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情境创设,构建多彩课堂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它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教师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为课堂设多样化的情境,打造多姿多彩的课堂,让学生爱学、乐学,获得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启用,广大教师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构建趣味课堂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创设故事化情境是非常适合小学生。
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
不大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
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
’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
’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
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
”(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这样创设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整节课自始至终兴趣浓厚。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
大家知道,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学生感兴趣,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变为外在动力。
无论哪个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材料和活动选取要新颖有趣的,教师要摒弃诸如“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在不同年级交替出现。
可以选取赋有时代气息事件,如年月日的教学可以奥运为主题、圆的认识可以利用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为内容而创设教学情境。
形式上也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创设的情境要有所变化以吸引学生,如对于低年级儿童,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创设时要突出其形象性和生动性,尽可能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如高年级则要注重形象性和抽象性有机结合,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
同时语言上采用幽默、夸张情境引起学生注意。
情境的呈现也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方式,让形、音、色、文集在一起,情景交融,把静态东西转化成动态,让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数学课堂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的。
这样的课堂,教师轻松,学生快乐、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材料,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量的计量”,我结合我校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活动,采用日记引趣,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下面是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他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课件出示)今天是2005年9月1日,星期四。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2厘米,宽6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长17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0小时。
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0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
师:(故作正经)你们笑什么?生:这位同学的日记里单位用错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日记里的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呢?生1:可见我们要正确使用计量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生2:生活中如果用错单位,甚至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师:你能举例说说吗?生2:例如医生用药时错用了单位,那病人可就麻烦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时组织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增加了学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引情激趣,营造氛围,活跃气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这样创设情境引入: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画,大意是:小狗、小羊、小猫分别开着圆形、方形、椭圆形的小汽车来比赛谁的车跑得快,结果是小狗的车走得既平稳,又快捷,第一个就冲到了终点,而小羊、小猫坐在车上,颠簸不平,甚至还颠离座位,慢得很。
看完后,我就让学生各抒已见,提出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教师这时就不失时机的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了“圆的认识”这节课,你们所提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铺就了平坦大道。
二、创设现实性情境,构建生活课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并是学生熟悉的,而不是教师为教学情境而人为编造的。
只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先投影出示某位病人体温记录统计图,教师问:“看统计图,你看到了什么?病人身体有无好转?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在哪里见到这种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把自已在报纸、电视、杂志、医院等所见说出来,使学生感觉到折线统计图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并不感到陌生,从而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这样的现实情境也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学生学起来明白易懂。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而,教师应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结合教材努力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把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学习材料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一天天成长。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把例题改成了这样的题目“王大伯装修好了新房子,准备再买一些电器,他带了5000元钱来到了家电商场,看见一款家电组合挺喜欢的,彩电2000元,功放的价钱是彩电的80%,音箱的价钱比彩电贵20%。
请你帮王大伯算一算,他的钱够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总价要6000元,得出王大伯的钱不够。
这时我紧接着问:如果你是王大伯,你会怎么办呢?学生顿时热闹起来了。
生1:可以回家拿够钱再来买。
生2:先付一部分,等电器运回家后再付。
生3:如果不急着要,我会等商场举行促销活动时再买,因为那时会比较便宜。
生3:如果我是王大伯,我会再到其它商场去看一看同类型的价格,货比三家,这样才能买得称心、买得实惠。
生4:听我妈说买大型家电,一般都有折打的,我会要求那个老板打八折,剩下200元还可以租车运回家。
……这样,学生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了抽象、枯燥的数学与他们是那么的接近,这将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设思考性的情境,构建探究课堂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
教学情境创设并不只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更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所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思考的价值,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与自主探索的空间。
如“求石头的体积”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拍摄的一些(如牙膏盒、魔方、火柴盒、石头、茶叶罐)画面,问学生:看了这些物体,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争先恐后答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是规则物体,可以直接求体积;石头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那么,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结果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生动、自由、开放地探索、发现、创造石头体积的五种方法:(1)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
(2)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重7.8克算出体积。
(3)用橡皮泥将石头“围”成一个长方体,算出体积;再把石头拿出,将橡皮泥搓成长方体,算出体积;以此求出石头的体积。
(4)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空盒中,从而求出体积。
(5)将石头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内,再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头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可求得石头的体积。
这样的情境,富有生活气息,既开放了学习内容,开放了课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搭建了自由翱翔的平台,学生在这样思维没有受到牵制的空间里,自然敢于想像,大胆尝试,探索出如上各种各样求石头体积的方法,也就成为必然。
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杨,能力得以发展。
总之,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