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

第五章 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

第五章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学前特殊儿童在评估前的准备工作,实施的过程;掌握对学前特殊儿童评估中的重要概念和常用的工具。

学时:2教学方法:讲授“学前特殊儿童”,是指有较严重问题行为或有发展障碍的学前儿童,以及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

他们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异于同龄儿童、年龄为2—7岁。

具体表现在身体、智力发展、学习能力或行为上都与常态不同。

学习事物的能力或生活行为功能,可能具有超常天赋,也可能是严重的发展迟缓。

可分为三大类:有持续性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儿童;身心发展迟缓或有障碍的儿童;智力、艺术或其他方面超常发展的超常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可分为九种类型:情绪障碍儿童、品行障碍儿童、弱智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语言障碍儿童、视障儿童、听障儿童、身体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等。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一般采取融合保教的形式。

融合保教是指在幼儿园附设特教保教班,或让有轻度心理发展障碍或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普通班中接受保教。

这为特殊儿童创设了一种正常化的、较少受限制的环境。

为了使他们在融合保教班能健康成长、顺利的接受保教,一般要做两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的评估。

可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学前特殊儿童家长的总体心理需求有:有忠实的倾听者、大量的资料:如何面对自己的残障孩子并拟定未来的计划等方面的资料、可行的训练。

)对于家庭需求的探讨,尽可能以非正式的访谈方式处理,避免家长在太多的压力下,不敢真正谈及自己的需要。

二是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的评估。

对特殊儿童在融合保教中接受教育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作出评估,从而便于对他们进行正常化和个别化教育。

第一节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准备识记: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领会: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的了解和意义教学过程:1994年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的第五点和第六点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中的鉴定做了规定,学校和班级教师应与残疾学生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的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

“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基本训练方法和辅助用具的选配、使用、保养常识,对其子女做好家庭教育训练工作。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学生档案(包含个人和家庭情况、残疾鉴定、个别教学计划、考核评估等资料),同时仅限于校方、主管教师和家长间使用,不能对外流传。

一、家长会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很重要。

(一)会谈前:在会谈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决定以何种方式与家长座谈,哪些内容要谈。

(二)会谈中:在会谈中要注意“双向沟通”,让家长了解托幼机构的教学活动内容、幼儿学习状况、已经学到的技能、正在学习的目标等;让家长表达他们的看法,叙述幼儿在家的情况及表现。

(三)会谈后:在会谈后要将家长会内容记录及时存档,避免日后有误解。

二、家庭辅导(家庭咨询)家庭辅导是由专业人员与家长之间,通过对彼此的了解,针对特殊幼儿提供更好的服务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常是由专业人员将家庭所需的资料或技能提供给家长,目的是使家长更有效地学习到各种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而帮助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无力解决时,应转至其他专业人员处。

三、家庭访谈家庭访谈的最终目的在于增进家长与学前特殊儿童相处的技能,所提供的服务不应只限于幼儿,而应扩充至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

家庭访谈要作的几项重点工作:(见P89)四、让父母参与课堂学习学前特殊儿童的家长都需要支持和支援,同时也要学习更多的教养、计划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访谈中了解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使教师或专业人员共同帮助儿童。

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有如下几项:(一)教养问题(孩子的教育与发展)(二)家庭维持问题(三)沟通问题(四)休闲活动第二节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实施识记: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步骤领会: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应用: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实际方法教学过程:一、初步评估家庭需要初步评估的步骤:先资料收集,之后要制定一定的目标并设计活动。

(详见P90)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采取正式评估。

二、系统的发展的需求评估为了孩子的发展,学校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训练。

家庭需求顺序应尽量与幼儿课程配合,那样家长才可以在家配合训练或者提供支援,使幼儿能在最短时间内收益最多。

(参考P91表)学校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此时家庭应配合语言(听、说、读、写)训练;学校对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训练,家庭应配合行为训练;学校对孩子进行数、空间、时间等的教育,家长应配合训练。

第三节学前特殊儿童学习能力评估中的概念识记:融合班、学习经验的概念领会:“主动学习”与学习经验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一、融合班的含义融合性保教:将有严重问题行为或发展障碍的儿童置于普通班学习的形式。

这样的班级就称为融合保教班。

"融合保教",是指在幼儿园附设特教保教班,或让有轻度心理发展障碍或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普通班中接受保教的一种教育模式。

例如,弱智,脑瘫,肢残,低视力,重症肌无力。

案例一张××,男,5岁(中班),被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入园时症状十分明显,表现为双眼睑下垂,双眼球活动差,平时眼睛总睁不大,老是眯着。

他的动作很不协调,走路时一只脚总是一拖一拖的,平衡能力较差;其次,他性格内向,自卑,不与人交往;自理能力差,大小便几乎天天弄在身上。

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已经离异,现在孩子跟母亲。

案例二倪××,女,8岁(大班),先天甲状腺素缺乏,导致分泌系统混乱,由于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影响了智力和身体的发育。

