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也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视觉障碍概念: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国际上将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3、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受损。
4、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个体在语言系统的知识上未能与预期的常模相称的情形,特别是一个儿童在语言运用技巧上有缺陷,未能达到同龄儿童的预期水平时就叫言语上有障碍。
5、构音异常: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
6、情绪行为障碍:这些儿童没有智力障碍,也不存在精神失常的问题,但是他们所表现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因而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与学习。
7、孤独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叫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8、多动症儿童: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
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9、其他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所谓情绪障碍儿童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上与一般儿童的应有的行为有明显偏离的儿童。
所谓行为障碍,是指主要发生于如同和少年期的行为偏离。
10、游戏治疗:游戏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
一些以儿童城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
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
11、问题行为、行为问题常见的:行为过多、行为过少和行为不适当等。
标准: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同等发展或成熟水平的幼儿所表现的行为标准是否冲突。
特征:①持久性的困难。
②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
③不理会现实。
④客观困难的存在。
表现:1.行为不足 2.行为过度 3.行为不适当13、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速度、程度低于正常儿童。
10、病弱儿童: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病弱儿童列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并对病弱儿童做了具体的界定。
例如:日本,美国,台湾16、发音异常:说话时在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等方面发生异常的想象。
17、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叫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18、多动症儿童: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
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27、语言矫治:语言矫治是针对儿童语言障碍而采用的一定的干预手段。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着一部分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教师和专业人员采取语言矫治的方法,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可以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开创:1878年法国医生伊塔尔对狼孩维克多的教育开创了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历史。
定义:1983,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适应行为的缺陷。
、超常儿童定义:我国古代称神童,外公称英才或天才儿童,我国当代称超常儿童。
简答:1、三层含义:①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②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之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③在早期为各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类别(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①心智偏异。
(智力超常、智力低下)②感觉障碍(听觉、视觉损伤)③ .沟通异常(学习、语言障碍)④. 行为异常(情感困绕、社会不适应)⑤ .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生理和心理混合)3、学前教育机构常见特殊教育儿童分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④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⑤.超常儿童(智力型、语言型、艺术型、创造型、领导型)4、论早发现与早干预的趋向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注重“早”)早发现与早干预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良好发展方向支持性环境。
(重要性)早发现与早干预的实施,共同措施反映在1、法律上对特殊儿童早发现与早干预的可能性2、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学术上)3、围绕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制定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发展。
5、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儿童交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顺利进入正常社会生活作准备,要求教育中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程度,尽可能使他们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1)三种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形式:①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②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③教学的回归主流(2)回归主流教育模式①资源教育模式(美国,加拿大②教育配对模式(丹麦)③咨询教师模式(挪威)④混合服务模式(东欧国家)6、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①要求:在普通学校里的普通班级里教育所有的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服务。
②基本特征: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全纳性教育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为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全纳性教育的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
③层次发展模式:全纳性教育体系,全纳性学校,全纳性课程。
7、学前视觉发展障碍表现:①由于儿童的视觉障碍,视觉刺激不足,会造成身体运动上的一些特殊动作或行为习惯。
