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种记忆方法下外显和内隐记忆在两类测验成绩中贡献大小的比较

三种记忆方法下外显和内隐记忆在两类测验成绩中贡献大小的比较

三种记忆方法下外显和内隐记忆在两类测验成绩中贡献大小的比较李 磊 徐淑媛Ξ(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7)摘 要 采用实验性加工分离的方法,定量分析比较三种英语单词记忆方法下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即时再认列表测验和即时再认句中测验成绩中的贡献大小。

结果表明:(1)在即时再认列表测验上,用“呈现机械”方法学习英语单词的被试获得的成绩中,外显记忆的贡献显著大于内隐记忆的贡献;用“推断理解”方法学习英语单词的被试获得的成绩中,内隐记忆的贡献显著大于外显记忆的贡献(2)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在英语单词测验成绩中贡献的大小对材料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呈现形式上相似性的变化更敏感。

关键词:记忆方法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即时再认测验 贡献1 引言 自Ebbinghaus 以来近百年有关记忆的心理学研究大都集中于对意识到的过去经验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

然而,六七十年代以后,大量研究表明,记忆并非纯净单一的因素,在没有觉察或有意识提取记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的影响也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内隐记忆主要是指直接或重复启动效应,由于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或其他影响[1],其根本特征是个体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个体对先前经验有意识的恢复,是一个独立于外显记忆的记忆系统。

在90年代初之前,关于外显和内隐记忆加工的分离研究的假设前提大多为:某些记忆任务,如自由回忆、再认等直接测验反映了外显记忆加工,而另外一些记忆任务,如词汇判断、残词补全等间接测验反映了内隐记忆加工。

随着研究的深入,记忆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大多数记忆任务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外显和内隐记忆加工,即外显记忆加工可能影响间接测验,内隐记忆加工可能影响直接测验。

这样,在传统再认测验中测得的记忆也就可能同时含有了外显记忆(意识性提取)和内隐记忆(自动提取)两种成分。

90年代初,加工分离程序的提出和完善使得意识性提取成分和自动提取成分可能从一个简单的记忆任务(再认)中分离开来,但由于这一程序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在心理学研究的实际操作中常遇到困难,以及其在理论上引起的一些争论,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案。

如Buchner ,Erdfelder 和Vaterrodt -Plunnecke 认为,在再认测验中,如果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都不能为判断提供线索的话,在这种既不能进行意识性提取又没有自动提取的情况下,被试将通过猜测进行判断。

据此Buchner 等人在对加工分离程序加以修改后的扩展模型中增加了两个猜测变量,试图将被试反应偏向的影响从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贡献中分离出来[2]。

Gruppu 2s o ,Lindsay 和K elley [3]则从另一个层面对加工分离程序进行了修改,提出加工分离的操作简化方案。

该程序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依次学习两列项目,在测试阶段只进行一次测试,单一的测试建立了一个明显的排除条件,同时又隐含着一个包含条件,采用这种单一测试程序,消除了加工分离程序的两次测验在包含和排除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判断标准变化,以及两种测验谁先谁后的问题,同时简化了程序,节省了资源。

有学者综合Gruppuso 等人的简化方案及Buchner 等人的扩展模型,得到一个比较合理可行的通过再认测得的记忆中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计算公式[4]。

为了获取大量难度相等的记忆实验材料,并控制刺激项目可能引起的联想,Ebbinghaus 首创了“无意义音节”;在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设计了与以往经验无关的、新颖的、隐含复杂规则的学习材料,如人工数据库系统、限定状态语法[5]。

由于被试在知识、经验及对材料的理解存在差异,如果在实验中产生联想,记忆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故设计无意义材料能使实验测得更加准确的量值[6]。

但Bartlett (Bartlett ,1932)认为一般的记忆实验由于采用无意义刺激材料,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并且事实上,个体总有很大的潜力从材料中得出符合个人偏好的意义,剥夺这种机会就很难看到被试如何把材料加以组织和吸收。

这极大鼓励了心理学工作者选用、组织和控制有意义的材料作为刺激项目来对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记忆进行研Ξ通讯作者:徐淑媛,女。

E 2mail :zhoujun0243@141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6):1410-1414究,并使成果运用于实践。

近来,各方对改革我国高校四、六级英语考试制度的呼声很大,很多大学生把在校四年的课外时间花在了为过级做准备的英语学习,而主要又是英语单词记忆上,收效却不大。

国内针对第二语言学习中外显与内隐记忆关系的研究很少,而国外研究大都集中在与语法结构及单词发音等方面规则有关的语言学习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加工的问题上[7]。

因此采实验性分离的方法,把多种单词记忆方法下,各即时再认测验中两个提取机制(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贡献分离开来,并进行定量的分析比较,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2 研究方法2.1 被试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年级学生96人(男生49人,女生47人),英语为第一外语,年龄16~18岁。

