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临海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2010)临海市人民政府目录1 总则 (1)1.1 规划目的、依据 (1)1.2 规划定位 (1)1.3 规划适用围与期限 (2)2 规划面临的形势与现实基础 (2)2.1 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2)2.2矿产资源条件 (3)2.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4“十五”规划实施成效 (4)2.5 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品需求预测 (6)3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7)3.1 指导思想 (7)3.2 基本原则 (8)3.3 规划目标 (9)4 矿产资源勘查 (11)5 矿山布局与规划分区 (12)5.1矿山布局 (12)5.2 规划分区 (12)5.3 禁采区 (13)5.4 开采区 (15)5.5 其他区 (19)6矿业产业结构调整 (20)6.1矿山规模结构调整 (20)6.2 矿产品结构调整 (21)6.3企业技术结构调整 (21)6.4矿产资源开采准入条件 (22)6.5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22)7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23)7.1总体要求 (23)7.2废弃矿山治理 (24)7.3开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24)8 矿业权市场建设 (25)9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26)9.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26)9.2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体制 (26)9.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7)9.4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27)10 附则 (28)附表1:临海市主要矿区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附表2:临海市矿点(矿化点)一览表附表3:2005年底临海市建筑石料矿山设置一览表附表4:2005年底临海市其他矿山设置一览表附表5:临海市矿产资源规划分区表附图1:省临海市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图(1∶250000)附图2:省临海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1∶250000)附图3:河头-大田土、花岗石开采区规划图(1∶25000)附图4:大田建筑石料开采区规划图(1∶25000)附图5:邵家渡建筑石材石料开采区规划图(1∶25000)附图6:江南建筑石料开采区规划图(1∶25000)附图7:沿江峰山建筑石料开采区规划图(1∶25000)附图8:杜桥建筑石料开采区规划图(1∶25000)附图9:上盘建筑石料开采区规划图(1∶25000)1 总则1.1 规划目的、依据为切实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权益,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规矿山开采秩序、改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确保普通建筑石料对临海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供给。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在总结上一轮规划编制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第二轮《省临海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以《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和《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省第二轮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浙土资发[2007]21号)的规定,执行《省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规程》。
本《规划》与《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服从于《临海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临海市环保、城建、交通、土地、水利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1.2 规划定位本《规划》是《临海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是省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海市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性文件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1.3 规划适用围与期限本《规划》适用于临海市辖区域。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近期2006年—2010年;展望远期2011年—2020年。
2 规划面临的形势与现实基础2.1 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临海市位于省东南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临市黄岩区与椒江区,西接仙居县,北邻天台县与三门县。
地理坐标:东经120°49′-121°41′,北纬28°40′-29°04′。
东西长83.5公里,南北宽45公里,陆地总面积2171平方公里,其地丘陵面积70.7%,河流水系6.5%,河谷平原22.8%,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模式。
全市下设14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998个村民委员会,31个居民委员会(社区),2005年末总人口为111.91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临海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
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80.8亿元增加到2005年164.88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5.2%;财政收入由5.9亿元增加到17.7亿元,年均增长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630元提高到15504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06元提高到5732元,年均增长8.5%。
“十一五”时期是临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新市,人居佳市”,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2005年全市矿业产值为5906.8万元,占全市总产值的0.37%。
