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10.1王阳明其人
做人,西方:追求成为智者。

东方:追求成为圣贤。

圣贤的标准:《左传》:“立德、立言、立功。


历史上中国只有两个半人符合“圣贤”标准: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曾公算半个)。

王阳明故居上的楹联:
世人对王阳明的评价:
王阳明的元祖是王羲之,父亲是状元。

精通儒道释,是新学的集大成者。

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

杜甫认为做学问对词句一定要不断推敲。

但王阳明认为做人最高的目标不在于词句,而在于道德。

11岁说“读书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做圣贤人。

”王阳明自己道德方面做得好,还不断教化别人。

王阳明相信:
王阳明身为文人却也屡获战功。

15岁就曾出游居庸关、山海关。

20岁中举人。

28岁仕途顺利,后擢升为御史,开始带兵打仗,建功立业。

荡平贼寇回家途中因病去世。

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通晓儒道释,自成一家,创立心学。

王阳明11岁时作诗:
格竹失败,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

失败原因:第一,对朱子只是静观默视,没有观察、解剖、实验,无法深入认识;第二,只是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没有调动主观能动性,调动意识去参与。

禅宗论“道”:“担水劈柴,无非妙道。


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到,理不在天地万物,不在鬼神,就在人的内心深处。

从外面的事物中去找理是错误的。

王阳明把终生所学概括为“四句教”:
日本人三岛毅用一首诗概括了王阳明的一生:
10.2心即是理
中国人非常重视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从四个方面介绍:
第一:朱熹的局限
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第一,关于知识的问题,也即如何解决认识主体的有限性和认识客体的无限性的关系,朱熹没有给出答案。

第二个问题,转化的问题:外在的自然之理如何转化为内在的人之理,朱熹也没有给出答案。

格物是外在的,致知是内在的。

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天真的一厢情愿而已。

王阳明的答案:借助孟子。

由朱熹的经验主义的格物致知,即格知转为孟子的先验主义的德性之知,即良知。

达到无内外、一天人的大一的道德本心。

这就是王阳明新哲学和他的认识论批判的基本路线。

第二:王阳明的“诚意”说
意是王阳明的思想核心。

意来源于《大学》八条目。

朱熹非常赞同这个思想,认为学习的开端就是格物致知,一物格则一知至,意诚而心正矣。

王阳明坚决反对朱熹的观点,认为次序应倒过来:诚意在前,格致在后。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

诚意说自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什么是诚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正意念,着实用意。

意,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前提,从善去恶的基础。

我们认识事物,不是从事物开始,而是从意开始,通过意发动知识。

第三: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在王阳明看来,意是物的发动者,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个自在之物之所以成为外我之物,不是自在的事物主动进入到我们人的认识,而是人通过意,发动了事物,照亮了事物,唤醒了事物,激活了事物,所以事物才能成为外我之物。

“有是意则有是物,无是意则无是物”。

他进一步说:
王阳明苦苦追寻的理在哪里?就在我们内心深处,认为圣人之学就是心学。

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第四:对王阳明“心即是理”的评价
很多人认为这个思想是主观唯心思想,实际上也有积极之处。

西方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蚂蚁的工作是搬运知识,蜘蛛的工作是绞尽脑汁,而蜜蜂的工作既有吸收,也有消化,更有创造。


如果说,蚂蚁的搬运知识的工作就是经验主义,蜘蛛的绞尽脑汁的工作就是理性主义,那么
老师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更接近蜜蜂,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克服了朱熹的机械主义的不足。

人可赋予事物价值和意义。

其次,“心即是理”也是对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解读。

不同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色彩解读方法,王阳明认为人和天通过人的意识、意向、意志的活动达到的,具有人本主义的色彩。

10.3知行合一
中国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直重视“行。


在知行关系方面,王阳明既不强调知先行后,也不强调行先知后,而是独树一帜地强调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

程颐:知在核心地位,知了方行得。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颐的观点。

知行并提,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当以致知为先。

认为行在知前的有:
以上都是把知和行对立的。

“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


王阳明和朋友看花,阳明对朋友说:汝未来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寂,汝来看花,花与你同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认为道德方面也存在知行合一的问题。

人们看到小孩落井会毫不犹豫的去救,到底是是非判断之心(知)优先,还是好恶之情(行)优先?西方人认为是非判断优先,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

”王阳明认为正相反,好恶之情优先,在道德方面“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好恶之心与是非之心、道德行为是统一的。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去掉私意。

王阳明把意和是非、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好恶之情优先于是非判断之心。

同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

10.4致良知说
“致良知说”解决了天理从何而来的问题。

王阳明评价当时官场的无耻之徒:
官场腐败根源都指向了程朱理学。

从时局看,农民起义风起雨涌。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起死回生。

“良知说”正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良知说”发源于孟子的思想:
王阳明自认为自己是孔孟之学的真传人,不无道理。

第一,良知就是不虑而知,是我们内心固有的善。

第二,良知就是天理。

第三,天地万物皆有良知。

因为有了良知,才有了天地万物。

类似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思想。

叔本华认为万物都是意志的表象。

孟子说良知的前提是人性本善。

王阳明说良知的前提认为人不善不恶,是中性的。

朱熹认为一个人成为圣贤,要不断学习,向外求,王阳明认为成为圣贤要向内探求。

四句教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来源于告子的思想。

认为人性是中性的。

王阳明的人性思想也受禅宗影响。

善恶的标准:宋明理学的仁义礼智是固定不变的,王阳明认为善恶标准应该因时制宜。

至良知的道路:格物致知。

第一,是思想的大解放。

第二,是中国古代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人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人皆可以成尧舜。

局限性:
西方认为良知是道德的官能,是上帝的使者,是理性的声音。

但良知也可能是错误的,良知会因人而异(普适性差),良知会遭到欺骗。

良知是主观的,与普遍性道德规范如何协调,仍然是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