
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明确的论点。
很多考生提炼不出明确的论点,因而议论往往失去中心;有些考生论点虽明确,却不能紧扣所给材料,不符合命题意图,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立意。
这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3. 审材常见病症联系本班学生实际,展示一些学生审题不准的作文,小结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病症。
(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2)笼统含混,泛泛而谈(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4)抓现象而弃本质4. 审清题意三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三、结合练习,探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课前分发练习材料,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2)组长将本组有代表性的立意写于黑板上(3)各组间互评(4)老师分析小结【材料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小结: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板书:(一)抓关键句【材料2】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
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
”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从螃蟹角度看:①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
②没有正确的方法,是很难实现理想的。
③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自查原因,一味责怪别人,无济于事。
从青蛙角度看:①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
②指导别人要具体,要耐心。
板书:多项立意(二)【材料3】“啃老族”指这样一些人,由于找不到工作,或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傍老族”。
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
据调查,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相当普遍。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原因,推结果,求对策主观原因:由于惰性和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不能独当一面……客观原因:家庭的抚养方式和应试教育存在误区;就业压力催生“啃老”现象……(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使文章走向深刻)结果的推断1. “啃老族”不能自立,害了父母亲朋,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生活负担。
2. “啃老族”缺乏竞争力,终将被社会淘汰。
很可能步入歧途,危害社会。
3.这种现象蔓延开来,将会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
对策的探求1、年轻人:树立理想,努力做到自尊自强,培养独立处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2、家长:要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爱护、正确教育下一代。
3、社会:完善就业机制,提供更多岗位。
小结: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板书:(三)舍次求主【材料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
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
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
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一、要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
二、要看诗中蕴含的哲理。
1 美在朦胧,美在平淡。
2 距离产生美。
3 物以稀为贵4 现象与本质5 整体与局部6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材料5】例5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
”乙说:“用火烧。
”丙说:“撒上石灰。
”丁说:“连根拔去。
”哲学家说:“都试一下。
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
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分析: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
要无贪心,请用良心占据心灵;要无虚荣,请以真诚占据心灵;要无怨恨,请以宽容占据心灵;要不麻木,请以清醒占据头脑;要不冷漠,请以爱心充实心灵等。
四、课堂总结审题应注意:1 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
2 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3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总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
五、布置作业根据下面材料内容,自选角度审题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犹太有句名言,叫做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卖豆子的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他就把豆子拿回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
如果豆芽不好卖,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
而如果豆苗再卖不出去,索性移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这不是更大的收获吗?练习提示:由犹太的这句名言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生。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的征途上,你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失败,成为一粒卖不出去的豆子。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是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还是努力改变自己,锲而不舍地前进?如果你放弃了,那么这粒豆子也就永远消失了,如果你能锲而不舍,无数的机遇也就随时可能光顾。
所以,有时挫折与机遇是并存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
写这篇文章时,最好能举出有说服力的实例,使之有理有据。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