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名人.

中国文化名人.

中国文化名人一、先秦作家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í),又称墨翟,鲁国人(滕州)。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3.老子原名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81章。

4.孙子孙武(约前535—约前470),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军事家,汉族[1][2],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或广饶)人。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著有《孙子》,又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5.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后人尊称“亚圣”。

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6.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7.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自称颛顼的后裔.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8.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9.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法家的创立者。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10.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

即《吕览》。

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1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二、汉代作家1.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汉族。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

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

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2.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一书。

也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3.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

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5.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他的《论衡》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6.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至汉章帝建初七年(82)成《汉书》。

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

三、魏晋作家1.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去世后被葬于高陵。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

3.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曹丕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

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

宋人集有《曹子建集》。

6.李密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文学家。

有《陈情表》一文流传后世。

7.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著有纪传体分国史《三国志》。

8.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9.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