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 氰化浸出1

5 氰化浸出1


反应: 反应:
2Au+4NaCN+H2O2 =2NaAu(CN)2+2NaOH 为一缓慢过程 大量过氧化氢时,会将氰根氧化为对金不起 作用的CNO 作用的CNOCN- +H2O2=CNO-+H2O 在金的浸出过程中,主要按生成H 在金的浸出过程中,主要按生成H2O2反应进 行,即金在氰化物溶液中除生成Au(CN) 行,即金在氰化物溶液中除生成Au(CN)2-外, 还生成H 还生成H2O2。
金银在氰化物溶液中的溶解本质上是一个电 化学腐蚀过程
在阳极区: 2Au(CN)2- +2e =2Au +4CN在阴极区: O2+2H2O+2e=H2O2+2OH总的反应为: 2Au +4CN-+O2+2H2O=2Au(CN)-2 + H2O2+2OH-
金氰化反应的速度常数k与温度T 金氰化反应的速度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
8)pH<9.4时,氰化物主要以HCN pH<9.4时,氰化物主要以HCN 存在,在pH>9.4时则主要以CN存在,在pH>9.4时则主要以CN-存 在;
9)强氧化剂的存在能将CN-氧化,增加氰 )强氧化剂的存在能将CN化物的消耗; 10)锌能从氰化液中置换出金。 10)锌能从氰化液中置换出金。
5.1.2 动力学
4 DO2 [O2 ] ( DCN [CN ] + 4 DO2 [O2 ]) =1
第5章 氰化浸金
矿石中金的提取方法: 重选 混汞, 混汞, 湿法冶金 细粒金
重选法和混汞属于物 理方法, 理方法,适合于提取 粗颗粒金
湿法冶金主要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溶解(氧化、化学溶解) 溶解(氧化、化学溶解) 沉积(电沉积、置换、沉淀) 沉积(电沉积、置换、沉淀)
氰化法演变史:
1782年 1782年 斯 奇 尔 ( Scheele ) 在 实 验 室 中 制 备 了 KAu(CN)2 KAg(CN)2 1805年 1805年 哈根(Hagen) 哈根(Hagen ) 提出金在氰化钾溶液中溶解的 事实 1843年 1843年 巴格拉齐昂(Barparuoh)发表了KCN溶金的 巴格拉齐昂(Barparuoh)发表了KCN溶金的 研究工作,并指出氧气对溶解金、银有利。 研究工作,并指出氧气对溶解金、银有利。
E
0 O2 / H 2O2
= −0.145V
H2O2+2e =2OH0 EH O
2 2
/ OH

= 0.95V
溶解反应: 2Au+4CN-+2H2O+O2=2Au(CN)-2+2OH-+H2O2 ∆G0=-87815J K=2.47×1015 2.47× 反应: 2Au+4CN-+H2O2 =2Au(CN)-2+2OH∆G0=-299150J K=2.74×1052 2.74×
平衡常数或标准自由能变化表明,在热力学 上金的溶解反应十分容易进行,即在氰化物 溶液中金十分容易被氧化,以Au(CN) 溶液中金十分容易被氧化,以Au(CN)-2 配离 子的形式进入溶液, 对银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物 Au(Ag) Au(Ag) - 系 -pH -pH pH pH 图 位 电 CN-―H2O CN-―H2O CN CN 解 金 银
[CN]-扩散层外(本体)CN [CN]-扩散层外(本体)CN-浓度 [CN]0-扩散层内CN-的浓度 -扩散层内CN A2 —阳极区的面积 由于化学反应速度很快,所以[CN] 由于化学反应速度很快,所以[CN]0 →0, 则有
d [CN ] DCN = dt δ
A2[CN]
在阴极区,O 在阴极区,O2 向阴极表面扩散的速度为
+
F
ln
− 2
2 α CN

标准电位为αAu(CN)标准电位为αAu(CN)-2 和αCN- 均为1时,金 CN- 均为1 在该溶液中的电位。
溶液中αAu(CN)溶液中αAu(CN)-2 和αCN- 均为1时,溶液中αAu+ CN- 均为1时,溶液中α 可表达为:
α Au =
+
1
β
1
金的电位为:
E Au + / Au = 1.69 + 0.059 lg
(6-3) (6-
工业上常用的强氧化剂(例如硝酸)的电位都比它低,因而都不 能使金氧化。
金能与许多配体(如氰根,氯离子等)形成 配合物, Au+ + 2CN- =Au(CN) 稳定常数为:
2
(6-4) (6-
β=
α Au ( CN ) α Au α
+
− 2
2 CN −
= 10
38.75
当溶液中有CN 存在时,Au 的活度(α 当溶液中有CN- 存在时,Au+ 的活度(αAu+) 急剧降低。
d [O2 ] DO2 = A1([O2 ]-[O2 ]0) dt δ
DO2 -O2 的扩散系数 [O2 ]-扩散层外(本体)O2 的浓度 -扩散层外(本体)O [O2]0-扩散层内O2 的浓度 -扩散层内O A1 —阴极区的面积
化学反应很快,在扩散层内[O 化学反应很快,在扩散层内[O2 ]0→0,则有
V Au =
δ {DCN [CN ] + 4 DO [O2 ] }
2
2 ADO2 [O2 ] DCN [CN ]
分别对[CN 分别对[CN-]和[O2 ]进行微分,并令
dVAu =0 d [CN ]
dVAu =0 d [O2 ]
则有:
DCN [CN ] =1 ( DCN [CN ] + 4 DO2 [O2 ])
V Au =

