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的唯美性赏析
摘要:爱伦坡作为19世纪美国唯美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名的抒情诗《安娜贝尔李》堪称其巅峰之作。
爱伦坡认为诗歌的宗旨就是为了创造美,这首诗歌将作者对美的认知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本文将本诗歌的音韵美,主题美,意象美,语言美几个方面对作品所体现的唯美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唯美主义;音韵;意象;语言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在整个世界文学界享有盛名。
他在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介绍下成为欧洲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和奥斯卡瓦尔德一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独树一帜的倡导诗歌应书写美而摒弃道德因素。
爱伦坡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歌韵律优美,形式简练,用词华丽优美,很好的体现了唯美主义诗歌创作的原则。
他追求诗歌的“整体效果”, 并从诗意的“完整性”和诗的效果的统一性出发, 把诗的长度同诗的美学效应联系起来, 并认为诗歌的题材、意象、节奏、谴词、韵律等都应围绕着诗歌的“整体效果”来服务。
因此,他的许多抒情短诗形式优美,节奏性强,迄今仍为世人所传诵。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死后才得以发表的一首诗,也被认为是悼念其亡妻弗尼吉亚的巅峰之作。
爱伦坡一生可谓命途多舛,贫困凄惨。
爱伦坡少年时便失去父母,中年丧妻。
坡的妻子佛吉尼亚·克莱门是坡的表妹,13岁时便和坡结婚。
婚后, 两人生活穷困
潦倒, 颠沛流离。
克莱门一八四六年患病, 无钱医治, 一八四七年一月三十日离开人世。
这让坡肝肠寸断,精神备受打击。
此诗便是作者在极度痛苦中对亡妻的一份思念与哀婉。
这首诗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很多评论家都曾对其大加赞赏。
辜鸿铭认为美国无诗, 只有坡的这首《安娜贝尔·李》称得上是诗, 余者皆不足道。
他的观点可能会略显偏颇,但这足以展现出了这首的美学价值。
一、行文的音韵美
爱伦坡一直提倡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形式美的体现之一便是行文的韵律美感,这首诗音韵优美,悦耳动听,节奏感强。
首先主人公名字的选择, 可谓颇具匠心。
诗人妻子的名字本是佛吉尼亚·克莱门, 为了追求美的艺术效果 , 用了安娜贝尔·李,她如同悦耳的铃声回荡在耳边 , 这正是作者要达到的铃音袅绕(bell - ringing) 的效果。
坡在诗里采用了音韵优美的女子名“Annabel Lee”的美妙音节,不仅使人联想到一位婀娜多姿,风韵优雅的年轻女子,更被诗人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韵律中。
诗中的“Annabel Lee”共出现七次,它悠扬如歌的音律“sea”“we”,“me”等单音节词相呼应,构成本诗惟一的韵脚。
此外,此诗冲破了抑扬格五音部的束缚,自由洒脱。
诗中大量使用头韵,尾韵和半谐音韵。
首先头韵的使用,头韵不简单是一个或两三个单词的重复,它同样表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如在第四节第一行“The angels,not half so happy in heaven”中“half happy,heaven”三词结伴而出,表明热恋中的诗人和安娜贝尔·李是如此的幸福,就连天上的天使也还没有他们一半快乐。
[h]为声门摩擦音,听起来有叱喝(he)之意,三个[h]组合起
来相继发音,节奏感和音韵感更强。
同时,尾韵的使用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气氛。
纵览全诗,长元音/I:/为本诗最主要的尾韵。
每一诗节中几乎所有偶数诗行的末尾词都是以长元音/i:/ 结尾, /i:/ 这一韵脚音韵悠长、缠绵,确定了整首诗缓慢而忧伤的基调。
如第一诗节出现的“Lee, Lee, sea, sea”。
半谐音的运用为诗歌增添了音乐美: “rise”,“eyes”,和“wind”,“cloud”。
此外,诗中出现的几处尾韵“chilling”,“killing”,“tide”描绘了寒风的残忍和作者的忧伤。
二、主题的忧郁美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的哲学》中提出了“美人之死”这一主题, 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 同时“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 因此,“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苍郁之美。
因此“美丽女性”之死无疑是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而这主题如由悼念亡者的恋人口中说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诗中的女主角是诗人的年轻亡妻弗吉尼亚的化身,悲凄的爱情故事本身也加深了诗的忧郁美。
全诗塑造了一种凄美、哀婉的动人意境,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诗人那颗为爱情忠贞不渝的心。
此诗虽然是一首爱情诗,却不曾表现出阳光下恋人相互追逐嬉戏的欢乐场面,也没有月光下感情笃深的恋人间窃窃耳语,没有灿烂的笑容,没有甜美的拥抱,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苍白月亮辉映下的凄凉的夜色”和萧萧的寒风,古老的王国和海边的一丘孤坟,以及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间爱情的破碎。
三、意向的古典美
本诗主要在讲述自己和妻子弗尼吉亚的爱情悲剧,但却没有直接用其妻子的名字,而是借用了安娜贝尔李这个典雅的名字,让他们的爱情再生在久远的海滨王国,使得本诗极具童话色彩和古典美。
全诗以一句“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开始,两个“很多”寓意了时间之悠远, 爱意之绵长,勾起人遥远的回忆和无限的遐想,更让人品味到一缕莫名的忧伤。
接着诗人又诉说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临海的一个国度,居住着一位少女,她的名字叫安娜贝尔·李。
遥远的海边,神秘的国度,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
四、语言的简单美
爱伦坡在《诗歌的原则》中,他这样写道“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能够激动人心,使灵魂升华。
而人们激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
他认为诗歌的长度应该适度,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安娜贝尔·李》整首诗长达四十一行,分为六节。
刚好一口气就能读完全诗多采用一些浅显易懂,简洁明朗的普通词汇,如从而也更使诗歌具有可读性词和短语的重复,在整首诗中既确定了诗的节奏与基调,又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讲故事的人对安娜贝尔李的怀念和对她被迫致死的义愤如“Of my darling, my darling, my life and my bride”重复四次。
“darling”重复两次。
纵观全诗,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在第一至四个诗节中被重复了五次。
在后两个诗节中,诗行“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被重复了三次,使得诗歌简练而精美。
五、结语
总之, 在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中, 我们体会到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题材独有的艺术魅力。
本诗具有行文的韵律美,忧郁的主题美,古典的意象美,语言的简单美。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爱伦坡对唯美主义的完美阐释。
缠绵悱恻的爱情主题, 音乐般的语言, 古老的故事背景, 典雅的主人公形象都跃然纸上。
死者长已矣, 存者永怀悲。
最为重要的是作者用语言抒发了自己悲痛的怀念之情, 通过文字让爱得到见证, 并永存世间。
读者也受到极大的熏陶和感染。
而这也许就是诗之魅力, 唯美之魅力。
参考书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册[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 辜正坤. 英文名篇鉴赏金库·诗歌卷 [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3] 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李向梅.温柔的思念: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唯美性分析
[J]. 前沿. 2007,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