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128-87土工试验规程前言粗粒土的土样制备SD128-028-87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SD128-029-87(试行)粗粒土击实试验SD128-030-87粗粒土渗透试验SD128-031-87(试行)无粘性土扰动试样从下向上渗透变形试验SD128-032-87 无粘性土扰动试样水平管涌试验SD128-033-87反滤料试验SD128-034-87原状土渗透变形试验SD128-035-87(参考试行)粗粒土固结试验SD128-036-87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SD128-037-87粗粒土三轴剪切试验SD128-038-87粗粒土多级加荷三轴剪切试验SD128-038a-87(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能源部关于颁发《土工试验规程》(SD128-87)第三分册的通知水利科教[1988]2号能源技[1988]3号各流域机构,水利、水电、电力规划设计院,部直属各科研院、所、高校,各工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电力厅(局):根据原水电部科技司(82)技字第251号文,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对SDS01-79(下册)中有关粗粒土试验部分进行修订,1987年9月委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对送审搞进行了审查。
这次修订的规程以《土工试验规程》(SD128-87)第三分册(粗粗土试验部分)名称颁发,自公布之日起,代替《土工试验规程》SDS01-79下册中土-033-79~土-036-79和土-052-79~土-058-79部分,并分别按正式和试行两类项目执行。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1988年5月13日前言本试验规程包括:粗粒土的土样制备,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粗粒土击实试验,粗粒土渗透试验,无粘性土扰动试样从下向上渗透变形试验,无粘性土扰动试样水平管涌试验,反滤料试验,原状土渗透变形试验,粗粒土固结试验,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粗粒土三轴剪切试验及粗粒土多级加荷三轴剪切试验等12个试验项目。
规程的修改是根据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82技)251号文的要求,在原有《土工试验规程》SDS01-79(下册)的基础上,对其中有关粗粒土部分的试验规程,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及我国的实践经验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提出送审稿。
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委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审查会,根据审查会的意见,又作了一次修改和加工整理。
1988年5月报水利部、能源部批准颁发。
本规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持修改。
参加的单位有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水利电力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电力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
参加各试验项目规程修改和编写的人员如下:粗粒土的土样制备SD128-028-87主编写人尹承瑶(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SD128-029-87(试行)主编写人史彦文(水利电力部西北水利利学研究所)粗粒土击实试验SD128-030-87主编写人王继庄(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粗粒土渗透试验SD128-031-87(试行)主编写人郑克恒(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无粘性土扰动试样从下向上渗透变形试验SD128-032-87主编写人沙金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修改人王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无粘性土扰动试样水平管涌试验SD128-033-87主编写入沙金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修改人王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反滤料试验SD128-034-87主编写人沙金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修改人王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原状土渗透变形试验SD128-035-87(参考试行)主编写人沙金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修改人王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粗粒土固结试验SD128-036-87主编写人尹承瑶(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SD128-037-87主编写人刘磷德(水利电力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粗粒土三轴剪切试验SD128-038-87主编写人郭庆国(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粗粒土多级加行三轴剪切试验SD128-038a-87(试行)主编写人郭庆国(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本规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朱思哲负责主持修改和编辑。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郑克恒参加了部分校阅工作。
