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CAI
2、技术创新,方法创新,观念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3、临床应用与实验技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实验诊断学的现状与展望
(一)自动化(例举10种)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自动细胞鉴定仪
自动生化分析仪
自动血镜养仪
自动化子发光分析仪 自动尿液分析仪
自动放免分析仪
自动染色体分析仪
自动酶免分析仪
流式细胞仪
(二)试剂商品化 (1)FDA、SDA认可试剂 (2)与仪器配套试剂 (3)质优价廉试剂(自评)
全面质量控制 分析前 分析中 分析后
全面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检测 室内质量控制(部、省、市、国际)
(六)循证检验医学 (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
临床专家
检验专家
共同优选 检验项目
最直接
最准确
最经济
最有意义
四、临床应用: ·疾 病 诊 断 ( 病 因 、 鉴 别 ) ·疗效观察 ·预后判断 ·预防保健 ·科学研究
1958年Barnet克隆选择学说 ↓
T细胞亚群 ↓
抗体分子结构 ↓
1975年单克隆抗体制备 ↓
Ig基因重排 ↓
细胞因子(受体、基因、活性) ↓
分子免疫学
免疫学实验诊断
细胞免疫检验:ICC,淋巴细胞亚群分类与功 能检测。
体液免疫检验:Ag,Ab,C等检测
(六)实验诊断学发展可发现以下特点:
1、从简单到复杂,从形态到功能,从手工到仪器 (自动化)
·实验诊断:客观资料→分析和思维→客观依据 (诊疗、研究、保健)以检验信息的临床应用为 重点。
二、实验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最早和最原始的实验诊断 ·Hippoerates希腊名医。 ·时间:公元前400年 ·方法:感官直视法(色、嗅、味等) ·标本:尿液
(二)临床血液学检验
1、系统地科学地研究血细胞从16世纪末至17世 纪初显微镜发明和改良开始。
(三)方法学的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 ·国内标准化 ·区域内标准化 原则:精密、准确、简便、快速
(四)POCT(Point of care test): 意译:
床边检验 即刻检验 特点:操作简便、试剂稳定、快速、仪器设备简单 适用:急诊室、诊所、家庭检测等 缺点:标准化、规矩化、质检等较差
(五)影响因素与质量保证
4、发展史的简要过程: 显微镜→RBC→WBC→PLT→计数→染色→ 血细胞功能→BM穿刺针→血细胞分析仪(电 阻→激光→光学、电学、染色相结合)
手工分析→仪器分析
(三)临床化学检验发展简史
19世以前观察人体化学组成变化 ↓
1918年Lichtwitz提出“临床化学”名词 ↓
1931年Peter 等出版《临床化学》专著 ↓
19世纪末显量分析和容量分析 ↓
20世纪初;Folin比色分析 ↓
50年代酶活力测定 ↓
80年代自动化分析(超微量)
(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简史
17世纪末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
19世纪年代创巴氏消毒法(Pasteur) ↓
Lister创建无芯外科手术 ↓
Koch 证明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
细胞培养与染色技术
2、方法学变化 传统的方法:以手工操作,显微镜,计数板为标志 现代方法:以血细胞自动分析仪为主要标志
3、血细胞研究及检验方法发展简史
年份
1590 年 1658 年 1673 年 1749 年 1774 年 1842 年 1852 年 1855 年 1867 年 1868 年 1871 年 1875 年 1877 年 1878 年 1880 年 1882 年 1891 年 1892 年 ~1930 年 1895 年 1902 年 1910 年 1923 年 1924 年 1929 年 1934 年 1946 年 1953 年 1954 年 20 世 纪 60 年 代 20 世 纪 80 年 代 20 世 纪 90 年 代
↓ 1900年后病原微生物分离证实
↓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
↓ 分子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
↓
病原微生物
↓
抗生素
↓
杀灭病原微生物(变异)
(五)临床免疫学检验发展简史
天花(公元713~741唐代) ↓
预防天花(人痘苗、牛痘苗) ↓
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 ↓
1901年“免疫学”名词提出 ↓
血清学(抗体:抗原) ↓
结果解释 (1)
静态数据
动态机体
பைடு நூலகம்
统一
(2)同一疾病不同结果 同一结果不同疾病 —结合临床
五、学习的重点与方法
方法:掌握共性知识(先):概念性、普通性、 实用性 注意个性知识(后):特殊性、专业性、 复杂性
重点: 1、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证与选用原则 2、掌握参考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原理、方法、影响因素等
实验诊断学CAI
实验诊断绪论
一、临床检验与实验诊断的关系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 临床检验(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
·临床检验:标本→检测→客观资料(结果、数据、 信息)以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重点。
发展史 发明复合显微镜 观察到蛙的红细胞 改进显微镜结构,观察到人的红细胞 观察到白细胞 观察到人红细胞并非呈球形,而是扁平圆形;首次观察到淋巴细胞 观察到血小板 使用刻度毛细血管,并进行红细胞计数 发明血细胞计数板 设计血细胞稀释用计数管 证明红细胞来自骨髓,揭示造血功能 认识红细胞功能 配制成红细胞稀释液 建立白细胞分类 建立血红蛋白定量方法 发明血细胞染色法为形态学奠定基础 认识血小板止血功能 改进血细胞染色法 认识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灭菌功能 改进血红蛋白测定 配制成白细胞稀释液,改进血细胞染色法,发明活体染色 证明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单核细胞吞噬功能 认识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 建 立 W estergren 血 沉 测 定 法 发明骨髓穿刺 血 液 分 析 仪 问 世 ; 建 立 W introbe 红 细 胞 比 容 测 定 法 和 红 细 胞 值 计 算 法 ] 证 明 红 细 胞 寿 命 为 120 天 C oulter 血 球 计 数 仪 ( 电 阻 抗 原 理 ) 应 用 于 临 床 建立微量红细胞比容测定法 血液分析仪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 基于激光法原理的血液分析仪问世 综合光学、电学、细胞化学原理的血液分析仪代表了当今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