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群体性突发事件范文

2019年群体性突发事件范文

2019年群体性突发事件范文篇一: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群众性和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置因社会问题引发的突发紧急情况,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理果断的应急处置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气象局工作协调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二)工作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工明确、条块协调的工作机制,坚持以安抚情绪和解释疏导为主,“快速反应,依法规范,协调配合”,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具有一定数量的参与人员,因涉及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共正常秩序的事件。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性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一)领导机构办公室是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应急指挥中心),在市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开展工作。

成立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组长由戚剑萍奎担任,副组长由万增红、吴建军、鄢良根担任,成员分别是:饶云花、程小娟、罗超惠、范建中、程小庆、孙芳、邹晓宏、涂佳、罗志伟、何昱。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以下简称应急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工作;组织研究解决应急事件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处置措施;决定对外信息发布相关事宜。

领导小组成员根据分工,负责涉及本职范围内的突发性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信息、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

(二)办事机构领导小组下设突发性和群体性应急事件处置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应急办主任由饶云花同志担任。

应急办作为局应急事件处置的日常办事机构(地点设在办公室),负责牵头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负责安排值班和接警响应,及时组织、协调应急力量处置应急事件;指导各地对不稳定因素或不稳定隐患进行排查和预防,组织、协调和完善企业用工情况动态监测;负责应急事件信息汇总、信息上报等工作,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和上级部门报告。

应急办对应急事件的处置具有高度调度权。

(三)工作程序应急事件一般按以下工作程序操作:预警或接警、上报、领导审批、启动程序、情况处置、情况上报、新闻发布、事件评估、善后处理、实施奖惩。

三、预警机制(一)监测和预防1、领导小组定期形势分析制度。

一般每季度举行一次,分析信访维稳工作面临的形势,对出现的新情况和倾向性问题,研究相关政策、措施。

2、完善基础信息管理,加强信息的汇总分析,及时作出预测预警。

3、不稳定隐患定期排查制度。

根据不同时期形势特点开展行专项检查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发现潜在隐患、不稳定苗头,排除和化解矛盾纠纷。

(二)预警级别和处置1、Ⅰ级(特别重大,红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应急事件,事态正在不断蔓延。

涉及人数大于100人,且事件具有连续性的;其它被视作特别重大事件的情况。

2、Ⅱ级(重大,橙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重大应急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涉及人数在50-100人,事件即将发生,矛盾调处困难,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的;其它被视作重大事件的情况。

3、Ⅲ级(较大,黄色)预警,表示预计将要发生较大应急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涉及人数在15-50人,事件即将发生,矛盾纠纷已经发生,矛盾调处困难,预计事态将会升级,或群众反应强烈,扬言将有进一步行动的;其它被视作较大事件的情况。

处置:报告市应急中心,按规定由市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号。

领导小组指挥应急力量介入,了解和上报情况,预先处置。

4、Ⅳ级(一般,蓝色)预警,表示预计将要发生一般应急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小于15人,劳资矛盾突出,事件即将临近;其它被视作一般事件的情况。

处置: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应急力量介入,预先处置。

报告市应急中心事件情况,按规定由市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号。

四、处置要求(一)应急分队出动应急分队和应急预备队应随时待命。

接警后,承担任务的应急力量应迅速出动,一般应急事件应在1小时内出动,较大事件半小时内出动;重大和特大事件立即出动。

(二)信息通报报告要遵循快速、准确的原则,应急事件发生后,接警人员立即报告应急办公室或领导小组安排处理,应急办公室应按规定上报相关情况。

(一般事件掌握信息后2小时内电话通报,2日内书面上报;较大事件掌握信息后1小时内电话通报,1日内书面上报相关情况;重大和特大事件掌握信息立即通报,按要求书面上报有关情况。

)报告形式根据群体事件的紧急程度,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文字报告等多种形式。

用电话形式报告的,要及时加以书面报告。

报告内容应全面、翔实,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单位、人数、性质、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社会反映及其他已掌握的情况。

要保证信息畅通,反应灵敏,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隐患和紧急情况不得隐瞒、缓报和漏报。

(三)事件处置应遵循下列原则1、维护稳定原则。

在处理事件时,一切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

2、快速处理原则。

及时了解掌握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采取果断处理措施,将损失和社会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3、积极疏导原则。

