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手表厂简介

上海手表厂简介

上海手表厂建立于一九五五年,是我国最大的手表制造工厂,累计生产上海牌手表达1.2亿只,上缴税利达52亿元。

曾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机电产品出品基地企业,被国家经委命定为大型一档和一级企业。

中文名称:上海手表厂外文名称:Shanghai watch factory建立时间:1955年生产数量:1.2亿左右企业精神:精益求精企业简介公司仍以“精益求精”为企业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价格公道的经营理念,不断开拓、研制纪念手表、广告手表、礼品手表和各类手表机芯的新款式,以满足社会各界、机关团体、工矿企业、部队院校的需要。

并为周年庆典、开张志禧、会议留念、产品促销定制各类礼品、纪念手表。

发展史1954年,国家经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大的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

希望上海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公会组织13家钟厂和建国仪表厂、华康钟表材料行、慎昌钟表店、以及艺星、和成、华成、中苏等4家工业社,加上6名从事钟表修理的个体技工共58人参加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试制的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150只零件均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

到9月26日,试装成首批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

翌年5月,试制工作集中到江阴路(原齐心发条厂仓库)进行,试制队伍扩大到150多人,采用简陋设备试制出第二批手表100只。

1957年4月,试制小组抽调原搞火车头设计工程师奚国桢、原制造医疗针头技术人员童勤奋等参照《苏联工艺学》教科书,结合试制实践,用了4个多月时间,画出了150多张零件图纸,订出107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成为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套手表生产的工艺文件。

1958年3月,A581型机械手表注册为上海牌商标。

4月23日,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

当年共生产上海牌手表13600只。

从此,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

1958年后,上海手表工业逐渐开始形成,但关键元件器件仍依赖进口,为填补我国钟表工业空白,支持手表元器件、材料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市政府又从文教、冶金、仪表、日用化学、日用五金、科研、财贸等15个系统选择一批企业转产,还抽调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大力发展宝石钻眼、防震器、游丝、发条等元器件加工,以及铜材、不锈钢材、易切削钢材、镍基合金材料、钟表仪器、模具、专用机床生产的专业工厂,使上海钟表工业很快形成协作配套较为完整的手表生产基地。

1968年,上海手表厂第一次突破年产手表100万只大关,1970年又提高到228万只,两年翻了一番。

从此,我国的手表消费开始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上海钟表行业又进行大规模调整。

上海秒表厂(原金声钟厂)更名为上海手表四厂(今为上海钻石手表厂),上海第五钟厂(原昌明钟厂)更名为上海第二手表厂。

1970年,上海的小五金工业腾出人力用于发展手表工业。

1973年,求精锁厂等18家厂组建上海手表三厂。

在这段期间,为了追求速度,不少企业把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生产辅助用房统统改为生产场地,还搭起了万余平方米的简易厂房,甚至在走廊、扶梯房、车间人行道等处堆放原材料、半制品,千方百计挖掘生产潜力。

1968年,上海手表厂依靠3万平方米厂房生产100万只手表,以后产量连年上升,一直到年产突破500万只,仍然保持原来的厂房面积,所不同的只是搭建了大大小小的54只搁楼,这种竭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使上海手表行业盛期不到10年就呈现出市场疲软态势,以致酿成80年代时的全行业性衰退。

进入80年代以后,上海钟表行业面临着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选择。

长期来,上海钟表行业基本采取“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原则,根据政府经济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组织生产。

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上海钟表行业面对新的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改革。

产品发展进行产品结构大调整,由单一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多档次转变。

在整个行业内,上海手表三厂作为女表专业生产厂,上海手表五厂为第四代数字显示式石英电子表专业生产厂,上海手表厂、上海手表二厂、上海钻石手表厂则按照男表、女表、电子表三大类产品的机芯规格和按单机、日历、双历、自动、日历自动、双历自动等6种功能形成系列。

通过整个行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技术结构和劳动组织结构的调整,带动整个行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行业技术开发的速度,扩大了产品出口。

1980~1990年间,先后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手表达1067.39万只。

技术进步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

1981~1990年的10年间,上海钟表行业旧厂房改造和新厂房建设达到空前的规模,新增建筑面积15.74万平方米,全行业所有企业程度不同的改善了厂房条件。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上海手表厂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能力不断增强。

1983年以来,该厂投资924万元,相当于前25年投资的总和,工厂新建自动、动件和理化大楼,面积为1万平方米,改造了5000平方米的老厂房,遍布全厂大小的54只搁楼于1988年全部被拆除,代之以宽敞明亮的新车间。

体制改革撤销了沿袭30多年的行政性公司,成立上海钟表联合公司,1989年又改为上海钟表公司,由公司对国家一个头承包,一个头结算,统一承担经济责任,形成由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共同组成的多层次集团型企业。

行业沿革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钟表商业的发展,逐步出现前店后工场钟表工业雏形。

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上海抛球场后马路(现天津路河南路口)最先出现张恒隆钟表店。

该店工场以手工制造插屏钟,年产100只,多数销往北方。

民国元年(1912年),孙廷源、孙梅堂父子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设在宁波的美华利制钟工场迁来上海杨树浦。

