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克思曾指出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为自然被利用和改造的过程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比如原始人,人类刚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和湖岸河边。

为了对付十分困难和严峻的生活环境,人们结成几十个人的小群体即原始群,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在原始群中,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更大。

人类共同采集可食的植物,捕食昆虫,猎取野兽。

人类使用天然棍棒和制作粗糙的石器,集体进行采集和狩猎,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

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的产生、衍变、丰富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及气候)和人文地理(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

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

就是漆器、礼器也是与农业生产工具紧密相关的。

(2)再以大家都熟悉的货币为例。

最早的货币是牲畜、铜器、粮食,后来贝币成了单一货币,与钱有关的汉字,几乎都用“贝”字旁。

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布币是铲子形状。

刀币是刀削形状。

实际上布币、刀币的形状都是农业工具的形状。

(3)再说中国的历法,年节也都是与农历(阴历)紧密相关的。

二十四节气简直就是农耕日期表。

(4)此外,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婚丧风俗、古代的节目等等都与农业生产、农业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农耕文化。

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古代在东亚地区是传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的农耕文化曾经征服了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地。

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农耕文化。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叫中国农耕文化,既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又是我们沉重的包袱。

比如,依照中国传统,过春节是中国人的习俗,也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

但这种节日是农业区、农耕经济下的产物。

在现代高度工业化的城市愈来愈多的人感到春节是个负担。

驱鬼、祭祖、吃年饭、守岁等传统活动已经在现代春节中显得极不和谐。

难怪青年人喜欢过洋节日。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

在边疆地区,既有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

又有西北部的拓荒者。

还有西南部的主人。

这些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

仅以丧葬为例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回族,不用棺材而用白布包尸,实行土葬,藏族则通行天葬,又称鸟葬,即将尸体送到山间切成小块,然后放在高台上让秃鹫吃掉,他们认为这们死者可以升天,这说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三面壁障一面临海的地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特性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

中国因地域纵深广大,东濒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北临茫茫戈壁和原始森林,西方是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通行穿越困难,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此中华民族是一个颇具独创性的民族,其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中国地貌复杂,通行穿越困难等造成的与其他文明区域相对隔绝状态,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缘由。

如秦岭一带,在道路没有开辟之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而他们与西南境外的联系却很早就开通了。

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极其艰险,所以他们的海上交通比内陆地区要发达的多。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二是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三是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的,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当然也有沿海而行的人。

比如唐代的高僧鉴真四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另外,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的,所以说,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以前,中国的确是当时东亚乃至全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无求于人,这使得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疆域、政区(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式”、960万平方公里。

(2)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省、市、县。

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人口,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中国有近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面积也达80万平方公里。

疆域辽阔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延续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回旋余地,这从代表各朝代文明中心的古都迁移中可见一斑。

中国仅著名的古都就有七个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古都位置的更替迁移,是文化中心转移的绝好地理表征。

中国文化不仅因古都转移而得以在广阔的疆域内传播延续,同样随着历代王朝的开疆拓土,占90%的大量汉族人口不断从黄河流域迁往南方、西南、西北、东北各地,文化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多数,使这些移民最终成为迁入地区的主体人口,他们所传带的文化自然也成为迁入地的主体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能辐射、传播、延续在更为辽阔的疆域。

纵观数千年中国文明史,呈现一种东方不亮西方亮、北方衰落有南方的此伏彼起状态。

这与诸多地域狭小的古代文明在遭到异族入侵或重大的自然灾祸时,因没有回避余地而会遭到毁灭不同。

中国因疆域辽阔,民族、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大,因而大大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曲折延续而不至于中断。

二.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1、民族、人口:(1)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

华夏族指汉族。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现有56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2)人口3个特点: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中国人口众多:中国这块土地是特别适应人口繁育生息的地方,苏联则不适应人口繁衍,故此曾奖励多生多育的“英雄母亲”。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

汉代,中国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北宋时期和近代也占三分之一。

当时人口众多是优势(人力资源)。

分布不均衡。

总的来看,各朝各代人口分布极具变化,但一般都是东南部和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是人口迁移频繁。

人口迁移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响,同时人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下面仅以乌兹别克人的迁移,说明人口迁移状况。

18世纪中期,俄国境内的乌兹别克人陆续迁移到中国新疆,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的城镇。

乌兹别克人一日三餐都吃奶制品,禁酒,忌食猪、驴、骡肉,喜欢吃牛、羊、马肉及蜂蜜和糖浆。

他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在他们居住的地区大都有较大的清真寺。

在公元19世纪中叶以前,乌兹别克人以经营商业为主。

他们组成商队,赶着成群的骆驼、马、骡,往返于新疆及中亚各地之间。

因此,乌兹别克人的足迹遍布新疆及邻国各地。

他们把乌兹别克人的文化传播到各地,又把各地的文化吸纳过来。

为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出杰出的贡献。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