她5岁开始说话、走路,8岁上幼儿园。

初入园时,她语言能力差,吐字不清,不能说完整的句子,嘴里常流口水,自理能力弱,动作不灵活。

经测试,智商为48,属中度弱智。

案例三朱××,男,5岁(中班),属视觉障碍。

他刚生下来三天就发高烧,经抢救虽保住了性命,却导致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诊断为“视神经萎缩”,双眼只有光感。

刚来园时,他除了能静心听音乐或老师的琴声外,其余时间都在哭闹,整天喊着要奶奶。

而且自理能力很差,不会自己穿脱衣,如厕等,还不愿参与任何游戏活动。

经了解,孩子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眼睛看不见而产生的对环境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家人对他倍加宠爱,有求必应,因而养成了他很强的依赖心理,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案例四顾××,男,四岁半(托班),轻度脑瘫,由于母亲在怀他时患有妊娠痒,他出生时,小脑瘫痪,影响他的动作发展,双脚虽能走路,但一拐一拐的,重心明显不稳,小朋友一碰就会摔跤;手指弯曲无力,伸不直;语言上,虽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断断续续,口齿不清,并且讲话很费力。

由于父母对他很迁就,养成了他倔强、任性的性格,对母亲特别依恋。

案例五顾××,女,五岁半(中班),右手右脚有残疾,主要症状是:右手一直贴在身上不动,手掌呈弧状发不直,软而无力,做任何事情都只用左手;右脚是在左脚的带动下行走的,一拐一拐的,不能走得快,否则就会摔跤。

她的生活自理、言语表达、认知能力也比较欠缺,一日活动中常会无目的地张望。

据父母讲,造成孩子肢残的原因是:孩子出生一个月时,头不小心碰在了床杆上,造成颅内淤血,结成血块,压迫神经所致,这也影响了孩子的智能发育。

另外,由于孩子的母亲劳务输出,父亲又沉默寡言,不太会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从小都由爷爷奶奶带大。

爷爷奶奶宠爱孙女,往往采用包办代替的方式。

“融合保教”有助于让障碍学生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将他们与健康孩子的界限模糊化。

融合保教的目的是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让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健康儿童一起游戏、生活、学习,使他们的情感、智力和活动能力得以更快的提高,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逐步使其中的一部分儿童能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

由于有同伴的友情,有对同伴的模仿,他们的认知,包括社会性等方面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正常儿童学会了同情和关心他人,乐于帮助弱者。

二、学习经验的概述融合班的课程或学习内容,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成为其经验者(让幼儿体验并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称为学习经验。

幼儿的学习经验主要有十三项:数、分类、时间、空间关系、主动学习、听及理解、说、阅读、写字、经验及表达想法、照顾自己的需要、社会学习、科学。

让幼儿体验并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经验有助于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并为进入普通小学做好准备。

三、“主动学习”的学习经验对幼儿而言,所有学习的最后目标都是希望幼儿能主动地参与,主动地学习,因而教师要安排引起幼儿学习动机的活动,才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见P95)1、充分使用幼儿园的设备(如图书室、操场、户外场)2、经由感官主动探索各种物品的功能及特性,并正确操作。

例:能分辨塑胶(软)和瓷器(硬);能说出所见物体的材质、名称;能分辨有洞的瓶子会漏水,没洞的不会;胶带、胶水的功能;水彩、蜡笔的功能。

3、经由经验了解物体的关系(方法:帮助孩子发现关系。

大积木放在下,小积木放在上)4、预测可能的问题及解决问题(包括情绪问题)5、操作、转换及操作材料(方法:提供材料及材料的延伸)例如:水和面粉。

6、照顾自己的需要(方法:让孩子自己做)例如:挂衣服、折叠衣服、穿鞋子等。

7、能选择材料及活动,并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及动机(方法:提供固定的作息空间及材料)8、使用教室器材设备,以增进其技巧。

9、使用大肌肉(如通过物理治疗)10、在教室及户外场所自由活动(如跑、跳、走、爬楼梯)第四节学前特殊儿童学习能力评估的工具识记:现有学习经验包括数、分类、时间、空间关系、主动学习、听及理解、说、回答问题、阅读、写字、经验及表达想法、照顾自己的需要、社会学习和科学等13项。

领会:现有学习经验的主要内容,学前特殊儿童小组活动评估表以及期末评估表的内容。

应用:学前特殊儿童小组活动评估表和期末评估表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现有学习经验评估幼儿的学习经验分为十三大项,每一大项再分成小项,每一大项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课程的方向。

内容包括:包括数、分类、时间、空间关系、主动学习、听及理解、说、回答问题、阅读、写字、经验及表达想法、照顾自己的需要、社会学习和科学等13项。

二、小组活动效果评估对小组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是通过评估表进行评估的。

“学前融合班小组活动评估表”是如何反映活动的有效性呢?主要是看,评估表中某项活动的通过率,学前特殊儿童的通过率高,则说明这项活动是能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反之,通过率很低,就应该考虑适当调整活动的内容或降低活动的难度。

应该注意的是:每一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尽量与主动学习相结合,因为所有学习的最后目标都是希望幼儿能主动地参与,主动地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