民国4年,在闸北天通庵镇建成新厂房,职工扩至百余人,用机器制造多种零件,成为全国最早生产机械时钟的厂家之一。

是年,该厂送往美国巴拿马博览会的各式时钟获得金质奖,到民国12年,美华利钟厂共生产插屏钟、天文钟、亭式钟、玻门钟、落地钟等7832只,还先后为上海青年会、上海先施公司、上海电话局以及北京中国饭店等104个单位的建筑物上制造336只大钟。

民国13年,该厂在宁波、北京、天津、杭州、济南、汉口、沈阳等地共设23家经销分支机构,一时声势之盛,为同业莫及,孙梅堂遂有“钟表大王”之称。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役后,该厂毁于炮火,此后没有复业。

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给上海时钟制造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民国12年,上海钟表商庄荣华、庄鸿皋等自筹资金,于江阴路创办中国时钟厂,由于技术力量薄弱,整整搞了7年,没有造出1只钟。

民国18年,由创办上海中美钟表公司、三星钟表公司的钟表商董子星集资3万元收购,创建上海钟厂,正式生产福星牌台钟、挂钟,销往国内各埠和南洋等地,最高年产达6万只。

由于产品机件紧固,式样大方,走时准确,被喻为我国制钟工业之马首。

在此期间,另有昌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昌明钟厂前身)以及时永钟厂、乃桥钟厂、震亚钟厂、百老汇电机公司(上海电钟厂前身)等先后开业。

此外,还有电气制造业的中国亚浦耳灯泡厂也进行电钟生产,产品运销南洋等地,30年代后半期,国产时钟远销大后方及马来亚、婆罗州、东印度群岛、暹罗、缅甸、印度、菲律宾等地,年产约20万只。

民国29年3月24日,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毛式唐借助维大洋行经理王宽诚、中国国货公司经理李康年,集资120万元在徐家汇路创办中国钟厂,聘阮顺发为工程师。

产品商标为三五牌。

在此之前,我国台钟、挂钟主要是参考日本宝时牌8天钟,阮顺发悉心研究创制我国第一台采用“活摆”结构、走时15天的台钟、挂钟,它以“挂歪摆歪虽歪不停,倒拨顺拨一拨就准”而声名遐迩。

中国钟厂的创建与发展,使国产时钟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同时,使上海成为我国时钟制造的一个集中产地。

中国钟厂创建后,又有亚洲钟厂、华强钟厂、远东钟厂、时民钟厂、文华钟厂以及金属表带、表壳、表油、发条、游丝、玻璃钻眼、木壳、表面、表针等近200家零配件厂相继开业。

此时上海时钟行业基本形成。

民国34年,抗战胜利虽给民族工业带来一丝生机,终因国民党政府热衷内战,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使不少制钟企业一蹶不振。

民国37年,中国钟厂原有4亿元资本,贬值结果,帐面款仅为133元金圆券,使工厂难以为继,于1949年5月1日停产,每人发遣散费银元5枚,台钟1只。

昌明、上海、金声、中华、时民、远东、文华等钟厂也濒临倒闭境地,整个行业处于奄奄一息。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虽有部分钟厂开始复工,但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国内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原材料供应紧缺,电力不足,产品销售十分艰难。

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限制钟表进口,钟表行业产品由上海市中百供应站收购,生产开始复苏。

1952年,上海钟表工业建立同业公会。

通过国家加工订货,使上海钟表行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是年,上海时钟产量从1949年的4万只增加到12.8万只,从业人员从300人增加到500人。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又新开设亨得利、亨达利、中兴、中明、东方、大光明等制钟厂。

由于亨达利、亨得利、大光明系由商业转向工商结合,从而成为最早的产销联合经营体系。

1954年中国钟厂、上海钟厂首批实行公私合营,文华钟厂、仁泰机器厂、顺兴螺丝帽厂、泰昌电镀厂以及钟才记木壳厂先后并入中国钟厂。

1956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

是年9月1日,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成立。

从此,上海钟表行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全业200多家企业按专业化要求组织生产,远东、大光明、亨得利、亨达利、东方、昌明、时民、金声、倍高等9家厂成为闹钟生产的主机厂,并将生产座钟、挂钟的上海钟厂并入远东钟厂,生产火车头牌、中字牌提环短三针闹钟。

由大光明钟厂、中国钟厂研制长三针闹钟。

到1957年,上海闹钟产量达120万只。

翌年,亨得利、亨达利、东方3家厂又合并组建新上海钟厂,职工551人,成为全国最大的机械闹钟专业工厂。

生产钻石、工农、火车头、海鸥等牌闹钟,1958年的产量达68万只。

由于闹钟生产规模空前发展,产量超过实际需求,1962年闹钟开始滞销,是年6月,中百库存积压460万只,中百批发站要求生产厂年产量从200万只减少到150万只。

上海制钟工业面临新的萎缩。

50年代中期,我国手表工业在上海诞生。

1954年,国家经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大的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

希望上海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公会组织13家钟厂和建国仪表厂、华康钟表材料行、慎昌钟表店、以及艺星、和成、华成、中苏等4家工业社,加上6名从事钟表修理的个体技工共58人参加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试制的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150只零件均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