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150“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 董玉清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工具,已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媒介。
然而由于他们仍处在青年初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没有完全成熟,缺乏自制约束力,因此网络在带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便捷的同时,也使其更快的沾染上不良的网络行为。
文章通过分析其心理特点,以及网络行为特点,提出了规范“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几点建议,以期网络能够真正为大学生所服务。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150-2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工具,已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媒介。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 6 月 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3亿,位居世界第一位。
由此可以证明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9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易于接受新事物,这使得他们很快地掌握了网络工具。
然而由于他们仍处在青年初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没有完全成熟,缺乏自制约束力,容易被诱惑沉迷,因此网络在带给“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便捷的同时,也使其更快的沾染上不良的网络行为。
“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指导对策,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很强 90后的思想意识里包含着开放意识、自立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等较为积极向上的观念,但同时也存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有害的观念。
90后已经不是单纯的被动、简单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在自我判断和是非抉择上,有着独立的思考。
(二)自信张扬,思想前卫 90后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借助媒体网络能够获得一切他们想要的信息。
这种对信息的掌控能力使得他们非常的自信与张扬,同时也赋予他们早熟前卫的思想。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反面现象,90后耳濡目染,加之其自我、叛逆、怀疑的不成熟心性,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上有着多变性和不稳定性。
(三)单纯脆弱,易冲动极端 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绝对的核心,长辈的迁就和溺爱使其变得任性易怒。
而从小过于优越和顺利的生活,使其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巨大心理落差,以致于难以自我调节和平衡而走向极端。
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刺激和诱惑对于那些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可能导致其心灵扭曲、行为怪异,甚至情感崩溃、失去理智而做出轻生行为【1】。
二、“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一)沉迷于网络游戏 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世界中,“90”后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理想状态下的外表身份、性格癖好、家庭背景、生活方式等,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其在现实生活中所欠缺的,而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满足与肯定。
由于“90”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种游戏的虚拟性导致其产生角色认知不清的现象,更有甚者将现实与虚拟混淆,当现实的角色和游戏中的角色发生冲突,造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道德品质。
同时,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90”后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面临着重重考验,这是有些单纯脆弱者产生挫败感,而网络游戏中角色的“完美”,使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了其逃避现实的途径,导致他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二)黑客行为 由于网络其开放性、匿名性、共享性的特点,使网络信息的透明度和传播速度都大幅度提升,这再给信息传递带来便捷的同时,随之而来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由于网络技术本身存在的漏洞,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而在此其中,有些“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冒险,以及其自身具备的高超的网络技术水平,以侥幸心理,利用黑客技术进攻计算机系统、盗取银行帐号、非法获取他人隐私等一系列违法行为频频发生。
“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网络违法行为不断见诸于各媒体。
本来,能够掌握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该是一件好事,并能成为其竞争就业的有力砝码,但一旦在判断是非上有所偏差,或被利欲熏心,则会将自己所学得的知识用于非法的用途,害人害己。
(三)色情与暴力 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免不了有污秽黑暗的存在,也正是由于网络是一个拥有最大受众,且缺乏严明规章制度的的信息平台,色情和暴力才无法根除。
据保守估计,目前全世界网络色情网站至少有90 万个,并且以每天 500 至 600 个的速度增加,着实令人担忧【2】。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色情与暴力的传播形式和存在媒介都在不断升级与创新,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90”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涉世未深且缺乏辨别能力与自我控制力,无疑是色情和暴力瞄准的最大受众人群。
在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更是营造了不良污秽的文化环境。
更有甚者,一些“90”后大学生盲目跟从、肆意模仿,作者简介:董玉清,(1976-),女,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04.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51从而滋生了一系列违法犯罪事件,毁了一个青年的美好前途,也毁了一个家庭额美满幸福。
(四)网络社交 “90”后大学生善于交际,乐于结交新朋友。
因此,网络成为其社交的重要平台,各式各样的聊天工具、微博、论坛是大学生漫游网络的第一个驻足之所,也是他们排线寂寞,消磨时光的去处。
适当的休闲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大学生却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更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学业和人际交往。
更有甚者,发展为网恋,沉溺在虚幻的浪漫情调中。
此外,“90”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交友不慎而上当受骗的事件屡见不鲜,在被骗取钱财之余,有的更是丢掉了性命。
三、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防范 (一)以技术创新提高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 校园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在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行为记录和控制的监督作用,阻断不规范的网络行为,此外通过防火墙技术,信息分级过滤软件,甄别网站内容,及时滤去误会黑暗的有害信息,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网络环境。
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案例,引入网络电子警察局机制,每天 24 小时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并在网上公布了各个网络警察局的联系方式,以便供网民提及时举报【3】。
(二)注重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学生塑造正直人格、培养社会公德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应将其与法制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政教育等有机结合,有规划、有针对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1)课堂教学作为网络道德教育主渠道 学校要充分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大力宣传网络道德、网络法规。
并以课堂教学的模式要将学生难以直双方面获得网络道德知识,进而使其形成网络行为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制力。
同时将这门课程的成绩纳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指标中,是学生对其有充分的重视,从而提高自律和自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主题活动是网络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要使网络道德教育伸到学生的欢迎,在形式上一定要创新。
学校要把以信息安全、网络道德等内容为主题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与其他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例如辩论会、角色扮演、体验讨论、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宣传活动等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的接受被灌输知识,而是在各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澄清认识,使网络道德自律行为成为“90”后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3)充分利用校园网 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诊刚和兴趣爱好,高校网络要建设好与学习、心理、游戏、生活等相关的频道,并对聊天室、论坛等社交平台进行实时监督管理,避免有不良信息在上传播,同时,要积极与大学生交流,传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努力提高校园网路的硬件设施,如学生电子阅览室、电子课堂、网络走廊等,在充分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大学生有更多的安全的上网时间。
(三)建立专业的网络德育的师资队伍 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有的话也是由辅导员或是团委老师兼任,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自然让学生认为这并不是一项值得重视的项目。
因此,高校继续招募和培养一支有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课程教学,使其能最管时间内最直观的了解到网络道德的概念。
同时,在以后的网络行为上,这些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避免有些学生走错弯路而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四)健全法律法规我国《刑法》明确指出,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
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项法律,早在1996和1997年,国务院和公安部就先后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4】。
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网络犯罪、网上知识产权等相关规定。
此外,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新闻出版署等部委也分别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制定了相应规定。
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5】。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都对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用户利益方面有重要意义。
(五)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从中学到大学,是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的一次巨大改变,又因为“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呵护,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娇弱。
在这个关键时期,一旦出现心理扭曲,就很有可能借助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求安慰。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减少空虚感、寂寞感,赶快应大学生活,将精神寄托在现实生活的学习中。
此外,对已经出现不良网络行为的学生,要及时给以人性化的心理疏导,使其了解过度上网的危害,从而自觉调整上网行为,使他们逐步摆脱心理困扰。
总之,“90”后大学生因时代特征以及其独特的心理特征,让网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双刃剑”。
学校和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预防青少年受非法和有害信息的伤害。
对已经形成不良网络行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合理引导与适度规范,使其主动抵制和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