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专论与综述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收稿日期:2007-11-22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总结提出了形态改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借助分子技术等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路线,并对超级稻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级稻;研究进展;技术路线;应用前景(kg/667m2)杂交水稻阶段1996年水平第一阶段1996~2000第二阶段2001~2005早季500650750晚季500650750单季550700800增长率(%)0>20>40表1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指标注:连续两年在两个示范点,每点面积6.67hm2(100亩)的平均单产。

1前言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934m2,预计2030年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会减少到667m2左右,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在21世纪让所有中国人吃饱吃好,中国农业部1996年立项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见表1。

2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与进展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至2000年,已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并达到了第一阶段单季水稻产量指标。

其中,以两优培九(P64S/9311)表现最好,2000年有20多个示范点,每点6.67hm2(100亩)或66.67hm2(1000亩),其平均产量超过700kg/667m2。

该组合近几年的推广面积在120~200万hm2左右,平均每667m2产量达550kg,而同期全国水稻的平均产量是420kg/667m2,杂交稻为470kg/667m2。

1999年在云南永胜县的实验田(720m2),苗头组合P64S/E32的产量达1139kg/667m2,创造了当时的水稻超高产纪录。

从2001年起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选育工作,并取得了突破,且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目标。

根据2001年的进展,2002年在多个示范点(每点100~120亩)安排了一些有希望的新组合示范,其中最好的是P88S/0293,2002年在湖南龙山县平均产量达820kg/667m2;2003年该组合在海南省三亚市、澄迈县和湖南省汝城、隆回、中方、湘潭四县共6个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超过800kg/667m2。

2004年在湖南、安徽和贵州有2个组合共12个点,单产在800kg/667m2以上,其中湖南的汝城、隆回、中方三县的百亩片是连续两年达标,即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

2005年,在湖南溆浦县更有一个千亩(1240亩)示范片单产超过800kg/667m2。

同时,在选育超级杂交晚稻上也有重大进展,一新育成生长期短的三系杂交稻组合金23A/Q611,作双季晚稻栽培,2003年在浏阳市、2004年在洪江市分别安排一个百亩示范片,其平均产量在660kg/667m2左右,比对照V优6号增产近30%,达到了双季晚稻第一阶段的产量指标。

2006年该组合在桂阳县的百亩片,平均单产高达712kg/667m2。

3技术路线育种实践表明,迄今为止,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只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

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必差。

其它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杂种优势上,否则,就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育种要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又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3.1形态改良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

自从1968年DrDonald提出理想株型概念后,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意这一2008年第1期1・・表2籼粳F1杂种的产量潜力组合城特232(粳)×26窄早(籼)威优35(对照,籼×籼)优势(%)株高(cm)120.089.034.8颖花数(个/穗)269.4102.6162.8颖花数(个/株)1779.4800.3122.4株数(株/667m2)2500025000结实率(%)54.092.9-41.9实产(kg/667m2)550575-4.3*小区面积6.67m2,7月29日插秧,株行距13.32cm×19.98cm。

重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

其中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要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蘖少,每株3~4个有效分蘖;③短而壮实的秆。

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有待实践证明。

根据我们的研究,特别是受超高产组合P64S/E32(其单产高达1139kg/667m2)的显著特征所启发,我们发现超高产品种有如下形态特征。

3.1.1高冠层上三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

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积大而且能两面受光又互不遮荫,因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且不易早衰。

总之,具有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才能有最大的有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有机源。

3.1.2矮穗层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这种结构由于重心下降,可使植株高度抗倒伏。

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3.1.3中大穗每穗谷重约5g,每m2约300穗。

理论上,其产量潜力为1000kg/667m2。

稻谷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

现行的矮秆品种,收获指数(HI)已很高(>0.5),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难度很高,因此,主要应依赖提高生物学产量才能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来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量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倒伏。

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少育种家正试图使茎秆更粗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超高产。

上述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高收获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三者较好的统一起来,从而能实现超高产。

3.2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水稻的杂种优势强弱有如下的总趋势:籼粳交>籼爪交>粳爪交>籼籼交>粳粳交。

依据我们研究,籼粳杂交稻库大源足,其产量潜力比现行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稻可高30%以上。

