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

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

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根据计划,嫦娥三号将在北京时间12月14号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

嫦娥三号如何实现软着陆以及能否成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嫦娥三号已经成功降轨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这是嫦娥三号“落月”前最后一次轨道调整。

在实施软着陆之前,嫦娥三号还将在这条近月点高度约15公里、远月点高度约10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继续飞行。

期间,将稳定飞行姿态,对着陆敏感器、着陆数据等再次确认,并对软着陆的起始高度、速度、时间点做最后准备。

“发射、近月制动、变轨和月面降落比较起来,后者更为关键。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

嫦娥三号着陆地点选在较为平坦的虹湾区。

但由于月球地形的不确定性,最终“落月”地点的选择仍存在一定难度。

据悉,嫦娥三号将在近月点15公里处以抛物线下降,相对速度从每秒1.7公里逐渐降为零。

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

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谭梅将其称为“黑色750秒”。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嫦娥三号无法依靠降落伞着陆,只能靠变推力发动机,才能完成中途修正、近月制动、动力下降、悬停段等软着陆任务。

据了解,嫦娥三号主发动机是目前中国航天器上最大推力的发动机,能够产生从1500牛到7500牛的可调节推力,进而对嫦娥三号实现精准控制。

在整个“落月”过程中,“动力下降”被业内形容为最惊心动魄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嫦娥三号要完全依靠自主导航控制,完成降低高度、确定着陆点、实施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动作,人工干预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这个时间段内测控都跟不上了,判断然后上去执行根本来不及,只能事先把程序都设定好。

”谭梅表示。

在距月面100米处时,嫦娥三号要进行短暂的悬停,扫描月面地形,避开障碍物,寻找着陆点。

“如果下面有个大坑,需要挪个地方,它就会自己平移,等照相机告诉它地面平了,才会降落”。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

之后,嫦娥三号在反推火箭的作用下继续慢慢下降,直到离月面4米高时再度悬停。

此时,关掉反冲发动机,探测器自由下落。

由于探测器具备着陆缓冲机构,几个腿都有弹性,落地时不至于摔坏。

安全降落以后,嫦娥三号将打开太阳能电池板接收能量,携带的仪器经过测试、调试后开始工作。

随后,“玉兔号”月球车将驶离着陆器,在月面进行3个月的科学勘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原地探测。

这将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和巡视勘探,同时也是1976年后人类探测器首次的落月探测。

关于比冲比冲或比冲量是对一个推进系统的燃烧效率的描述。

比冲的定义为:火箭发动机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或单位流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

比冲的单位为米/秒(m/s ),并满足下列关系式:thrust e F v m ,其中thrust F 是发动机的推力,单位是牛顿; e v 是以米/秒为单位的比冲;m是单位时间燃料消耗的公斤数。

关于月球参数月球平均半径、赤道平均半径和极区半径分别为1737.013km 、1737.646km 和1735.843km ,月球的形状扁率为1/963.7256,月球质量是7.3477×1022kg 。

月球与地球距离最远(远地点):406610km ,最近(近地点):356330km ,平均距离为384400km 。

NASA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使用的月面海拔零点,是月球的平均半径所在的高度。

所以,嫦娥三号着陆点的海拔为-2640m ,即该点到月球中心的距离要比月球的平均半径少2640m 。

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分为6个阶段的要求(1)着陆准备轨道:着陆准备轨道的近月点是15KM ,远月点是100KM 。

近月点在月心坐标系的位置和软着陆轨道形态共同决定了着陆点的位置。

(2)主减速段:主减速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15km 到3km 。

该阶段的主要是减速,实现到距离月面3公里处嫦娥三号的速度降到57m/s 。

(3)快速调整段:快速调整段的主要是调整探测器姿态,需要从距离月面3km 到 2.4km 处将水平速度减为0m/s ,即使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竖直向下,之后进入粗避障阶段。

(4)粗避障段:粗避障段的范围是距离月面2.4km 到100m 区间,其主要是要求避开大的陨石坑,实现在设计着陆点上方100m 处悬停,并初步确定落月地点。

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2.4km 处对正下方月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300m 的范围进行拍照,获得数字高程如附图5所示(相关数据文件见附件3),并嫦娥三号在月面的垂直投影位于预定着陆区域的中心位置。