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后可获得课外活动成绩。

2.2 实验材料72个英语单词,具体选取方法:先从大学英语六级词汇书中挑选出90个生词,然后由宜春中学四位高二年级英语任课老师从中选出72个被试最不可能接触过的单词(其中有六个词组,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数量均等),并用这72个单词各造两个内容和句法难度对等的例句,尽可能保证被试对句中其它部分的理解没有问题。

编制三种单词表作为学习材料,材料1:单词表上印有72个单词,均配有音标和词意;材料2:单词表上印有72个单词,均配有音标、词意和一个例句;材料3:单词表的正面印有72个单词,均配有音标和例句(例句同上),单词表的背面按单词呈现的序号印有相应的词意。

三种学习材料中单词的字体类型、大小及呈现顺序相同,前36个单词及词意是加粗显示的,后36个单词及词意是斜体显示的。

测验材料中所有内容常规显示,按测验类型分为两类:列表单词测验使用的单词表上为被试学习过的72个单词,但所配词意中有24个是错误的;句中单词测验使用的单词表上为被试学习过的72个单词和另一组对等例句,所配词意的错误情况同列表单词测验,但错误词意套入例句不会使句子出现逻辑错误。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3(记忆方法:词意“呈现机械”记忆、词意“呈现理解”记忆、词意“推断理解”记忆)×2(测验类型:即时再认列表测验和即时再认句中测验)×2(提取机制: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三因素混合设计。

2.4 实验程序 所有被试分为三组,每组32人。

第一阶段三组被试均进行72个英语单词的学习:词意“呈现机械”记忆方法组被试使用材料1,要求尽量记住每个单词的词意,学习时间为40分钟;词意“呈现理解”记忆方法组被试使用材料2,要求借助例句,尽量记住每个单词的词意,学习时间为40分钟;词意“推断理解”记忆方法组被试使用材料3,要求先根据例句猜测加粗或斜体显示的单词的意思,并将结果写在相应的空格里,全部写完后对照学习并尽量记住所有单词的正确词意,学习时间为50分钟。

测试阶段:将三组被试再各分成两组,每小组16人,分别接受列表测验和句中测验。

列表测验指导语为:“下面的72个单词都是你学过的,有些在你学习时是加粗显示,另一些在你学习时是斜体显示,现在给出的单词的词意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请在你认为在学习时是加粗显示(另一半被试为:斜体显示),而且词意正确的单词后面划勾。

”句中测验指导语为“下面的72个单词都是你学过的,有些在你学习时是加粗显示,另一些在你学习时是斜体显示,现在给出的单词的词意在句中都能说通,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请在你认为在学习时是加粗显示(另一半被试为:斜体显示),而且词意正确的单词后面划勾。

”要求所有被试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务。

根据测验材料上的作答情况计算出每位被试在此单词再认任务中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贡献的大小。

2.5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贡献大小的计算指标 采用综合Gruppuso等人的加工分离程序的操作简化方案与Buchner等人的加工分离程序扩展模型得到的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R 为意识性提取的贡献,A为自动提取的贡献,Pli为包含测验中将主项目组项目判断为“正确“的概率,Ple 为排除测验中将主项目组项目判断为“正确“的概率,g为被试的反应偏向概率。

R=Pli—Ple(1) A=Ple1-R-g1-g(2) 3 结果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处理。

实验的直接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公式(1)和(2),对各组被试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作业成绩进行计算,得到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贡献如表2所示。

首先对全体被试的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成绩进行相关检验,没有发现显著性相关(r=0.103,df =94,p>0.05,双尾检验),此结果符合加工分离程李磊等:三种记忆方法下外显和内隐记忆在两类测验成绩中贡献大小的比较1411表1 三种记忆方法下被试在两种即时再认测验中的平均作业成绩(判断概率)测验类型“呈现机械”记忆“呈现理解”记忆“推断理解”记忆Pli Ple g Pli Ple g Pli Ple g列表测验句中测验0.6770.7500.1590.1950.6510.7550.7240.7400.2760.2470.4690.8850.6640.7890.3850.3490.6000.912表2 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贡献(M±SD)测验类型记忆方法意识性提取自动提取列表测验“呈现机械”记忆“呈现理解”记忆“推断理解”记忆0.518±0.2120.448±0.1470.265±0.2080.218±0.1690.507±0.2670.503±0.220句中测验“呈现机械”记忆“呈现理解”记忆“推断理解”记忆0.555±0.2220.492±0.1940.440±0.1890.453±0.3330.426±0.2250.579±0.222序的基本前提假设,即再认测验中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提取过程[8]。

对所有被试的成绩进行3(记忆方法)×2(测验类型)×2(提取机制)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测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 90)=5.223,p<0.05;记忆方法和提取机制的主效应均不显著,分别为F(2,90)=0.289,p>0.05、F (1,90)=0.033,p>0.05;另外,记忆方法和测验类型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测验类型与提取机制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也都不显著,结果分别为F(2,90) =1.964,p>0.05、F(1,90)=0.023,p>0.05;但记忆方法与提取机制两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2,90)=15.888,p<0.01;记忆方法、测验类型、提取机制三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比较显著,F(2,90)=3.380,p<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