但是,要利用籼粳杂种优势的难度很大,最主要的是籼稻和粳稻为不同亚种,亲缘关系较远,二者之间存在不亲和性,致使籼粳杂种的受精结实不正常,一般结实率仅30%左右,因此,其实际产量不高。

现举例1986年的一个试验例子,即足以说明(表2)。

从表2可知,城特232×26窄早的每667m2颖花数比对照多122%,可达4400万以上,尽管结实率仅54%,但产量几乎与品种间强优组合威优35相当。

如果能将结实率提高到80%,作双季晚稻栽培,其产量潜力每667m2可超过800kg。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们在利用籼粳杂种优势育种上终于取得成功,育成一批结实率正常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籼粳杂交稻组合。

主要经验,一是利用广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稻之间的不亲和性;二是用具有混合亲缘的中间型材料而不是用典型的籼、粳品种作亲本,以协调其它方面的矛盾。

3.3借助分子技术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今后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超级杂交稻的选育途径。

3.3.1利用野生稻中的有利基因基于分子技术和田间试验,已鉴别出两个源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增产QTL位点,每个QTL位点具有比高产的对照杂交组合(V优64)增产18%的效应。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已育成一个带有一个上述QTL位点的优良的恢复系(Q611)。

它的杂交种J23A/Q611,作晚稻试验示范,比杂交稻对照增产极显著,示范田的平均单产达660kg/667m2左右。

3.3.2利用稗草的DNA创造水稻新资源通过穗颈注射法将稗草的总DNA导入恢复系(R207),后代产生变异,从这些变异株中选育出新的优良、稳定的恢复系RB207-1,它具有如下农艺特征:①穗大粒多;②粒重比原始R207大大提高。

尤其是其2008年第1期2・・杂交种GDS/RB207-1,株型良好,杂种优势强,在海拔较高的山区(400~800m)表现特别好,2005年有3个试验点,小面积(2~3亩)单产都在900kg/667m2以上。

经分子检测,RB207-1含有稗草DNA的片断。

3.3.3选育C4型超级杂交稻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将源于玉米的C4基因成功克隆并正在导入超级杂交稻的亲本。

理论上讲,C4基因的光合效率比水稻的C3基因高30%,初步测定,有个别含C4基因的亲本植株,其叶片的光合效率比对照高10%~30%,但还不稳定,目前仍在继续选育中。

4前景现在,已有两个第二阶段超级杂交稻组合通过了省级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6年开始投入生产应用。

大面积的生产显示,第二阶段超级杂交稻的增产效果很好,如浙江金华万亩以上的两优293平均单产为657kg/667m2,湖南溆浦800hm2(1.2万亩)单产过700kg/667m2,贵州黔东南自治州0.67万hm2(10万亩)准两优527单产接近700kg/667m2。

基于这些成绩,我们特提出一个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计划,即种三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有四亩地所生产的粮食。

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发展400万hm2,产534万hm2的粮食。

该工程既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又能节约134万hm2耕地,以发展其它经济效益更高的项目,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

由于这项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7年已在湖南省率先实施。

科技进步永无止境,水稻还有很大的产量潜力。

根据以上各项研究进展,2006年农业部已立项和启动了第三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即到2015年第三期单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的产量达到900kg/667m2。

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标记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型遗传标记,它是反映基因组DNA片段差异的生物特征。

在过去20年中,水稻基因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推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稻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其中,尤以DNA标记在育种研究和品种鉴定上的表现最为突出。

本文将简要介绍DNA标记的一般特点和检测技术,以及常用水稻DNA标记的基本特点,特别是与育种应用和品种鉴定密切相关的特点。

1DNA标记的特点和检测技术DNA是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聚合体,基本结构为4种不同碱基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这些核苷酸以一定的顺序排列成长链,并以碱基互补的双链形式形成DNA分子。

不同的生物,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DNA核苷酸排列的顺序存在差异,应用一定的方法,将这种差异检测出来,就成了DNA分子标记。

由于DNA标记的基础是DNA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因此,不受植株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座位之间无上位效应及其它相互作用;同时,由于基因组的大部分区域为非编码区域,因此,DNA标记一般无表型效应;再者,由于DNA核苷酸序列变异多、分布广,因此,DNA标记数量多且一般多态性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