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目诊法目诊主要依据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借助7倍左右的放大镜进行操作,来判断相应脏腑可能发生的病变、损伤和机能紊乱,是传统医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黑晴诊法、白睛诊法和全目望诊。
目诊是精细的微诊系统,对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监测,颇具见微知著作用.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防治,但其难度也相对较大,细心显得十分重要。
(一)瑶医目诊的特点瑶医目诊是独具特色的一门科学,方法简单,可用五个字对其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简、便、验、廉、捷。
(二)白晴形色变化与目诊定性白睛诊法上要观察巩膜,球结膜上出现的血管形态、颜色等变化,来判断相应脏器可能发生的病变。
巩膜质地坚固,不透明,呈暗红色,占眼球壁外层后六分之五;球结膜是覆盖巩膜前三分之一的薄膜,表面非常光滑,比较松弛,薄膜透明,可透见下面的巩膜。
球结膜血管在表层,相对浮浅、隆起、鲜艳,巩膜血管在下,颜色相对深沉.青紫、暗淡。
临症中球结膜上出现异变信号,表示病程短,新病;巩膜上出现异变信号,表示病程长,久病。
1.白睛血管形变及目诊含义(1)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属顽固性疾病,病程长,多有器官损害。
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
(2)曲张或怒张相应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淤证或病情较重、较急。
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多表示病情发展方向及疾病范围,表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传变。
如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上肢痛,骨髓炎等。
(4)离断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途突然中断,也有的被黑色淤血点隔开,往往表示该部位脏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狭窄、阻塞。
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等。
(5)分叉血管状若树枝样分叉,表明相应脏器炎症播散、扩张或血液供应障碍。
如痔疮,可从血管分叉条数来判断痔核多少及大小。
(6)隆起血丝浅表、明显、红活,多在球结膜上,表示为急病、新病,急性炎症开始。
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路感染等。
(7)雾斑片状青紫斑,似淤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属气滞血淤症(虫积除外)。
提示相应部位胀痛。
若肝、胆区见此形变,提示有肝气郁结症状;若见于女性,还提示乳房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等。
(8)黑点血管末端的黑色淤点,往往与雾斑相伴出现,多属血淤症。
提示病程长、症状重、损伤大。
可见于肝硬化、陈旧性损伤(包括手术伤口),若见于儿童,则提示虫积。
(9)黑圈比黑点稍大的黑色圆圈,是一种严重淤血症状,提示相应部位已有包块状肿块出现。
(10)螺旋形状血管表示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是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
临床常以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部分癌症病人也有此表现。
(11)蜘蛛网状血管提示风痰、有淤。
如哮喘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造成侧支循环建立,同时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导致此现象。
(12)叶脉状血丝像树叶茎脉状分枝,提示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或体内淤血症,临床上癌症病人多见。
(13)、横行血丝白睛上部血管,呈横行“一”字形或“U”字形走向,提示有消化系统方面的严重病变。
有人观察800例,发现肠癌69%、胃癌58%、食管癌57%、肝癌45%的患者有此征象,而健康人仅有16%出现此征象。
(14)贯瞳血丝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