(5)精避障段:精细避障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100m 到30m 。

要求嫦娥三号悬停在距离月面100m 处,对着陆点附近区域100m 范围内拍摄图像,并获得三维数字高程图。

分析三维数字高程图,避开较大的陨石坑,确定最佳着陆地点,实现在着陆点上方30m 处水平方向速度为0m/s 。

附图6是在距离月面100m 处悬停拍摄到的数字高程图(相关数据文件见附件4)。

(6)缓速下降阶段:缓速下降阶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30m 到4m 。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控制着陆器在距离月面4m 处的速度为0m/s ,即实现在距离月面4m 处相对月面静止,之后关闭发动机,使嫦娥三号自由落体到精确有落月点。

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示意图嫦娥三号近月轨道示意图嫦娥三号着陆区域和着陆点示意图嫦娥三号安装有大推力主减速发动机一台,位于正下方。

小型姿态调整发动机16台,分布在相对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如附图3是一个侧面的分布情况。

嫦娥三号主发减速动机与姿态调整发动机的分布图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A、B题中任选一题,专科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

(全国评奖时,每个组别一、二等奖的总名额按每道题参赛队数的比例分配;但全国一等奖名额的一半将平均分配给本组别的每道题,另一半按每题论文数的比例分配。

)A4纸打印(单面、双面打印均可);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从左侧装订。

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目、摘要和关键词写在论文第三页上(无需译成英文),并从此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请认真书写(但篇幅不能超过一页)。

和所在学校等的信息。

20页以内,附录页数不限)。

(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

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源程序(若有的话)。

同时,所有源程序文件必须放入论文电子版中备查。

论文及源程序电子版压缩在一个文件中,一般不要超过20MB,且应与纸质版同时提交。

(如果发现程序不能运行,或者运行结果与论文中报告的不一致,该论文可能会被认定为弄虚作假而被取消评奖资格。

)由赛区自行决定。

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

模竞赛组委会。

[注] 赛区评阅前将论文第一页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建立“赛区评阅编号”(由各赛区规定编号方式),“赛区评阅纪录”表格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各赛区自行决定是否在评阅时使用该表格)。

评阅后,赛区对送全国评阅的论文在第二页建立“全国统一编号”(编号方式由全国组委会规定,与去年格式相同),然后送全国评阅。

论文第二页(编号页)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二页建立“全国评阅编号”。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2014年8月26日修订关于论文的提交1. 在竞赛结束(周一上午8:00)前,各参赛队必须将电子版论文严格按要求(具体要求见下)以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发送到全国组委会指定的论文收集邮箱(以本队论文编号作为邮件主题):cumcm.solutions@同时,按所在赛区的要求提交给赛区组委会作为备份,以备核查。

2. 在竞赛结束(周一上午8:00)前,各参赛队打印纸质版论文(内容应与电子版完全一致);注意连同附件中的程序(赛题中的原始数据除外)一并打印。

随后将纸质版论文尽快提交给所在学校,并由学校统一汇总核对后送交赛区组委会(赛区组委会接收纸质版论文的方式及截止时间由赛区组委会决定)。

赛区组委会另有要求的(如部分赛区组委会可能不要求提交纸质版论文,而由赛区组委会代为打印),按赛区组委会要求执行。

具体要求:1. 电子版论文正文可以用PDF或WORD格式提交(最好用PDF格式)。

2. 将与竞赛相关的所有文件(包括论文正文、程序、数据(赛题中的原始数据除外)和结果等)放在以论文编号作为名称的同一文件夹中,并压缩打包成一个文件,以论文编号作为压缩文件的文件名。

例如:参赛队01010021压缩文件为”A01010021_张三_李四_王五.RAR”,如图3所示。

注意压缩工具务必使用通用的WinRAR,不要使用其他不通用的压缩工具。

3. 将压缩文件作为电子邮件附件发送到全国组委会指定邮箱时,请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邮件附件不得使用部分邮件服务商提供的“云附件”或“超大附件”等临时存储的功能,在发送邮件时注意正确选择操作,否则全国组委会可能无法收到你们的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