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红杏出墙后想离婚,可卡列宁为了不损他的社会名誉不同意,甚至不许安娜见她的孩子。
这使安娜长期处于被人唾弃,思念儿子的痛苦中。
作为丈夫,卡列宁对妻子的自私使促成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总之,安娜的悲剧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安娜的反抗仅仅是对上流社会不许她追求个人幸福部分,但她的行动毕竟是对上流社会的一个冲击。
安娜的形象表明:贵族阶级在分化,贵族之家在瓦解,俄国社会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