矿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普通建筑石料在交通、城建、水利、海涂围垦及新农村建设,对临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它将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矿产资源条件临海市矿产资源总体特征是:普通建筑石料矿资源丰富,其它矿产资源量较少。
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是火山岩类的普通建筑石料(含宕碴);其次为粘土矿(土)、珍珠岩、叶蜡石和饰面花岗石石材,但因品位低或矿床规模小、区位条件和市场制约等因素,仅少量开采。
金属矿产有铅锌、铁、锰、铜等矿种,除2处铅锌矿属小型矿床外,其余均为矿点、矿化点,龙珠山铅锌矿查明资源储量已采完,洪桥铅锌矿(铅+锌金属资源储量10.88万吨),因平均品位低,矿体不连续,在近期经济技术条件下尚难开发利用;流体矿产有爱国大岭矿泉水和双港桥头蔡矿泉水2处矿产地,日出水量分别为70-80和300吨,正在开发利用或有待扩大开发。
临海市矿产资源赋存情况详见附表2。
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至2005年末,全市开发利用的矿产有6种,持证矿山(企业)共计62家(附表3、附表4),其中普通建筑石料矿山51家,土矿5家,饰面工艺石材1家,叶蜡石矿1家,珍珠岩矿1家,矿泉水3家。
矿产开发以普通建筑石料矿为主。
2005年临海市矿业从业人数1270人,其中普通建筑石料矿山从业人数为1138人;矿业产值为5906.8万元,其中普通建筑石料矿山产值为5675.5万元(占矿业总产值的96%),可见普通建筑石料矿山在临海市的矿产开发中占主导地位。
临海市矿产开发以普通建筑石料矿为主,2005年建筑石料开采总量为510万吨,矿山平均生产规模为10万吨,无大型建筑石料矿山,矿山规模20万吨以上有11家,占石料矿山总数21.57%,5-20万吨有25家,占石料矿山总数49.02%,5万吨以下矿山有14家,占石料矿山总数27.45%。
普通建筑石料主要以供应本地市场为主,仅少量销往椒江城区,从矿山生产能力分析,有的矿山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部分矿山存料较多,反映目前建筑石料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的局面。
其他矿种开发利用较少,除矿泉水年开采量24万吨和土矿年开采量2.2万吨外,饰面工艺石材、叶蜡石和珍珠岩等矿种年开采量均小于1万吨。
2.4 “十五”规划实施成效“十五”时期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下,以布局调整、优化规模结构和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为重点,编制实施了首轮《临海市矿产资源规划》,经过5年的努力,临海市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总体水平和状态有了显著改观,其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开发布局进行了全面合理的调整,矿山“小、散、多、乱、差”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严把“三区”管理关,关闭了禁采区全部矿山,限采区矿山压缩了30.43%,矿山得到了有效集聚。
矿山总数由2000年105家,压缩到2005年62家,压缩了40.95%,其中普通建筑石料矿山总数由2000年的90家,压缩到2005的51家,压缩了43.33%;普通建筑石料矿山年平均主产规模也由2000年2.9万吨,提升到10万吨;整顿了矿山秩序,依法强制关闭了无证小矿山。
二是矿业权市场建设全面启动。
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业权出让管理办法》,以建立公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的要求,2004年制定了《临海市普通建筑用砂、石矿产资源采矿权有偿出让办法》,并予以实施,同时,把矿业权纳入土地矿产交易所统一实行“招、拍、挂”,结束了以往采矿权行政授予的历史,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矿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矿山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2年建立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2004年编制了《临海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3-2012),对需治理的20家废弃矿山,按照确定的治理计划,有计划地治理了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等主要公路两侧、中心城镇规划区周边、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重要电力设施周边规定围的矿山。
同时,全面实施了在采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为“谁破坏、谁治理”方针的落实提供了基本保障。
四是规露天矿山开采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安全生产基本有保障。
露天矿山全部实行了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中深孔爆破、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0.18万吨/人·年,提高到0.42万吨/人·年,人均年创利税从0.16万元,提高到0.65万元。
开采方法的规,使矿山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明显减少,矿山事故明显下降。
“十五”时期,虽然《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临海市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某些不足,主要是:矿山布局及规划区的划分欠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开采区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处理等原因,未能形成有效的集聚开采,个别禁采区的划定未能充分考虑矿山及周围环境,一些矿山的设置年限过短,企业存在短期开采的行为;矿山“小、散”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全市小型矿山仍占绝大多数,矿山规模普遍偏小,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露天矿山的边开采、边整治缺乏有效的办法。
2.5 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品需求预测根据矿产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区位条件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要素,“十一五”时期,临海市矿业开发仍以普通建筑石料为主,适量开采粘土矿(土)、叶蜡石、珍珠岩、饰面工艺石材和矿泉水。
⑴普通建筑石料2005年临海市普通建筑石料矿山总数为51家,开采总量510万吨,除涌泉、沿江和杜桥镇少数矿山有少量外销椒江外,主要满足市域城镇、交通、海涂围垦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此现状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不会有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