对本规程在实行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寄北京车公庄西路10号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1989年2月15日粗粒土的土样制备SD128-028-871 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土样制备是将有代表性的粗粒土,经过必要的制备程序为各项试验提供试验用料。
1.2 适用范围:根据不同性质的土类,有如下两种土样制备方法。
1.2.1 A法——粘性粗粒土的土样制备。
1.2.2 B法——无粘性粗粒土的土样制备。
2 仪器设备2.1 孔筛:2. 1. 1 粗筛:孔径为100、80、60、40、20、10、5mm。
2. 1. 2 细筛:孔径为2、1、0.5、0.25、0.125、0.075mm。
2.2 台秤:称量100kg或50kg,感量50g;称量10kg,感量5g。
天平:称量5000g,感量1g;称量200g,感量0.01g。
2.3 其他:碎石机、振筛机、烘箱、木锤、橡皮板、铁铲、盛土盘、喷雾器、恒湿器等。
3 操作步骤3.1 A法:3.1.1 风干土样制备,将全部土样置于橡皮板上风干,用木锤将土块及附着在粗粒土的细粒土碾散。
应避免破坏土的天然颗粒,将全部土样依次过筛,按大于100、100~80、80~60、60~40、40~20、20~10、10~5、小于5mm,分组并称其质量,计算各粒组含量百分数,测定大于5mm粗粒及小于5mm细粒风干含水量。
3.1.2 天然含水量土样制备,应在保持天然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全部土样拌和均匀。
根据含砾量多少,按以下规定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其天然含水量。
粗、细粒混合样2000~5000g大于5mm粗粒2000~3000g小于5mm细粒100~200g根据各项试验所需总质量,用四分法分别取所需土样质量(务使粗粒分配均匀),装入恒湿器内,以防含水量变化。
3.2 B法:将全部土样依次过粗筛,分组称重,必要时取小于5mm 细粒土过筛,计算各粒组含量百分数。
按粒组分别存放备用。
a 垂直圆柱试样安装3.1.1.4 将试样倒置于不透水的平板上,将容器筒套上橡皮膜并抽气,使橡皮膜紧贴容器筒内壁。
然后将容器筒套在试样外面,放开抽气夹,使橡皮膜紧贴试样。
3.1.1.5 在试样面上铺厚约2~5cm粗砂(至容器筒齐平),轻轻击实,拂平。
然后在粗砂面上再依次铺滤布,透水板、下垫环、最后装上进水段。
3.1.1.6 装上进水段后,连同平板和试样一起翻转装上出水段,拧紧压紧螺栓(或密封套环)。
3. 1. 1. 7 向容器筒壁充气孔充气,充气压力p等于水头压力加上30kPa气压(也可根据需要增加),使橡皮膜紧贴试样,即可进行试验。
b 水平方形试样安装3.1.1.8 先在容器箱底面铺厚约4cm膨胀快凝水泥砂浆(下简称:砂浆),然后将试样放在砂浆面上(上、下方向与取样应一致),轻轻下压,使试样与砂浆充分结合。
随后填装两侧砂浆。
填装时两端面用不透水的平板封挡,以免砂浆外溢。
3.1.1.9 待砂浆凝固后,抽去两端挡板,放入透水板和滤布。
在滤布与土样之间的空间用粗砂填实。
然后在试样(连同砂)顶面铺砂浆,装盖板,待24h后进行试验。
B 有胶结性的无粘性粗粒土3.1.1.10 在取样地点按水流方向和试样尺寸要求细心地削成一个四面凌空的土块(方或圆),除去土块表面的扰动土。
3.1.1.11 环绕土样底部四周的水平地面上平整地铺垫一层隔层(油毡、砂或细土)。
3.1.1.12 水平试样安装先在上下游两个端面用不透水板封堵,并在试样顶面均匀地浇注一层砂浆,厚约4cm。
然后将容器筒套在土样外面,再在两面侧壁浇注砂浆。
垂直试样安装:将容器筒套住试样,使四周间隙大致相等,并浇注砂浆。
3.1.1.13 待砂浆养护24h后,小心地切断土柱。
然后,垂直试样,按本试验中3.1.1.5和3.1.1.6方法,安装进出水段,即可进行试验;水平试样,按本试验3.1.1.9方法安装和浇注砂浆,待24h后进行试验。
3.1.2 扰动土试样的制备:3.1.2.1 按本规程SD128-028-87粗粒土试样制备的规定备料。
根据要求的密度、含水量和试样体积,计算并称取已制备好的试样。
均分为3~4份。
3.1.2.2 根据试样性质,确定试样安装方法(垂直试样安装与水平试样安装的步骤大致相同,下面以垂直试样安装方法为例)。
粘性粗粒土:垂直渗透容器内依次安放垫环、透水板、滤布,装上测压管(容器内不成橡皮膜),铺垫厚约2~5cm的粗砂。
再分层装填试料,并分层击实至预定的高度,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高度。
结合层的表面应刨毛。
然后按本试验3.1.1.5的方法进行其余步骤。
无粘性粗粒土:在垂直渗透容器内壁套上橡皮膜(厚2mm)。
安装上进水段,分层装填试料并击实至预定的高度。
如试料含细粒较多,则底部应铺垫粗砂。
试料装填至与容器顶齐平,接上出水段,然后开始试验。
对于有棱角易破碎的无粘性粗粒土,宜用风干试料,分层振实。
应避免粗细颗粒分离,减少颗粒破碎,使之粗细颗粒分布均匀。
3.4 按本规程SD128-032-87中的3.9步骤饱和排气。
3.5 进行渗流由上向下试验时,下游溢水箱水面应高于或平被保护土与滤层的接触面。
3.6 试验开始时,以相应于0.1~0.2的渗流坡降的水头作为第一级水头进行试验,以后每隔1h加一级水头。
3.7 每抬高一级水头后,隔3Omin读数一次。
每级水头应测读两次,并记录。
流量也应进行两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3.8 若试样未发生任何变化,流量未随时间增大,测压管无变化,无细粒移动和水色变浑等迹象,即可进行下一级水头的试验。
以后各级水头,大致按0.3、0.5、1.0、1.5、2.0、3.0、4.0、…的坡降逐次升高,每升高一次水头,均应按本试验3.7的方法进行测读。
3.9 在本级水头下,如发现细粒通过接触面跑入滤层,或发现滤层中的测压管水头差不断增大时,则本级水头和以后步骤中的每一级水头试验持续时间需延长到3~4h。
3.10 在下列情况下:渗入滤层中细粒停止移动;位于滤层中的测压管水头差不再继续增大。
应继续升高水头,进行下一级水头的试验,不宜中断。
3.1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结束试验:3.11.1 当升高水头后,流量不断变大,被保护土中的渗流坡降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