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欧美人相比,为什么中国人长到20多岁了还是一脸稚气未脱

与欧美人相比,为什么中国人长到20多岁了还是一脸稚气未脱

与欧美人相比,为什么中国人长到20多岁了还是一脸稚气未脱?中国人长到20多岁了还是一脸稚气未脱的样子,而欧美国家的人才10几岁看起来就特成熟,身体发育方面也不是中国同龄人能比的。

还有,为什么中国人的外表看起来成熟的晚却显老的早?应该是:为什么欧美人从20岁开始到50岁就没感觉有什么变化呢?华人却比较明显。

20岁的时候就跟40岁一样,到了50岁了还是那样就没啥变化。

【陳浩的回答(107票)】:的确如此。

我的样本主要是法国,特别是女生,以至每次回上海都觉得满大街年轻美貌的萝莉啊有木有!!!法国美女的功夫主要还是在化妆和气质修养上。

我的答案是他们社会化特别早,有的甚至幼儿园时就已经基本脱离父母,不像国内到高中都有父母罩着,观念不同。

由于独立得早,他们很小起就有社交活动,并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多,化妆,烟酒,通宵聚会等远比国内的孩子们提早并且频繁,所以外貌上他们成熟得的确相当早。

除了社交活动,大人们平时也平等地与孩子们交流,所以他们很早就融入成人世界,并且参与做决定什么的。

所以十几岁的小女孩心智已经相当于国内二十几岁的大姑娘。

有人觉得和人种有关系,有可能……这边长大的华人比同龄的西方人看上去年轻,但是比国内来的华人看上去成熟……我觉得=====至于中国人老得早,以我接触的样本,我暂时不觉得。

女生的话我觉得老得不早啊,西方有些30左右的女人已经很恐怖了,烟酒和化妆也害人的。

而中国女人在这个时候还很有姿色呢。

男人没特别观察过-,-如果男人老得快,生存压力的确是可能的原因。

西方哪有30岁前买房的。

这点我很赞同,买了房子就把自己禁锢了,而30岁前是闯天下的阶段。

国内的年轻人为房子愁白头发的时候,西方的年轻人在到处远行。

需求不高,房价自然也高不了。

【益之的回答(52票)】:十分赞同陈浩的解释。

不过还是在此补充一个旨在解释生理成熟速度的尝试性角度:该现象是因为进化机制给出的生理发育解决方案。

最简洁的答案就是:基因会告诉身体:『环境好就长快点,环境差就长慢点』。

而欧美国家的人普遍环境优越,营养过盛,因此长得很快。

(虽说垃圾食品是不健康的,但基因可不管那么多啊)因为基因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而人的生理发育过程是基因设计好了的,好比胚胎阶段何时长胳膊,青春期时何发育第二性征等。

这些事件会因环境而变化(下面要讨论的),但即便在有限制级电影的欧美国家,也不至于出现一个不负责任的电影检票员就能让一个小孩提前买票迈入青春期。

所以,文化对生理发育速度的影响是有限的。

所以,据目前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对此问题的理解,个人感觉一个比较适合该问题的解释是生命史理论。

具体来说,是『反应规范』的概念(基因相同而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的状况)。

因为这不仅可以很好的解释该问题,并且可以很好的解决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早熟」的问题。

因为该理论试图解释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有些生物个体成熟的早,有些成熟的晚?那么「生命史理论」解释了什么?答:解释了『为「生殖成功」设计的「表型」』。

翻译成白话就是,因「个体经历」不同,不同生物会做出不同反应,以成功生育子子孙孙。

从而造成了有些生物大,有些小;有些成熟的早,有些晚;有些后代多,有些少;有些活的长,有些活的短。

对于何时成熟的问题,『生命史理论』如是说:『对于特定环境来说,选择不同年龄成熟会意味着不同的利弊组合,而某个特定年龄(或年龄区间)会是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佳选择。

』------------------------------------------------------------------------------------------------------------------------------------------------这是因为以下几条基本假设:1. 「第一次为人父母」时越老,则相较「更年轻的新父母」,后代拥有更好的生存率。

(也就是说生物们之所以不会一生下来就立马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等后代成活率的提高。

这也可以说是晚婚晚育的理由之一吧^^)2. 「第一次为人父母」时越老,因生育前成长时间更长,则相较「更年轻的新父母」,后代更多。

(很好理解,因为你个头更大了嘛,对许多植物和鱼类来说这点都很重要)3. 这些拖延成熟时间的好处会因更短「世代时间」带来的好处被抵消。

而这些好处只能通过更快地成熟得到。

(这就像银行的「复利」一样,存的时间足够长的话,计息期越短,你在相同时段内就能获得更多利息。

因为利滚利,而对于生物的生殖,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至于为啥这条对生物们如此诱惑,请参考:/question/20269788/answer/151087 54)应对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早生」。

