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并发症】
• (二)穿孔 • 溃疡向深处发展,穿透浆膜层则并发穿孔 • ①急性穿孔: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溃疡常 位于十二指肠前壁或胃前壁。表现剧痛、板状腹、 压痛、反跳痛、休克 • ②慢性穿孔又称为穿透性溃疡:溃破穿孔并受阻于 毗邻实质性器官,如肝、胰腺、脾等,因已与邻近 的组织或器官发生粘连,穿孔时胃肠内容物不流入 腹腔。邻近后壁的穿孔或游离穿孔较小,只引起局 限性腹膜炎时称亚急性穿孔(易漏诊)。 ③穿入空腔器官形成瘘管:DU 穿破胆总管;GU穿 破十二指肠、横结肠等,CT确诊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幽门螺杆菌(Helicol~acter ’ pylori,HP) • ①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普通人 群,在DU的检出率约为90-100%、GU约为90%~80% • ②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用常规抑酸治疗 后愈合的溃疡年复发率50%~7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溃疡 复发率降至5%以下 • 至于何以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仅有少部分人(约15%)发生 消化性溃疡,一般认为,这是幽门螺杆菌、宿主和环境因素三者 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遗传易感性
部分消化性溃疡有家族遗传因素
(四)胃排空障碍
反流致胃黏膜损伤 排空延迟、食糜滞留刺激胃窦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诱因】
• 应激、吸烟、饮食无规律和长期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 • 概言之,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溃疡发生是 黏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平衡的结果,胃酸在溃疡 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 胃溃疡发生以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为主 • ,性质多 为灼痛,亦可为钝痛、胀痛、剧 痛或饥饿样不适感。多位于中上 腹,可偏右或偏左。腹痛多在进 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缓解。 • 部分患者无上述典型表现的 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上 腹隐痛或不适。具或不具典型疼 痛者均可伴有反酸、嗳气、上腹 胀等 (二)体征 • 溃疡活动时上腹部可有局限性轻 压痛,缓解期无明显体征
糜烂 or 溃疡?
糜烂
表浅,愈合后粘膜正常
溃疡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 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深,愈合后有疤痕形成
【流行病学】
•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常见病 •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最为常见,DU多见 于青壮年,而Gu多见于中老年,前者发病高峰比后 者约早10年 • 男性患病比女性较多 • 临床上DU比GU为多见,两者之比约为3:1,但有地 区差异,在胃癌高发区GU所占的比例有增加
【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病因和疾病】
感染 HP、单纯疱疹病毒、结核、巨细胞病毒
药物
遗传 胃排空障碍 激素 血供不足或血流淤滞 浸润性疾病 手术后状态 放射治疗
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
高胃酸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窦G细胞功能亢进、促胃液素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休克、肝硬化 克罗恩病、结节病 胃窦切除术后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以及防治原则
2、熟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3、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消化性溃疡】
• 定义,流行病学 • 病因和发病机理 • 胃镜及病理
• 辅助检查
【定义】
•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胃肠道粘膜被自 身消化而形成溃疡 • 可发生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 近、含胃粘膜的Meckel憩室 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最常见 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 老年人溃疡胃体上部、大 • 儿童期溃疡
【并发症】
• (一)出血 • 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出血是消化性溃
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 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50%)。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Forrest分型 与评估病灶再出血】
分型 Ⅰ Ⅱa Ⅱb Ⅲa Ⅲb 特征 活动性动脉出血 裸露血管伴明显 渗血 血凝块 少量渗血 仅有溃疡,无血 迹 再出血率 (%) 90 50 25-30 10 3 治疗策略 PPI+胃镜治疗+PPI PPI+胃镜治疗+PPI PPI,必要时胃镜治疗 PPI PPI
【胃镜及组织病理】
• DU 95%在球部,少数发生于球后部(球后溃疡)
• GU 85%发生于胃窦小弯、胃角 • 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有灰白色 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症水肿 • 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达浆膜层,溃破血管时引起出血, 穿破浆膜层时引起穿孔 • 溃疡愈合时周围黏膜炎症、水肿消退,边缘上皮细胞增生覆盖溃 疡面,其下的肉芽组织纤维转化,变为瘢痕,瘢痕收缩使周围黏 膜皱襞向其集中
【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 同一部位有2个以上的溃疡称多发性溃疡
• 胃、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称复合性溃疡
直径大于2cm称巨大溃疡 以出血、穿孔为首发的溃疡称无症状性溃疡 正规抗溃疡治疗未愈的溃疡称难治性溃疡
【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 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称球后溃疡
• 发生在幽门的溃疡称幽门管的溃疡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酸、胃蛋 白酶侵袭 黏膜防御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膜屏障 黏膜血流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PG) 生长因子(EGF、TGF、FGF)
幽门螺杆菌(HP ) NSAID 遗传因素 其他:应激、吸烟、饮食无 规律、精神紧张
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黏膜 防御 =胃酸对黏膜产生自我消化 =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
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 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典型的消化性溃疡有如下临床特点: ①慢性经过 病史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②周期性发作 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秋冬,冬春发作 ③节律性上腹疼 GU多于餐后1h痛---餐后痛 DU为饥饿疼,进食缓解,有夜间痛
④腹痛服用抑酸或抗酸剂缓解
幽门螺杆菌
Warren & Marshall 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药物 • 长期服用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 等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高于 普通人群。 • 在长期服用NSAIDs患者中约10%~25%可发现胃或十 二指肠溃疡 • NSAIDs引起的溃疡以GU较DU多见 • NSAIDs通过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而导致消化性 溃疡发病 • NSAIDs和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两个独 立因素,至于两者是否有协同作用则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