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按收入形式分类是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
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中,“收入分类科目”列出的类级科目有101税收收入、10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3非税收入、10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105债务收入和110转移性收入。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收入分类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根据目前我国政府收入构成情况,结合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将政府收入分为类、款、项、目四级。
其中,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1.税收收入[1]([1]2007版收入分类)分设20款: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税收收入。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设6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新农合新农保3.非税收入分设8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分设4款: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5.债务收入分设2款:国内债务收入、国外债务收入。
6.转移性收入分设9款: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彩票公益金转移收入、预算外转移收入、单位间转移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
●按财政收入管理方式分类1.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1)预算内收入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公共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一般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2)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一般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外收入。
2.狭义财政收入与广义财政收入狭义财政收入指包括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在内的预算内收入。
大多场所所谓“财政收入”是指狭义财政收入。
广义财政收入指IMF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第二节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的实证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
从全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大多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比重亦是如此。
1992年各国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国别人均GNP(美元)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其中: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等收入国家其中:菲律宾泰国伊朗 3901703104202490770184022009.614.416.717.418.117.9国别人均GNP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美元)的比重高收入国家其中:英国法国德国瑞典221601779022260230302701037.540.930.344.62.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研究的深化。
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较快,GDP 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的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的附加值,所以自然会随技术进步而增加。
3.中国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模型分析时序回归模型公式:Gmt=a+bGDP式中Gmt代表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我国财政收入和GDP的回归方程:Gmt=0.1448GDP+31.42003807 (单位:亿元)R²=0.920975(以1980-2002年各年份财政收入和GDP的数值计算得出)●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因素——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
分配体制与政治体制的集权或分权有直接的联系。
如英、法两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较高,是由于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瑞典等北欧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最高,是因为这些国家由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范围最大,而美国之所以相对较低,是因为美国的政治体制倾向于分权,而且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费水平较低。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原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
当时GDP的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居民个人倾斜。
政府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比重持续上升。
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因素——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2)因物价上升而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
价格再分配增加的财政收入,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税。
我国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对比(3)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的税收制度。
累进所得税、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的影响。
(涨、不变、降)(4)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增长变化总趋势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
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
年均增速:“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时期依次为11.6%、7.9%、16.3%、16.5%、18.7%。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变化趋势: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变化趋势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年份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支出(亿元)增长速度(%)财政收入财政支出1978 1132.26 1122.09 29.5 33.0 1980 1159.93 1228.83 1.2 -4.11985 2004.82 2004.25 22.0 17.81990 2937.10 3083.59 10.2 9.21995 6242.20 6823.72 19.6 17.82000 13395.23 15886.50 17.0 20.52001 16386.04 18902.58 22.3 19.02002 18903.64 22053.15 15.4 16.72003 21715.25 24649.95 14.9 11.82004 26396.47 28486.89 21.6 15.62005 31649.29 33930.28 19.9 19.12006 38760.20 40422.73 22.5 19.12007 51321.78 49781.35 32.4 23.22008 61330.35 62592.66 19.5 25.72009 68518.30 76299.93 11.7 21.92010 83080.32 89575.38 21.3 17.42011 103874.43 109247.79 25.0 21.61978-2011财政收支变化(亿元)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财政收入财政支出1978-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速度31.125.522.215.714.512.912.310.810.210.410.911.712.713.514.915.715.916.517.117.919.319.520.120.821.9051015202530351978-2011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1978-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其经济影响 这一时期财政收支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导致财政赤字及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财政不能满足各部门正常公共需要,于是各部门另辟蹊径,致使预算外及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政府资金被分散化,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被肢解。
3.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银行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良性循环的历史经验政府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和保持基本同步稳定增长。
财政支出增长的两个来源: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靠增发国债为支撑的财政赤字的增加。
良性循环:财政收入和国债的增长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支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和国债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评估——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分析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需从狭义财政收入和广义财政收入两种不同的口径来考察。
从狭义财政收入角度分析,从我国自身纵向比较看,目前财政集中度明显低于计划经济时期水平;国际比较,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规模目前仍处于偏低水平,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
部分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美国(1990)法国(1990)英国(1990)泰国(1990)印度(1987)韩国(1992)34.5 46.3 44.4 21.3 20.5 18.5从广义财政收入角度分析,我国全口径财政收入近年增长较快,主要是政府性基金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