②由于视觉障碍,他们视觉经验缺乏,从而缺乏进一步建立视觉记忆的基础,这样就会影响儿童以后的智力发展以及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能力。
③通过对时间约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比较发现,视觉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有一定差异。
④多数视觉障碍儿童还可能伴有其他生理缺陷。
8、听觉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1)言语与语言发展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困难:①发声时收不到充分的听觉反馈;②无法从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言语强化;③无法听到成人的言语示范。
(2)认知与思维在很长时期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他们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3)社会化发展听觉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测等,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有退缩、自我封闭等倾向。
9、听觉障碍儿童的早起干预对听觉障碍儿童,首先要考虑医治的可能性。
对听觉障碍儿童最重要的进行早期干预,其次强调矫正。
(1)观念①回归主流观念②整合教育观念(2)基础①尽早发现听障问题②尽早佩戴助听器,佩戴助听器就可以有效的利用残余听力,是聋儿学习语言的物质基础。
③进行师资培训(3)语言训练①听觉训练要为听觉障碍儿童提供高强度听力训练,促进其残余听力的使用②发音练习③语言理解与掌握④语言能力评估(4)训练方式方法1、适合在小集体中学习,同伴合作的教学模式。
2、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
(5)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育内容,教育方案从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训练,就特别重视数学。
2、教师对听障儿童要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
(6)家庭(选择)1、父母与医生、教师、言语矫治专家等联合起来。
2、觉得一个听力受损孩子是否有行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听力损害本身,而是他们所处环境中的人,包括父母对听力损害这种残疾的接受和反应程度,家庭态度和气氛至关重要,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
10、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心理因素:①.家庭亲子关系失调,孩子情绪受到压抑会导致失语、②.其他人际关系不良,如:父母经常吵架,也会让孩子对语言失去学习兴趣。
③.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儿童心理压力大,也会造成口吃或不讲话、④.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儿童不讲话就能满足自己的愿望,缺乏学习语言的动机,长期下去也会造成语言发展缓慢12、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如何辨别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上与一般儿童应有的行为有明显偏差的儿童就是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是指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偏离。
辨别:1. 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严重与持续性问题)2.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3.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
观察与发现:一、直接观察 1.与同龄大多数儿童比较。
对于同龄大部分孩子都有而他却没有,或同龄大部分孩子都没有而他却独有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持续时间长,表现程度太严重,则都属于不正常的情绪行为。
2.与儿童本身的发展史比较。
正常,可以说是发展上的不断进步。
但正常儿童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如果儿童的行为出现“不进而退”的现象,就有可能是不正常。
3.与儿童所处的环境比较。
在一些情况下,孩子的行为看来似乎是不正常的,但仔细观察分析,却是对不正常的环境的正常反应。
这些“行为问题”不在于儿童本身,而在于儿童所处的周围环境。
二、间接观察1.访谈2.评定表13、学前超常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选择,简答)①符合儿童实际的原则②全面发展的原则③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4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的基本观点1. 主要是把游点戏治疗作为心理分析手段。
把儿童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早期创伤和痛苦体验暴露出来2.通过治疗者的分析、解释和疏导、注重解决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内在原因3.治疗者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解释和分析,使儿童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再通过治疗者的解释和分析,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15阿克瑟莱恩的游戏治疗(简答)①情绪障碍儿童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其自然的生长遭到了破坏。
患者中心游戏治疗的目的是解决儿童与其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帮助儿童很容易地适应自然、自我发展。
观点主张:①游戏治疗是一种儿童自由游戏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矫治过程。
②良好的环境和充分尊重的气氛。
(1)有自我导向、自我治疗的能力,儿童能通过游戏“玩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2)不再是医生、专家、而是以教师、朋友等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关系真诚地对待儿童。
局限性:采用这种形式的治疗,对于有情感和社会适应问题的儿童确实比较有效,如果治疗者能贯彻执行基本的治疗原则,治疗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基本原则:①热情友好的关系②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
③自由表达他们的全部感情。
④承认并反馈儿童表达的感情⑤相信儿童自己⑥儿童领路,治疗者跟从。
⑦渐进过程⑧对治疗者规定一些限制。
16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一、准备期(1)发现并辨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1.主要表现、2.用量表测量、3.建议到儿童精神卫生中心检查、(2)游戏治疗中家长工作 1.家长的态度、2.家长对治疗的理解、3.家长对治疗的配合(3)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1.儿童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表现、2.儿童存在哪些问题,治疗后的反馈和新问题3.教师及同伴过去和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4)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5)游戏治疗室的结构 1.环境游戏室的空间不必太大,一般6平方米左右即可2.玩具,非结构玩具包括沙、水、纸、油泥、绘画的颜料及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