1条赤脉为病轻,2—3条赤脉为病重;赤脉不穿过瞳神为病缓,穿过瞳神为病急。
临床上多属淋巴系统严重疾病,如淋巴结核等。
(15)巩膜胃征在两眼瞳孔下方6时处,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性扩张、红黑之象,即为巩膜胃征图(图9-23),提示急、慢性胃肠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与临床符合率达90%。
(16)巩膜痔征在白睛5~6时部位.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血管,即为球结膜痔征(图9-24)。
提示内痔;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内痔;现于右眼,为肛门右侧内痔。
且痔征的条数与痔核多少相对应,痔征的粗细与痔核大小成正比(图9-25,图9-26)。
有人检查1270例,与肛门镜检的定性符合率达85%。
(17)巩膜肝炎征肝炎患者的白睛内下方血管充盈、扩张、色呈淡青(图9-27)。
2.白睛血管色变及目诊含义(1)鲜红多为新病、急病、热病。
(2)紫红多为邪热入营、灼津为痰、灼血为淤。
(3)深红提示症状加重、加深、病情恶化。
(4)红中带黑多为新病久治不愈,入里化热,热炽血滞,淤血内生。
提示病程长,淤血重,邪热盛,正气始虚。
(5)红中带黄提示病情好转,病势减轻。
(6)血丝淡黄为病将愈,病症消失。
若血丝色淡黄略红,提示病情虽好转,尚有余热未清。
(7)浅淡属虚症、寒症。
提示相应脏器气血不足,寒凝气滞,血行不畅。
部分血丝浅淡亦属正常现象,区别在于:病变者血丝多而乱;正常者血丝少而直。
(8)暗灰色为陈旧性病灶,多见于肺结核、肝炎等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临床仅能提示病史。
(四)白睛分区与目诊定位图9-28为白睛诊法定位形象示意图,表明了一般定位规律,但也可能出现特殊个例.例如,某些疾病在双眼上都有反应,而某些疾病仅在一侧眼上有反应,躯体上部疾病也可以在瞳孔水下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侧疾病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表现等。
(五)白睛诊伤主要通过白睛上的“报伤点”来判断伤势。
“报伤点”是患者在无眼疾或无眼部自觉症状下,白晴见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淤血点。
该点必须在血管末端,淤血点颜色较黑,如针尖大小,则提示体内有伤。
若淤血点不在血管末端,或离开血管或在血管中部,均无诊伤价值。
淤血点形色变化,可反映伤损程度与性质,如伤气、伤血、或是气血两伤等。
1.白睛诊伤定性(1)报伤点色淡如云,散而不聚者,提示伤在气分(轻伤)。
(2)报伤点色黑而沉着,形如芝麻者,提示伤在血分(重)。
(3)报伤点色黑点圆,周围片状色淡如云彩,呈不规则晕状者,提示气血两伤。
(4)血丝弯曲如蛇行(或螺旋)状,提示有较剧烈终痛。
(5)同一条血丝,若粗细不匀,虽无淤点,也提示有伤。
2.白睛诊伤定位一般定位原则为:在报伤点出现的同侧躯体有伤;以瞳孔水平线对应于脐水平线,报伤点出现在瞳孔水平线以上者.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上部位,包括腰背,上肢,肩周,头部。
报伤点出现在水平线以下者,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下部位,包括下肢,骨盆及胸骨。
腰部报伤点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内侧,淤血点也多近瞳孔;脊椎淤血点多居中;肩部和上肢淤血点多偏向外侧。
伤在乳头上方者,淤血点居中;伤在乳头上内侧、胸骨旁者,淤血点偏向内侧;伤在乳头上方外侧及锁骨窝下者,淤血点偏向外侧;伤在胸骨柄两侧者,则呈“Y”形血络分叉,淤血点位于分叉的末稍。
下肢的血丝相对于上肢长,且多超过瞳孔水平线,并多偏向瞳孔外侧。
双侧下肢俱伤时,可见血丝呈中断跳跃状态。
此外,报伤点出现在眼的外侧,按淤点上下次序,分别表示腋后线、腋中线及腋前线受伤。
报伤点出现在眼的内侧,则提示对侧胸胁受伤。
(图9-29~图9-38)为各种诊伤定位图,供读者参阅。
(六)白睛诊寄生虫病与疟疾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现兰黑点或兰黑斑,为蛔虫症。
若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顶端和旁边,呈现青黑色或兰黑色圆形斑点,约有针头至绿豆大小,斑的境界多清晰,也有模糊的,可多可少,不突出结膜面,提示寄生虫症。
斑大,表明是成虫;斑小表示为幼虫,斑多,虫多;斑少,虫少。
如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则提示为钩虫。
同样,斑块大,感染程度较深;斑块小,感染程度较浅。
若巩膜与球结膜间上半部出现黑色斑点,则提示为蛲虫。
