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腔解剖

腹腔解剖


肛门
肛门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内痔 外痔
会阴曲
盆隔
腹膜
直肠壶腹 肛管
肛门
1、位置 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 下止于肛门,长约3-4cm。
2、肛门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齿状线
肛柱
肛窦 肛瓣 肛梳 肛管 白线
谢 谢 大 家 !
端的后面,向内上后方延伸。
盲肠后位
盲肠下位-17.4%:根部位于 盲肠后内侧,尖端指向外下方, 全部位于右髂窝内,易致髂窝 脓肿
盲肠下位
回肠后位 回肠前位
盆位
【阑尾系膜】
三角形系膜-从回肠 末端到阑尾.
内含血管、神经、淋 巴管和淋巴结等.
(三)结肠 在左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 骶椎平面连接直肠,呈“M” 形包围小肠
中间的指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恒定,通常位 于直肠壶腹稍上方的直肠右前壁上,距肛门 约7cm.
最下方的直肠横襞位置不确定,一般多位于 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5cm(有时直缺肠如横)襞.
(五)肛管
肛柱: 6 - 11 条
肛瓣
肛窦
肛直肠线 上:黏膜
齿状线 肛梳
下:皮肤
白线பைடு நூலகம்
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的右、中1/3交点处
【阑尾位置多种变化】
回肠前位 -7.4%:腹前壁的体征
较明显.
回肠下位-41.3%:经回肠下方
斜向内下,垂向骨盆边缘,或伸向骶 岬附近,又称盆位.
盲肠后位-29.4%:位于盲肠后
壁与腹后壁腹膜之间,症状不典 型。
回肠后位-4.4%:横过回肠末
乙状结肠
(四)直肠
直肠长约10—14cm。
位置: 位于盆腔后部,自第3骶
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移行于 肛管。
弯曲
矢状面
直肠骶曲: 凸向后方 直肠会阴曲: 凸向前方.
直肠上端与结肠交接处管径较 细,向下肠腔显著膨大,称 直肠
壶腹
直肠横襞
最上方的指肠横襞接近指肠与乙状结 肠交接处,位于指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 11cm.
(二)空肠与回肠
空肠
回肠
长度 占空回肠近侧2/5 占远侧3/5
位置 腹腔的左上部 腹腔的右下部
环状襞 密且高
疏而低
淋巴 滤泡 管径
管壁
只有孤立 淋巴滤泡


有孤立淋巴滤泡、集
合淋巴滤泡两种
环状襞

孤立淋

巴滤泡
颜色
较红
较浅
肠系膜 薄、脂肪少 厚、脂肪多
动脉弓 级数少 级数多
集合淋 巴滤泡
Jejunum and ileum
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
半月襞
结肠袋
结肠带 肠脂垂
(一)盲肠
位于右髂窝内
阑尾口
回盲瓣 回肠 阑尾
(二)阑尾
蚯蚓状,6-8cm 长,直径约 0.5cm
在回盲口的后下方约2 cm处开 口于盲肠
阑尾根部是3条结肠带的集中
点,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
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
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 的中、外1/3交点处
六、大 肠
长约 1.5m
五部分:
盲肠
阑尾
结肠
阑尾
■功能 肛:管
盲肠 阑尾
吸收水分、分泌黏液、形成粪便。 阑尾
肛管
大肠的特点
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3条,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 :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 肠脂垂: 是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腹膜)和其
升结肠: 沿腰方肌和右肾前面 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 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转折处 的弯曲称结肠右曲或称肝曲.
横结肠:至左季肋区,在脾脏面 下分处,折转成结肠左曲或称 脾曲.
降结肠:起自结肠左曲。于左 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起自降结肠,至第 3骶椎平面。
横结肠
升结肠 降结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