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方位投影

第三章 方位投影


三、透视方位投影
(一).透视方位投影 一 透视方位投影 利用透视法把地球表 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方法 称为透视投影。 称为透视投影。 透视方位投影的点光 源或视点位于垂直于投 影面的地球直径及其延 长线上, 长线上,由于视点位置 不同, 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透 视方位投影。
• 透视方位投影的一般公 式推导 由相似三角形Q’A’O及qAO 有(图3-12,46)
在方位投影投影中,极点(或天顶)均投 影为点(投影中心点),投影中心点至任 意点的方位角无变形。 1.等变形线——与等高圈一致为同心圆 •
切方位
割方位
图04-14
2.等高圈长度比μ2 的变化规律 3.方位投影的应用 (1)等角方位投影, (2)各大洲图常采用斜轴等面积方位投影。其投影中心常 取以下位置:
五、双重方位投影
Z KR ( D + KR ) Sin K ρ= Z D + KRCos K
Z (1 + β )1 + βCos K µ1 = Z ( β + Cos ) SinZ K
Z (1 + β ) Sin K µ2 = z ( β + Cos ) SinZ k
六、方位投影变形分析及其应用
第三章
方位投影
学习目标与要求 1.掌握方位投影的一般公式及其分类 2.掌握等角、等面积、等距离方位投影的坐标与 变形公式 3.掌握透视方位投影的特点 4.掌握方位投影的变形规律及应用 • 学习重点 1.掌握方位投影的基本概念以及公式 2.掌握方位投影的变形分析 3.掌握方位投影的应用 • 学习难点 1. 方位投影概念及公式意义 2. 方位投影的变形规律 •
非透视方位投影是借 助于透视投影的方式, 助于透视投影的方式, 而附加上一定的条件, 而附加上一定的条件, 如加上等角、等积、 如加上等角、等积、等 距等条件所构成的投影。 距等条件所构成的投影。 在这类投影中有等角方 位投影、 位投影、等距方位投影 和等积方位投影。 和等积方位投影。
四、方位投影的概括公式
3.等距正轴方位投影 3.等距正轴方位投影 ①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μ1= 1 Ψ0=90º 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投影公式: ②投影公式:μ1=1 μ2= z/sinz 经纬线形式: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③经纬线形式: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经线是同心 圆的半径。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不变即相 圆的半径。 等。 变形分布规律: ④变形分布规律: 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角度、长度变形增大。 ⅰ 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角度、长度变形增大。 ⅱ μ1 = 1 μ2 >1 μ2 1→1.57 角度、面积等变形线为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ⅲ角度、面积等变形线为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都不大。 ⅳ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都不大。
2.等积正轴方位投影 2.等积正轴方位投影 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①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p=1 Ψ0=90º 投影公式: =cos( sec( ②投影公式:μ1=cos(z/2 ) μ2= sec(z/2 ) ③经纬线形式: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经线是同心 经纬线形式: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圆的半径。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减小。 圆的半径。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减小。 变形分布规律: ④变形分布规律: 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角度、长度变形增大。 ⅰ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角度、长度变形增大。 p=1 ⅱ p=1 ⅲ μ1 < 1 μ1 1→0.707 μ2 >1 μ2 1→1.414 没有面积变形,但角度变形较大。 ⅳ没有面积变形,但角度变形较大。 角度、面积等变形线为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ⅴ角度、面积等变形线为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a)切方位
(b)割方位
图04-14 方位投影等变形线
二、等角、等积和等距方位投影 等角、
(一)等角方位投影 ρ = 2RCos2
ZK Z tan 2 2
ρ
等角方位投影,就是使它符合等角条件, 等角方位投影,就是使它符合等角条件,并由此决定
=f(z)的函数形式 的函数形式
的一种方位投影。该投影保持微分面积形状相似, 的一种方位投影。该投影保持微分面积形状相似,即微分圆投影后仍为一 个圆,也就是一点上的长度比与方位无关,没有角度变形。 个圆,也就是一点上的长度比与方位无关,没有角度变形。 由此可写出投影条件 µ1=µ2 或 ω=0 dρ ρ 有
一、方位投影的投影表象及其一般公式
• 1.投影表象 在正轴方位投影中 a、纬线投影后成为同心圆, b b、经线投影后成为交于一点的直线束(同心圆的 ( 半径), ) c、两经线间的夹角与实地经度差相等。 对于横轴或斜轴方位投影,则等高圈投影后为同 心圆,垂直圈投影后为同心圆的半径,两垂直 圈之间的交角与实地方位角相等。 根据这个关系,我们来确定方位投影的一般公式。
Z 2
• 在等面积方位投影中,保持面积没有变形,所以在决定 ρ=f(z)的函数形式时,必须使其适合等面积条件,即面积 比P=1,为此有 dρ ρ P = µ1 ⋅ µ 2 = ⋅ =1
Rdz R sin z