眼征越明显,病情越重,眼征越浅谈,病情越轻(图9-39,图9-40)。
白睛诊疟疾:在眼结膜与巩膜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呈现出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红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为疟疾表现。
疟斑形状有圆形、多角形、三角形、宝塔形、漏斗形、扫帚形等。
斑点境界有清晰的,也有模蝴的;且在模糊斑点中心有黑点.斑点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间。
疟疚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境界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胀样;疟疾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
此外,在近角膜缘处的球结膜浅层,血管呈螺旋状纡曲,血管管径较粗、颜色深紫,走行弯曲,以近角膜缘端明显,至穹窿部则消失,此现象在外下方多见,亦是诊断疟疾的特征之一(图9-41)。
(七)目诊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1.黑睛诊法筛查规则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列为癌疑对象,应作进一步检查:(1)代谢环消失合并瞳孔偏移。
(2)代谢环消失合并瞳孔扁平。
(3)代谢环消失合并黑暗睫状部相应器官的严重炎症信号。
李彤等人认为,黑睛筛查癌症可以预测15年内癌变风险信息,若果真如此,将对癌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待深入研究。
2.白睛诊法筛查规则凡同时出现下列情况的两项以上者,可列为癌疑对象,应作进一步检查:(1)睛颜色苍白、无光、呆滞、晦暗或黄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旱“一”字或“U”形走向。
(3)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淤点。
(即中间深黑,四周浅淡的阴影状圆圈),整个颜色暗灰无光。
此外,黑色圆圈也有筛查意义。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弯曲、怒张、颜色鲜红。
(5)白睛血管呈树叶叶脉状走向,颜色鲜红。
(6)赤脉贯瞳.白睛血管鲜红、怒张,至少两条以上延伸穿过瞳孔。
中国瑶医学--目诊----白睛诊白睛质地坚固,不透明,呈暗红色,占眼球壁外层后5/6,其表层由一些纤细的纤维和弹性组织构成,含有较多的小血管,当躯体发生病变时,就可以通过这些血管表现出来。
另外,覆盖在巩膜(即白睛)表面上有一层薄薄的膜,这就是球结膜,它表面非常光滑,比较松弛,薄而透明,因此,可透见下面的巩膜。
球结膜上亦有许多小血管,其形态、色泽可以反映躯体的病变。
它与巩膜上的血管区别点在于:球结膜血管在表层,相对浮浅、隆起、鲜艳;巩膜血管在下层,颜色相对沉深、青紫、暗淡。
在临床中球结膜上出现的血管讯号,表示病程短、新病;巩膜上出现的血管讯号,表示病程长、久病。
中国传统医学则认为球结膜讯号提示病在腑,巩膜讯号提示病在脏。
(一)白睛诊法的定位规律白睛诊法遵循着一定的定位规律,一般躯体上半部疾病应在瞳孔水平线以上体现,躯体下半部疾病应在瞳孔水平线以下体现;同理,瞳孔内侧表现躯体内侧疾病,瞳孔外侧反映躯体外侧病变。
且左眼多主躯体左侧疾病,右眼多主躯体右侧疾病。
另外,部分疾病在双眼均可有表现,躯体上部疾病可在瞳孔水平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侧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体现。
我们讨论的多为普遍性的东西,特殊的例外。
(二)白睛诊法的定性规律白睛诊断疾病的性质,主要在于相应区域血管发生的形、色、态等的改变上。
1、从形态来看(1)根部粗大:若见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属顽固性疾病,病程较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
(2)曲张或怒张:若见相应区域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瘀或病情较重、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指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多表示病情的发展方向以及疾病的扩散范围,说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转变,如腰腿痛、上肢麻木、骨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