但进化如何晓得「早生」的道理呢?是这样的:这个办法是进化「想」出来的。

因为,当一个群体成天生死未卜的时候,喜欢「早恋」,早早留下香火再走的个体便成功留下了「早恋」基因。

而那些坚持「晚婚晚育」的个体往往绝后。

因此,「晚婚晚育」的基因也因此越来越少。

经年累月,「早恋」基因在该群体的「基因库」中扩散,最后大家都「早恋」,都「早育」。

换句话说,当环境中危险较多时,生育的圣神使命指示你必须尽快达到生育年龄。

4. 当一个群体达到进化上的平衡,在某年龄成熟的好处和坏处会达到平衡。

(也就是说,会有一个最佳生育年龄或年龄区间)以上四条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个体」的生育计划,在应对身体快速生长的情况时(或说环境好时)会让身体早些成熟;而在应对身体慢速生长的情况时(或说环境不好时)会让身体晚些成熟。

注意计划本身不需要改变,也没法改变,因为体内基因,授之父母,而非环境。

所以一个人晒黑了,或者长了老茧,是不会遗传给孩子的。

但这是否跟响应环境的生育计划矛盾呢?不会。

因为其实环境没有改变计划,只是符合了计划中设定好的情景。

这个计划是进化中被筛选出来的,而其表现形式就是下面要说的『反应规范』。

================================================================================那『反应规范』是如何得到的呢?以下是具体分析:上图中,横轴为年龄,纵轴为体重。

最上面的曲线代表快速的生长;最下面的曲线代表慢速的生长。

(快速的生长暗示更好的环境)较短的绿色竖线表示『总在达到相同年龄时成熟』。

显然,这是会产生问题的,因为如果一个生物总是在达到相同年龄时成熟,在成熟时,慢速生长的那个的生育能力会不如长得快的那个(因为上面四条假设);较长的蓝色横线表示『总在达到相同体重时成熟』。

显然,这也是会产生问题的,因为如果一个生物总是在达到相同体重时成熟,在成熟时,慢速生长的那个会有死亡率的问题。

换句话说,它可能早已经挂掉了(还是因为上面四条假设)。

由于基因写下了身体的N年发展计划。

因此,对于『聪明的基因』来说,在何时成熟的问题上,无论是『总在达到相同年龄时成熟』,还是『总在达到相同体重时成熟』的刚性标准,都不是稳定的『设计方案』。

而最好的应对方案,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因势而变,就是图中的『红色曲线』。

又叫『反应规范』。

这个『反应规范』,其实相当于一个进化产生的『基因口诀』,让身体做决定时视情况而定:如果我营养良好就这么办,如果我营养不够就那么办。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反应规范』(还有长得不一样的):图中横轴为年龄,纵轴为大小(身体)。

k1, k2, k3, k4四条虚线代表不同的生长率。

实线代表最佳成熟年龄和大小的组合。

这幅图想说的就是,像k1那样,温饱无忧,身体大小发育迅速的,早点成熟就能生下更多子子孙孙;而像k4那样,环境艰苦,身体大小发育缓慢的,退后成熟时间就能生下更多的子子孙孙。

============================================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生理成熟加速的具体案例:图中横轴为年龄,纵轴为体重。

可以看出,十九世纪时,女性体重生长较慢;而二十世纪时,女性体重生长较快。

上方的反应规范表示推测出的,由于更好的营养造成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欧洲女性的差异(长箭头)。

下方反映规范表示推测出的,由于青少年死亡率下降引发的进化反应。

表型对营养的反映被认为造成了最常观测到的变化,约三年。

加上对于青少年死亡率的变化,最终的进化反应会将成熟期再提前一年。

也就是说,由于营养好了,死亡率低了,欧洲女性的成熟年龄在短短一百年间提前了四年!所以说,成熟的早是因为环境优越造成的。

就像当代的小孩子普遍发育更快一样。

============================================ ================================================================================ ================================================================================ ================================================================================ ====================================与以上不相容的是另一种解释,来自J. Philippe Rushton 写的一本颇受争议的书:《种族、进化与行为:从生命史的角度》(一下简称《种族》),其中分析想想破绽很多:《种族》将人类简单地分为三大群体:黑人、白种人与黄种人。

并陈列数据说明在生理发育速度上:黑人比白人快,白人比黄种人快。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有没有依据?因为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种族与基因之间找不到可靠的联系)Ruston 的想法大致是,在温暖而变化无常的非洲环境进化出的人类,采用了早生多生的策略,而迁徙到寒冷欧洲和当时更寒冷的亚洲的人类,逐渐推延了生育的年龄,采用了晚生少生的策略。

于是,性成熟的年龄,黑种人比白种人早,白种人比黄种人早。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南北延伸的非洲大陆跨越多个气候带,而欧亚大陆地理差异性也很大,如此简化是否合理?而且像黄种人也很早就迁徙到了东南亚甚至热带。

)Rushton 认为,在非洲,气候比北部大陆更加温暖且各种果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但是,干旱、风暴以及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带来的致命疾病提高了死亡率。

在没有现代医疗保障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非洲的生存需要采取「早生多生」「多子多孙」的策略;(其实生育早晚和生育数量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然而,在气候寒冷的欧亚大陆,食物相对短缺,因此延长了走出非洲的人们摄取能量所需的时间,以及生理发育所需的周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