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论语》之浅论

学《论语》之浅论

学《论语》之浅论
作者:
日期: 2
学《论语》之浅论
大文学家林语堂说过:“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 教义与己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

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但不可否论的事我们在座的每个人, 从一出生就成长在儒家思想的氛围中, 耳濡 目染、耳熟闻详,然后潜移默化,儒家思想已经浸润到我们骨血里,成为我们灵 魂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跨进了新世纪的门槛!二十一世纪的生存与发展成了全球关注的焦
点。

早在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为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 “如果人类要 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里所指的
智慧,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一一儒家伦理道德精神,
包涵人性修养,社会伦常和 天
道自然观。

孔子这位“人类最普通,最亲切的导师”,其《论语》是两千年来流布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亦可以说《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经书。

很多人,离开 传流文化远了,就不免想再看看它,至于始终喜爱着它的人,那就时而要谈起它,
并阐其倡导的行为准则《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
刻要约束和要求自己。

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

《论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没有问,
是记下孔子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 分之
一的篇幅是孔子弟子回答别人的言论。

《论语》总共二十篇,包括“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述 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世、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共492节,一万二千七百多字。

宋代的宰相赵普“半部《论语》 治天下”,其意思就是不在篇章上下功夫,着重的去践行,一个字也可以做一辈 子,几百章书是“一以贯之”的,可以缺了半部也不要紧。

《论语》语言是以口 语为基础,书中句子短,语气词多,是典型的“语录体”,有语则长,无语则短,让》时
还有十
而且有话也不长篇大论,即使是有题目很大,也是大题短论。

《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仁义道德,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书中从各方面来论述仁义道德这个核心。

从个人的思想修养,为人处世到国家社会的治理, 涉及诸多方面,当然还有历史上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论。

、孔子学说的由来
《论语》担负着一个时代的使命,就是回答春秋末年社会混乱分裂的局面(天下无道),如何来改变(天下有道)。

当然,着也是春秋战国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的一个中心议题(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诸多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平派别的总称。

西周夭之后, 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政”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一味地崇信“天道”,进而是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儒、墨、道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张),各自提出自己的方案来,主张在学派里,大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意思是树枝比树干粗,小腿比大腿粗,纯属怪样,不是折断,便是裂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着小腿就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公)他们轮流坐庄,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争霸权,经济上争土地,强凌弱,大兼子。

孔子的思想,一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针对以上情况,他认为要以仁义道德
治天下,这是尧舜、禹汤、文武以来的良好作风,孔子以仁义道德为主旨的儒家学说,诞生在仁义道德严重败坏的时代。

三、孔子的成败
孔子跑了许多诸侯列国,寻求政治主张的实现(倡导“礼”和“仁” ,反对
用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35 岁去了齐国,见到了齐景文。

37岁返鲁,至55岁一直在鲁国,其中,在51岁时做了一个小县官,第二年升为小司空,后由小司空升为大司寇,即鲁国最高法
官,并代理丞相。

干到55岁,干不下去了,就自动弃职。

55—68岁十四年期间,奔走于卫、宋、陈、蔡、楚等国,没有成功。

随后回到鲁国,安度晚年,到72岁过世。

若从“三十而立”算起(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有四十年,近一半的时间在外,一半时间在鲁。

孔子的政治活动无疑是失败的。

退而论道,致力于学术和教育工作,在思想文化上,大获成功。

他成了我国和东南亚、东亚诸国两千年来崇敬的大圣人,在当今又成了联合国颁布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四、《论语》在民族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经书,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读得最熟最广泛的书,
就是《论语》了。

过去只有少数人能读书,但不读书的人也总能听到《论语》中
的道理,或者说句《论语》中的话,做点合乎《论语》中仁义道德是事。

《论语》中有些章句已经成为全民语言中流行的口头语。

有人把《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圣经》是宗教的,《论语》是现实的,但它们有共同点,都是最深入大众的书。

五、《论语》中通俗语句摘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到时候便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的不生气,不就是个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白天一再检查自己,帮人考虑问题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习?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君子不自尊自重,就没有威望,学了也不能在行动中得到巩固。

对朋友主要讲忠诚和信任,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人。

4、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知书达理,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对自己的言
行学说坚信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世事的发展,都是老天的安排,六十岁时一切的话都能听进去,七十岁时从心到身,自由动作,不越规矩。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原有的知识,并且了解新的学问,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亲密结合而不是勾结在一起,小人勾结在一起而不是亲密结合。

8、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越学越糊涂,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会想入非非, 走上歧途。

9、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明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在内心作自我反省。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把向人求教当作羞耻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行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取那些好的,就追随不舍,对那些不良的便改正它。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是忧愁悲观
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谋划那个职位的政事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位的人自身站得正,不发命令,政令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令, 下头也是不听。

16、名不正,贝U言不顺,言不顺,贝U事不成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