ρ d ρ = R 2 sin zdz • 由此有 ρ2 • 将上式积分后得
2
= C − R 2 cos z
本章结束
(一)正轴方位投影 投影中心为极点, 投影中心为极点,纬线为同 心圆,经线为同心圆的半径, 心圆,经线为同心圆的半径,两 条经线间的夹角与实地相等。 条经线间的夹角与实地相等。等 变形线都是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 同心圆。 包括等角、等积、 同心圆。 包括等角、等积、等 距三种变形性质, 距三种变形性质,主要用于制作 两极地区图。 两极地区图。
3.方位投影的计算步骤
(1) 确定球面极坐标原点Q的经纬度φ0,λ0; (2) 由地理坐标φ和λ推算球面极坐标z和α; (3) 计算投影极坐标ρ,δ和平面直角坐标x,y; (4) 计算长度比、面积比和角度变形。 • 关于z和α,可由地理坐标变换为球面极坐标的方 法来求定。 cos z = sin ϕ sin ϕ 0 + cos ϕ cos ϕ 0 cos(λ − λ0 ) sin z cos a = sin ϕ cos ϕ 0 − cos ϕ sin ϕ 0 cos(λ − λ0 ) sin z sin a = cos ϕ sin ϕ 0 sin(λ − λ0 )
• 方位投影可以划分为: A、透视投影:正射、外心、球面(平射)、球心 (日晷)等投影(视点位置不同) B、非透视投影:等角、等面积、任意(包括等距 离)投影(投影性质) • 按投影面与地球相对位置的不同,可分为: 正轴方位投影,此时Q与P重合,又称为极方位投影 ( ϕ 0 = 90o); 横轴方位投影,此时Q点在赤道上,又称赤道方位 投影(ϕ = 0o ); 斜轴方位投影,此时Q点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以外的 任何位置,又称水平方位投影( 0o < ϕ < 90o)。 • 根据投影面与地球相切或相割的关系又可分为切 方位投影与割方位投影。
1. 等角正轴方位投影 Ψ0=90º ①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w=0 投影公式: z/2) ②投影公式:μ1=sec2(z/2) μ2= sec2(z/2 ) 经纬线形式: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③经纬线形式: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经线是同心圆 的半径。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的半径。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经线夹角等于相应的经差. 经线夹角等于相应的经差. 变形分布规律: ④变形分布规律: 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面积、长度变形增大。 ⅰ 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面积、长度变形增大。 ⅱ w=0 w=0 ⅲ μ1=μ2 μ1 1→2 μ2 1→2 p 1→4 没有角度变形,但面积变形较大。 ⅳ没有角度变形,但面积变形较大。 角度、面积等变形线为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ⅴ角度、面积等变形线为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方位投影: 以平面作投影面, 方位投影 以平面作投影面,使平面与球
面相切或相割, 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 面上而成。 面上而成。
根据球面与投影面的相对部位不同,分为正轴投 影,横轴投影,斜轴投影: 正轴方位投影,投影面与地轴相垂直; 横轴方位投影,投影面与地轴相平行; 斜轴方位投影,投影面与地轴斜交。
Q ' A' Q 'O = qA qO
1.正射投影 正射投影
2.球面投影(平射投影或等角方位投影) 球面投影(平射投影或等角方位投影) 球面投影
3.球心投影(日晷投影) 球心投影(日晷投影) 球心投影
4.内心投影 内心投影
5.外心投影 5.外心投影
(二).非透视方位投影 二 非透视方位投影
对于正轴等距离方位投影,把(90°-φ)=z,λ=δ代入以上公式即得:
本投影又称为波斯托投影
与等面积方位投影一样,广义上等距方位 投影开始条件也可以设µ1=K,K为小于1的 常数(决定方法与等面积方位投影一样),从 而可缩小等高圈长度变形的绝对值,但在 此情况下,并不能改善角度变形,而且沿 垂直圈也不能保持真正等距离而是缩小了 一个常数。所以实践中也应用得不多。
(二)横轴方位投影 平面与球面相切,其切点位于赤道上。 平面与球面相切,其切点位于赤道上。 特点:通过投影中心的中央经线和赤道为直线, 特点:通过投影中心的中央经线和赤道为直线,其他经 纬线投影后都是对称于中央经线和赤道的曲线。 纬线投影后都是对称于中央经线和赤道的曲线。
1. 等角横轴方位投影 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①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 w=0 Ψ0=0º 投影公式: z/2) z/2) ②投影公式:μ1=sec2(z/2) μ2= sec2(z/2) 经纬线形式:中央经线为直线, ③经纬线形式:中央经线为直线,其它经线是对称于中央经 线的曲线。中央纬线为直线,其它纬线是对称于中央纬线的曲 线的曲线。中央纬线为直线, 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线。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在中央 纬线上经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东、向西方向逐渐增大。 纬线上经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东、向西方向逐渐增大。 变形分布规律: ④变形分布规律: 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面积、长度变形增大。 ⅰ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面积、长度变形增大。 w=0 ⅱ w=0 ⅲ μ1=μ2 μ1 1→2 μ2 1→2 p 1→4 没有角度变形,但面积变形较大。 ⅳ没有角度变形,但面积变形较大。 面积等变形线与纬圈一致。 ⅴ面积等变形线与纬圈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