坚持教育疏导,避免矛盾激化,发生过激行为。

4、合法、公正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在合法、公正的前提下积极协调,缓和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四)处理时注意把握的问题1、处理事件要坚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开展耐心细致的法制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疏导职工返回工作单位和岗位,尽快恢复生产,共同维护生活和社会秩序。

篇二: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存问题及对策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问题及对策郭庆菊钦国巍(伊春职业学院法律系,黑龙江伊春153000)摘要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预防不力、处置不当两方面,具体包括对社会公平重视不足,基层政府缺乏公信力;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尚不畅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处理危机不及时;处理方式欠缺合法性;处置信息欠缺公开性等方面。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原因,但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则系基层政府执政理念存在偏差,执政能力不足造成的;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建议采取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提高基层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贯彻依法行政,提高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完善和拓展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控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基层政府;群体性突发事件;问题;对策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逐渐进入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具有急剧性、整体性、全面性、深刻性、差异性、非均衡性的特征。

[1]尤其近些年,我国的人均GDP由2003年的1090美元上升到20XX年的5434美元,世界排名由排131位跃居到86位。

国家进入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各种社会群体因为利益诉求无法表达和实现,不断爆发个体事件引发群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事件,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的基层政权,成为各类社会矛盾冲突的焦点和集中爆发区。

因此,提高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成为完善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

一、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不力1.政府社会管理对社会公平重视不足,基层政府缺乏公信力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显示,过去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始终在0.47以上,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而民间统计数据早已过了0.5的贫富差距悬殊线。

由于这种贫富差距并不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合理分配的基础上,无可避免地引发仇富心理和对社会不公的怨气累积,贫富差异逐渐成为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的焦点。

城乡二元结构使公民丧失了同等机会,也使民众心理产生落差和积怨。

如20XX年广州增城新塘群体性事件就是区别对待矛盾最终爆发的典型事例。

社会不公平会极大损害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对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丧失信心,尤其在诉求渠道不通畅、诉求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便不惜以极端方式寻求发泄与解决。

造成政府公信力缺失还表现在:政策朝令夕改;承诺不予兑现;与民争利;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大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漠视甚至损害公众利益等等。

2.利益表达渠道尚不畅通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是社会必要的安全阀,同时对于下层不满情绪及社会能量来说又是泄洪装置。

依据我国先行法律,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主要是信访,但由于《信访条例》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执行问题,使得信访制度经常性地“操作”失灵,“信访”也变成了“上访”。

当民众权益受侵害,又长期得不到解决或无出路,就会形成“利益诉求—长期无法实现—暴力表达”的非正常化表达的恶性循环。

而实践中,很对基层政府及执法人员,官本位、权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常常草率对待民众利益诉求,盲目定性,错误采取解决矛盾的方式,致使矛盾非但得不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激化。

[2]3.缺乏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在执政理念上,缺乏对危机预防的足够重视。

一般来说,预防就是防止民意发展为民怨,民怨发展为民怒,民怒发展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而实践中,一些基层政府及领导干部显然对民意重视不够,不善于体察民情、也不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面对已经形成的民怨也常常视而不见,或采取简单压制的方法不了了之,不善于及时疏导群众情绪从而加重民怨。

民怨长期累积很容易发展为民怒,为群体性事件埋下祸根。

[3]其次,危机预警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基层政府的预警系统相对脆弱,既缺乏有效的专业预警机构和部门,也不具备完善的预警功能,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预警网络,社区民意监测、网络舆情监测等多为纸上谈兵,很多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多为被动式的“事后救火”。

(二)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不当1.处理危机不及时一些基层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反应较为迟缓,延误最佳时机,以至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究其原因,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只会请示汇报。

有的领导干部采取敷衍态度,怕担风险担责任,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面对事件不及时处置,坐等和观望,从而导致事态扩大和升级。

2.处理方式欠缺合法性西方社会有一名谚语:枪炮一响法无声,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原理》中说“紧急状态下没有法律”。

两者说的都是行政法上的应急性原则,即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或与通常状态下的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

它是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

但应急性原则并非排斥任何法律控制,不受任何限制的行政应急权力同样是行政法治原则所不容许的。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在适用应急原则的同时,也应受合法性原则的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