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色效应(2): 当双螺旋DNA熔解(解链)时,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DNA 在260nm 处的光密度比在DNA 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 处吸收的光密度减小,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分子筛层析 : 分子筛层析又称为凝胶层析或凝胶过滤。
分子筛层析是利用有一定孔径范围的多孔凝胶作为固定相,. 对混合物中各组分按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层析技术。
信号肽: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别构酶:活性受结合在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的其它分子调节的酶。
联合脱氨(4):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肝、肾、脑等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的脱氨基方式,这种脱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基作用与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
细胞色素(4):一种以铁-卟啉复合体为辅基的血红素蛋白。
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血红素基团的铁原子可以传递单个的电子而不必成对传递,其中的铁通过Fe3+和Fe2+两种状态的变化传递电子。
主要有细胞色素a、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d四类。
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C广泛存在于需氧生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是一种含血红素辅基的单链蛋白,由124个残基构成,在生物氧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固定化酶: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
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
外显子: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的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
术语外显子也指编码相应RNA外显子的DNA中的区域。
呼吸链(4):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化学渗透偶联学说:核酶(2):也称为催化性RNA,一些RNA具有催化能力,可以催化自我拼接等反应,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分子叫做核酶。
蛋白质的化学修饰(2):蛋白质构型(2):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
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蛋白质构象(2):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
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一碳单位(3):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一碳单位,CO2除外。
玻尔效应:CO2浓度的增加降低细胞内的pH,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下降的现象。
别构效应(3):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酶原(3):酶的无活性前体,通常在有限度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后,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
冈崎片段(4):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这是Reiji Okazaki 在DNA合成实验中添加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前体观察到的。
等电点和兼性离子(3) 氨基酸等电点: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双向电泳:等电聚胶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
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分子伴侣(3):帮助新生多肽链折叠成天然空间构象的一类保守蛋白质(如热休克蛋白),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
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
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
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υ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 不变。
同工酶(2):同工酶是同一生物催化同一反应的不同的酶分子同功酶:(isoenzyme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化学组成不同的一组酶。
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reparhway):那称为磷酸已糖支路。
是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
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的两用人才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DNA聚合酶:以 DNA为模板催化核苷酸残基加到已存在的聚核苷酸的3ˊ末端反应的酶。
某些DNA聚合酶具有外切核酸酶的活性,可用来校正新合成的核苷酸序列。
结构域(3)(domain):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
结构域通常都是几个超二级结构单元的组合。
辅酶(conzyme):某些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所需的一类辅助因子,其成分中往往含有维生素。
辅酶与酶结合松散,可以通过透析除去。
寡聚酶:由几十甚至几十个亚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在35000至几百万的酶称为寡聚酶。
单体酶:一般是由一条肽链组成,多是催化水解反应的酶,相对分子质量在13000-35000之间,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退火(2)(annealing):既DNA由单链复性、变成双链结构的过程。
来源相同的DNA 单链经退火后完全恢复双链结构的过程,同源DNA之间`DNA和RNA之间,退火后形成杂交分子。
变性(2):(denaturation):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一种在特殊核甘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AC),Krebs循环。
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蛋白质亚基和四级结构(3):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实际上是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出的三维结构。
(四级结构的定义)聚合酶链式反应(2):扩增样品中的DNA量和富集众多DNA分子中的一个特定的DNA序列的一种技术。
在该反应中,使用与目的DNA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作为引物,进行多轮的DNA合成。
其中包括DNA变性,引物退火和在Tap DNA聚合酶催化下的DNA合成。
同源蛋白质(2)(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β-氧化作用(3):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透析和超过滤(2)(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透析)切除修复:通过切除-修复内切酶使DNA损伤消除的修复方法。
一般是切去损伤区,然后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露出的单链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最后用连接酶将缺口连接起来。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
这种修复方式的特点是:识别出正确的链,切除掉不正确链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被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不连续镶嵌而成,因此真核生物基因又称断裂基因。
DNA变性(DNA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稳定的双螺旋空间构象破环,双链解链变成两条单链,但其一级结构仍完整的现象称DNA变性。
酮体乙酰乙酸、-羟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酮体。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
盐溶(2):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盐析(2):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泛素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竞争性抑制(3)(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
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
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υmax不变。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 不变。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DNA损伤修复:生物氧化(2):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
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 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 2 和H 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 转变成ATP转氨基作用:一个α-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转氨酶的催化作用转移到一个α-酮酸的过程。
半保留复制:以两条DNA单链为模板,dNTP为原料,在DNA聚合酶等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子代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来自母链(模版)另一条互补DNA链是新合成的,故称半保留复制。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属反转酶类,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它以dNTP为底物,以酶分子中的RNA的一段序列为模板,延伸染色体的3’端,解决通常DNA复制时引起的末端隐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