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课程标准模版

(高职)课程标准模版

经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黑体,三号,段后1行)
课程名称:经贸基础知识课程编码:
英文名称: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物流、会计、商务英语、连锁经营管理、金融事务等
课程类别:职业通用必修课
(其他还有:职业通识(必、选修)课、职业核心(必、选修)课、职业拓展(必、选修)课、
实习实训课)
先修课程:无(一般列示同系列先修课程,如:“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建议教材:(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年月)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商贸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根据理论够用原则和学专业习的需要,主要讲授经济贸易领域的基础理论。

通过教学,让商贸大类高职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懂得一些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些从事涉外商贸工作所必备的国际贸易、金融的基础理论、政策措施和实务知识;在学习理论、实务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思考、分析当前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训练……,培养……。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懂得……,掌握……。

)(应包括知识教授、能力培养等方面)
二.课程教学基本安排
1.本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一模块: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欧盟的现状,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第二模块:需求与供给、生产要素、国民收入衡量指标、失业与通货膨胀等基本概念;
第三模块: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
第四模块:汇率标价方法,汇率决定与变动理论,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制度,外贸融资过程中规避风险的方法。

(应罗列本课程的章节或模块或某知识点)
难点:第一模块: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第二模块:需求与供给、生产与成本、收入与分配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第三模块: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解;
第四模块:汇率决定与变动理论的理解,外贸融资过程中规避风险的方法。

(一般罗列本课程中某章节或模块中的某知识点的名称,可与重点重复)
2.本课程与先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商贸大类专业的专业通用必修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为商贸大类专业的学生讲授一些经济贸易领域的基础理论,同时训练学生一些基本通识能力,使商贸大类专业的学生懂得一些商贸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实务知识,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说明本课程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中地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的关联,以承上启下)
3.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简略说明对整个课程总体教学安排思路,如:总课时中理论教学约XX学时,实践性教学约XX学时,重点内容如何突出,难点内容用什么方法讲解,师生如何互动,是否安排外出考察等)(1)本课程是商贸大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总课时中约四分之三为理论教学课时,实践性教学约四分之一学时。

课后配套作业时间约为课堂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

不同专业(如物流管理、金融事务、商务英语)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以课程教学服从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出发,应该适当调整或增删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重难点以及学时分配比例,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因与专业关联不大而浪费教学时间。

(2)由于本课程是新生进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开讲每一个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准备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实时新闻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和议论;针对学生的问题、议论,教师引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3)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教学处理:资料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应尽量广征博引各种案例、新闻事件、最新的资料等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论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论证的方法。

(4)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内容布置一至两个实践性课业,如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组织两至三次课堂讨论、交流。

目的是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业要进行讲评分析。

(5)教师讲课时应注意结合引用学生收集的资料、讨论的结果,资料性的内容可请学生主讲,教师归纳。

(6)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当时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或发生的相关重大事件组织学生外出考察,或请有关资深专家人士进课堂开讲座。

4.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以基础理论为主的课程,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可以考虑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案例教学法,也应酌情穿插调研活动、课堂讨论等。

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选择的案例分析讨论为辅。

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案例资料和分析整理,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点评。

从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提出合适的主要教学方法)
5.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本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可以分条文罗列)。

(2)考核方法:本课程考核原则强调过程评价考核,即日常课业系统化和过程化,要求指向鲜明,重点考核理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点,强调职业能力的评价。

(3)具体操作方式:
✧一个或几个模块(一个或几个章节)组织一次学生结合课题收集整理资料并做成书
面作业;课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交流;要求每位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发言两
次以上;
✧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讨论的课题,布置写两次时事评议或小论文;
✧期末进行书面考核,可开卷。

(4)课程成绩:
平时和期末成绩比是4:6。

平时成绩包括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时政评论、课堂讨论交流、考勤与课堂表现等。

期末成绩可以是书面综合检测,也可以是结合日常大型作业综合评价。

在具体成绩比例分配上的设计,例如: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10%;课堂互动10%;历次综合作业20%(含期中考试)
期末成绩:大型综合作业20%;期末考试40%
三、课程教学内容(分章节)(每章或模块教学要求、各节基本内容(知识、能力分别叙述))
第一模块世界经济基础知识
本模块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该模块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能了解我国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了解我国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地位、所起的作用等;
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欧盟的基本情况、我
国与东盟十国的自由贸易区情况、我国与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等,并组织学生分析整理资料,结合授课内容交流信息;
本模块教学内容:
第1节世界经济基本格局
知识: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掌握二战后世界经济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能力:能说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基本格局及其形成原因。

第2节区域经济一体化
知识: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内容;欧盟的基本情况;我国与东南亚十国的自由贸易区基本情况等。

能力:能说出世界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差异。

第3节国际经济组织
知识:了解战后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组成及其在促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能力:能说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重要作用。

第二模块………
………
四、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另附实验教学大纲)
(1)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课业共有N个,以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1-N个实践教学课业。

第一模块:世界经济基础知识
实践教学课业课题1:以下内容任选一个
●(结合教学时段的相关事件或案例)分析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或针对我国的某个相关政策措施的分析);
●(结合教学时段欧盟对我国或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贸易政策或某个措施案例)分析或评议该政策或措施对我国或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结合教学时段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事件或案例)分析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二模块………
(2)实践教学要求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根据课程教学进度按照实践教学大纲适时布置安排,学生应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师应认真批阅检查,并按照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组织学生讲评、讨论,并及时予以评定成绩。

五、课程习题要求
(略)
各章节(模块)的课前、课中、课后的练习要求
六、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每周3学时,共54学时。

七、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应列出最新的或比较权威的参考书约3-5本)
制定人:审定人:批准人:
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