2 ADO2 [O2 ]DCN [CN ]
δDCN [CN ]
V Au =
2 ADO2 [O2 ]
δ
氰化物浓度很高时,金溶解速度主要取决于溶液中 氧的浓度
氰化时金的溶解速度与氰化物浓度和氧压之间的关系
氰化过程中氧气浓度和CN 氰化过程中氧气浓度和CN- 浓度都不可能很高,故有一 最佳的比值。将
2
2 ADO2 [O2 ] DCN [CN ]
游离CN 游离CN-浓度很低时
V Au = 2 ADO2 [O2 ]DCN [CN ]
δ 4 DO [O2 ]
2

V Au =
ADCN [CN ] 2δ
游离CN 浓度很低时,金的溶解速度只随CN 游离CN-浓度很低时,金的溶解速度只随CN-浓 度的增加而增加 游离CN 游离CN-浓度很高时,第二项可忽略,则有:
金的动力学实质上是电化学溶解过程 2Au+4NaCN+2H2O+O2=2NaAu(CN)2+2Na OH+H2O2 对于银的溶解,同样可以写出类似的反应式 金、银在氰化物溶液中的溶解速度 溶解质量 /mg 金10 银5 需用时间/min 氰化物+氧气 5~10 15 氰化物+过氧化氢 30~90 180
结论:
1)用氰化物溶液溶解金银,生成配离子的电极电 位,比游离的金银离子的电极电位低得多,所以 氰化物溶液是溶解金银的良好溶剂和配合剂; 氰化物溶液是溶解金银的良好溶剂和配合剂; 2)金银被氰化物溶液溶解形成Au(CN)2)金银被氰化物溶液溶解形成Au(CN)2,Ag(CN)2,Ag(CN)2-配离子的反应线⑨、⑩,几乎都落入 水稳定区中,即线①和②之间,这说明这两种配 离子在水溶液中是稳定的; 离子在水溶液中是稳定的; 3)金比银易溶解,不形成配离子时金的电位 高于银,但形成配合物后,Au(CN)2高于银,但形成配合物后,Au(CN)2-的电位比 Ag(CN)2Ag(CN)2-低得多,从热力学角度来看在氰化物 溶液中金比银容易溶解; 溶液中金比银容易溶解;
=-0.60V
β
在氰化物溶液中,金的标准电位急剧地下降, 选择适当的氧化剂将金氧化。
在碱性溶液中,使用最广泛的氧化剂为O2,其 在碱性溶液中,使用最广泛的氧化剂为O2,其 有关半电池反应为: O2+2H2O+4e =4OH0 EO / OH − = 0.40V
2
O2+2H2O+2e =H2O2+2OH-
5.1 氰化浸金原理
5.1.1热力学 5.1.1热力学 金银在氰化物溶液中的溶解,曾经提出了许多理论,现普遍认为 金银(Me)的氰化可以写成下列两个反应: 金银(Me)的氰化可以写成下列两个反应: 2Me+4NaCN+2H2O+O2=2NaMe(CN)2+2NaOH+H2O2 (6-1) (62Me+4NaCN+H2O2 =2NaMe(CN)2+2NaOH 在水溶液中,金的标准电位非常高。 Au+ + e =Au E0=1.69V (6(6-2)
5)氰化物溶金的曲线⑨及下方的平行曲线说明, 在pH相同时,金配离子的电极电位,随着配离子 pH相同时,金配离子的电极电位,随着配离子 活度降低而降低。银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活度降低而降低。银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6)O2 /H2O线在金线、银线之上,说明O2 /H2O线在金线、银线之上,说明O2 是溶解金银的良好氧化剂; 7)溶金半电池与O2 /H2O组成的原电池, )溶金半电池与O2 /H2O组成的原电池, 在pH=9~10的电位差最大,也就是∆G0的负值 pH=9~10的电位差最大,也就是∆G0的负值 最大,反应进行最彻底,故氰化控制pH在 最大,反应进行最彻底,故氰化控制pH在9~10 间;
d [O2 ] DO A1[O2 ] = dt δ
2
用VAu表示金的溶解速度,则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