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组织何为NGONGO,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
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
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非政府组织。
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
如此庞大和活跃的非政府机构(NGO),是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结构相配套的。
这种制度的来源,与美国建国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传统有关。
非政府组织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
比如美国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各种私人基金会支撑美国的各种NGO。
同时,国家从税收上确立捐赠部分可以抵税的制度,以鼓励捐赠。
NGO的分类可以通过多种标准来分类NGO,下面是世界银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运作型NGO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与发展相关的项目。
一种常用的分类是把它分为“面向救助”和“面向发展”的组织。
如果按它们的服务重点又可以分为服务传送型和服务参与型。
还可以根据它们是否带宗教性质和长期性来分类,也可以按照它们更多地面向公众或私人来分类。
运作型NGO可以是基于团体的、国家的或者国际的。
倡导型NGO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捍卫和促进某一目标。
与运作型计划管理形成对比,这些组织典型是尝试通过社会动员型的活动唤醒人们的意识,让人们了解更多进而接受他们。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多源的群体,在NGO基础上伴生着许多缩写词。
它们包括:INGO——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 NGO),例如CARE;BINGO——面向商业的NGO(business-oriented international NGO);RINGO——宗教NGO(religious international NGO ),例如天主教救济服务;ENGO——环保NGO(environmental NGO),如Global 2000;GONGO——由政府运行的NGO(government-operated NGOs),它们由政府为了符合外援要求而成立类似NGO组织,例如中国红十字会;QUANGO——半自治NGO(quasi-autonom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如W3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它们把自己定义为NGO,但它们是由147个国家政府标准机构构成的组织。
C-NGO ——中国大陆存在的"实质上"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但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及自治性)。
NGO发展的作用1.关注弱势群体,贯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目前湖南省存在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的理念,必须关注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关注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
NGO组织在扶贫,环境保护,教育支持,残疾人保护,老年人福利,妇女权益保护,社会救济,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解决政府的资金不足问题NGO组织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尤其是境外NGO组织的引进,将会大大的解决政府在扶贫帮困,社区救济,社区发展等各方面的自给不足问题.3.NGO的发展将会大大降低解决各种问题的社会成本要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必须动员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公民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发展NGO组织,利用各级各类NGO组织所开展的个中活动,能够有效的动员公民进行社会参与,大大降低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成本。
4.NGO组织将承担起政府改革后的部分职能NGO组织形成了连接企业,个人和政府的桥梁,对政府的工作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例如,政府的扶贫计划只能照顾一般,解决多数人的贫困问题。
而面对一些特殊性的问题,特殊性的需要,很难做出特殊的安排。
而NGO组织所关注的往往是政府难以顾及的或是政府工作的薄弱之处。
NGO组织可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5.NGO组织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来自基层的不同声音和意见,为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源。
NGO组织由于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个阶层的不同需求,组织不同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对如何满足基层的需求,寻求解决方案。
因此,他们可以从社会的不同角度向各级政府提供咨询,建议和信息。
6.NGO组织可以平衡社会各类社会矛盾,树立良好社会风气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革又形成了新的失业人群,促使了原来失业压力又进一步增大。
因此,积极倡导和推动NGO组织的有序发展,一方面NGO组织的建立,能够倡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
通过NGO组织支持的各类社会活动和经济事业又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中国的弱势人群也都是NGO组织的工作重点。
例如农村妇女,城市下岗女工,失学儿童,流浪街头的儿童,残疾人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苦人口。
如何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NGO组织可以组织公民共同帮助弱势人群,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NGO与政府的关系NGO与政府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信任与不信任两个层面,利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构建出NGO与政府关系矩阵。
矩阵横轴代表政府对NGO的态度有不信任与信任两种,纵轴代表了NGO对政府的不信任与信任两种态度,两者间一一进行关系匹配,最终形成四个区间:区间1代表政府与NGO互信;区间2代表政府不信任NGO;区间3代表NGO不信任政府;区间4代表政府与NGO互不信任(注:为使研究更具代表性,区间2、区间3只取不信任一方观点)。
1.政府与NGO互信(区间1)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创建服务型政府就是创建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即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2](罗晓敏,周兴新,李花.非政府组织(NGO)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SWOT分析[J].传承,2008(7)。
)NGO作为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重要替代性提供者,可调配的社会资源愈加丰富,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显。
两者均有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效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公共需求的目标,基于这一共同目标,两者间发展起区间1互信这一良好关系。
一方面,从某种程度而言,政府依赖NGO所掌握的民间资源,期望借助这一资源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形成了对NGO信任的需要。
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对NGO进行登记、管理与监督,为NGO 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提供财政拨款等可能的资金支持;提供事业单位编制等赋予一定的权利,最大化满足NGO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转变相应职能购买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NGO作为受托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一种影响政府政策的新渠道,协助政府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一过程中,NGO利用政府提供的人、财、物、法律等资源,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中来,替代了部分由全能政府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型中移出的相关职能。
总之,在政府与NGO的互信关系中,NGO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政府充分信任NGO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为NGO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与法律等全方位的支持,两者在互信关系的影响下,共同推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步伐。
2.政府对NGO不信任(区间2)NGO作为一种民间组织,一方面具有弱政治性,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任何企业之外而存在;另一方面具有非营利性,组织所得收入予以保留,完全用于组织进一步发展,不得分予组织成员或管理人员。
但是NGO同样也存在对于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追求。
若NGO的组织目标与政府的长远战略相悖,或NGO只关注于个体目标的实现,其行为可能会对政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科尔曼的信任理论,政府与NGO之间存在着委托与受托的关系,政府在委托过程中,将权利移至NGO,NGO的目标与政府目标偏差越大,其行为偏离政府期望越远,此时政府对于NGO的信任便演变为一种风险与危机。
虽然NGO具有公益性,但是在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与管理机制下,政府对于NGO的行为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更无法确定其行为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政府存在通过NGO获取相应管理资源,协助解决公共管理事务的需求,但同时也担心NGO成为一种政府控制领域外的体制外力量。
这种需求与控制的持久矛盾直接造成政府对NGO组织缺乏信任。
3.NGO对政府不信任(区间3)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无法有效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出现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度,也就是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
坦德勒研究发现,NGO经常将自身与政府相对照来界定自己。
政府被认为大而僵化、官僚主义、远离穷人。
加之两者之间缺乏交流,造成NGO对政府认识偏颇。
信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互动过程中,NGO本身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NGO发现政府主要将其作为监管对象,在众多方面制定严格的预防和监控模式,甚至将NGO看作是社会的异己力量。
这种认识不利于NGO自身的发展,NGO便拒绝或消极地与政府进行合作。
基于以上,以社会目标为己任的NGO难以产生对政府的信任。
4.政府与NGO互不信任(区间4)这种关系是四种关系中最失败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政府部门对NGO认识存在偏差,运用双重管理体制对NGO加以严格监管;另一方面,NGO在行动层面缺乏让政府信任的能力。
在这种恶劣关系的影响下,最终使得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到位,NGO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中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以上四种关系的分析可看出,区间1NGO与政府互信是最佳的关系模式。
政府与NGO的互信程度直接决定了两者的关系模式,经过博弈关系分析,NGO与政府必须建立竞合模式的互动关系。
二、NGO与政府竞合模式的建立1.引入NGO与政府的竞争多中心理论认为权力分散管辖交叠的多中心秩序包括公共服务经济的多中心[3](方俊.政府与NGO相互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破解[J].岭南学刊,2008(5).)。
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NGO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引入竞争机制:一是公共事务管理权力的竞争,NGO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整体管理权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