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底编制原则及范例
一、总则
1、为规范技术交底编制标准,提高技术交底编制水平,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编制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模板分项工程技术交底的编制。
3、一般工程的技术交底分为设计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交底;施工操作技术交底三类。
设计交底:由设计人员向施工人员讲解设计图纸,协商解决图纸中的矛盾和问题,沟通设计主导思想和施工方法,以期协调设计和施工人员之间工作。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交底:由项目部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向全体施工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方法、步骤、要求进行交底。
施工难度大的工程由上级工程技术负责人向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交底。
施工操作技术交底:是每个工程的分项工程开始施工前,项目管理层对施工作业层讲解完成该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必不可少的管理程序,是将管理层所确定的施工方法向操作者进行交底,是施工方案的具体细化。
通过技术交底使操作人员都能掌握正确的施工操作方法,明确自己应完成的工作及其质量要求。
二、施工操作技术交底的编制原则
1. 施工操作技术交底中应主要明确以下内容:
1.1 作业条件;
1.2 施工工艺及施工操作要点;
1.3 质量要求;
1.4 注意事项。
2. 施工操作技术交底应以工艺为主,应有工艺流程图;在交底中应详细说明每个分项工程各道工序如何按工艺要求进行正确施工。
3. 技术交底中应详细介绍分项工程关键、重点、难点工序的主要施工要求和方法。
对关键部位、重点部位的施工方法应有详图进行说明。
这些要求与方法应符合设计、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的要求。
4. 分项工程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时,技术交底中应详细介绍其主要施工方法和要求。
5. 技术交底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工程特点进行交底,不能照抄工艺,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交底。
6. 技术交底不是一次性的,要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补充新内容,施工方案、方法的改变时也要及时进行重新交底。
7. 技术交底应由项目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向作业队、组进行;交底完成后,交底人员填写交底内容记录,并与作业队、组共同签认。
三、混凝土分项工程
1. 作业条件
1.1 机具准备:说明混凝土浇筑时拟采用的浇筑方式、输送工具、振捣工具及辅助配套工具。
1.2 材料准备:说明混凝土供应方式(商砼/自搅拌)、强度等级、塌落度,凝结时间等技术参数。
1.3 作业准备:
1.3.1 完成钢筋、模板分项的隐检和预检工作。
1.3.2 说明施工缝处理措施。
1.3.3 说明清理模板内杂物的方法和措施
1.3.4 说明混凝土浇筑机械、劳动力,振捣设备准备情况。
1.3.5 混凝土浇灌申请书已经批准。
2. 施工工艺
2.1 画出工艺流程图,说明每一环节应进行操作的具体内容。
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时应编制现场搅拌混凝土技术交底。
2.2 施工操作要点及要求
2.2.1 应说明混凝土进场验收时应进行的工作,包括塌落度测试要求、频率允许偏差要求、和易性要求、初凝时间控制等内容。
2.2.2 混凝土泵送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
2.2.3 竖向结构防止烂根的措施和方法。
2.2.4 确定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说明具体控制方法和使用的工具要求。
2.2.5 说明混凝土浇筑时的操作要求,对门窗洞口及施工缝位置处制定出具体规定。
2.2.6 写明混凝土振捣时的操作要求。
2.2.7 应说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清理措施。
2.2.8 应说明混凝土养护的方法和措施。
2.2.9 说明混凝土浇筑时应做好的技术资料。
2.2.10 说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时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3. 质量要求
3.1 制定质量控制内容、标准及检查方式。
具体包括混凝土塌落度;初凝时间;施工缝、后浇带留置及处置;拆模后的混凝土观感要求;混凝土养护措施等内容。
4. 注意事项:
4.1 成品保护措施,要说明在浇筑过程中如何对模板、钢筋位置、已浇筑成型后的洞口尺寸、预埋件及水电预埋管等部位采取保护措施。
4.2 文明施工措施。
4.3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4.4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四、钢筋分项工程
1. 作业条件
1.1 机具准备:包括管钳、钢筋钩子、小撬杠、钢筋扳子、绑扎架、运钢筋车、石笔、断火烧丝侧刀、钢丝刷等工具。
1.2 材料准备:核对图纸配料单与配好钢筋的型号规格、尺寸、形状数量是否一致。
1.3 技术准备:钢筋工程施工前,对操作人员进行工艺、标准、措施等内容的培训交底。
1.4 作业准备
1.4.1 检查钢筋外观,查看有无锈蚀现象。
1.4.2 说明应进行的抄平放线工作,包括弹好墙、柱中线、边线、控制线,楼
梯及门窗洞口的边线。
1.4.3 应说明根据标高检查下层混凝土表面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并说明施工缝处的处理、清理措施。
1.4.4 应说明根据标高检查下层混凝土表面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并应说明施工缝的处理、清理措施。
2. 施工工艺
2.1 描述结构部件(如柱、墙、梁、板)的施工工艺流程图,并说明在每一环节应进行的具体操作工作。
钢筋加工应编制单独的钢筋加工技术交底。
2.2 施工操作要点及要求
2.2.1 应写明钢筋接头的连接方式及接头位置,竖向结构柱、墙起步筋高度;接头错开距离、绑扎搭接长度等。
梁、顶板钢筋搭接部位、接头错开距离、锚固长度等。
重点部位应绘图说明,对首次采用的钢筋连接新技术应详细说明钢筋接头施工工艺。
2.2.2 描述梁、板、墙、柱钢筋保护层具体厚度,如梁应说明是到主筋还是箍筋的厚度,墙要说明是到竖筋或是水平钢筋。
同时说明使用垫块马镫的类型,规格间距的布置。
2.2.3 应说明钢筋定位措施,如水平、竖向梯子筋的制作具体尺寸,并绘图说明。
2.2.4 应重点强调钢筋施工过程中的抗震设防要求。
如箍筋的135度弯钩,平直长度10d;柱、梁筋的加密区,加密区长度、箍筋间距;锚固筋长度、做法;外墙拐角部加筋等内容。
2.2.5 对钢筋工程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要进行单项交底。
如新三级钢、新型直螺纹连接方法等。
2.2.6 如果有钢筋代换则应说明其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施工方法。
2.2.7 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钢筋工程施工中易犯的质量通病防范措施。
3. 质量要求
3.1 制定质量控制内容、标准及检查方式。
3.2 钢筋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位置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3.3 钢筋接头的连接方式、位置、错开百分率等必须满足要求。
采用焊接、机械连接等除搭接绑扎接头以外的接头形式的每个接头均要进行检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合格后要进行标记。
3.4 钢筋安装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要求。
3.5 马镫、垫块、绑扎定位措施应设置合理、有效、牢固。
4. 注意事项:
4.1 成品保护措施,要说明防止钢筋污染的控制措施;安装水、暖、电、门窗洞口模板等设施时,不得点焊、切割和碰动钢筋。
要说明顶板钢筋防止踩踏、堆放重物等保护措施。
4.2 文明施工措施。
4.3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4.4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五、模板分项工程
1. 作业条件
1.1 机具准备:说明模板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电动工具、手持工具、检测工具,包括锤子、斧子、打眼电钻、活动扳子、手锯、水平尺、线坠、撬棍等工具。
1.2 材料准备:应说明所采用的模板类型、规格、型号;支撑体系材质和间距、;龙骨规格和间距、对拉螺栓规格和间距;特殊部位的模板和支撑体系。
1.3 技术准备:说明模板及支撑部件进场验收的标准要求;
1.4 作业准备:
1.4.1 进行的测量弹线工作,如弹好楼层的墙身线,门窗洞口位置线及标高线。
1.4.2 完成钢筋隐检工作的内容及要求。
1.4.3 交接工序的复核(线、钢筋预留支撑点、混凝土接茬处理)。
1.4.4 做好模板下口超平、模板预拼、墙柱根部的处理、板面清理检查、选择脱模剂涂刷种类等准备工作。
2. 施工工艺
2.1 应说明模板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图,并说明在每一环节应进行的具体工作。
2.2 施工操作要点及要求
2.2.1 模板安装:垂直、平整、起拱要求、精度控制办法。
2.2.2 重点部位做法:电梯筒、梁柱节点、楼梯间、门窗洞口、施工缝等。
模板作法画出详细的节点作法图。
2.2.3 模板的拆除:模板留置时间(考虑上部荷载作用)、拆除手续(包括时间、强度)和拆模后的支撑要求、拆除顺序、安全防护措施、模板的运输。
2.2.4 模板的清理:脱模剂、涂刷等要求。
2.2.5 模板的堆放:场地要求、安全防护要求。
3. 质量要求:
3.1 模板支撑体系牢固、可靠。
3.2 梁、顶板起拱高度准确、顺直,不出现弯折。
3.3 墙体接茬不出现错台、漏浆,模板拼接不变形。
3.4 施工缝留置位置正确、封堵牢固。
3.5 模板的清理不得污染接茬部位的钢筋和混凝土。
4. 注意事项:
4.1 成品保护措施,要说明如何对已经施工完成后的分项工程和模板进行保护。
4.2 文明施工要求。
4.3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