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与人体健康浙江工商大学

免疫与人体健康浙江工商大学

1、谈谈乙型肝炎疾病及现状,乙肝在生活中的传播途径、乙肝检查指标的内容及含义、乙肝两对半检查的重要性、如何预防乙肝。

●乙型肝炎现状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流行最广、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危害最重,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在我国曾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约占一半以上,而病毒携带者达10-14%,构成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目前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3亿人,30%至50%的病人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①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他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②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③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源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④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⑤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⑥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血液、胆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乙肝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的检查和乙肝两对半检查。

①肝功能的检查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的功能基本状况。

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②乙肝两对半检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两对半”作用有三:1. 判断有无HBV感染;2. 判断HBV感染者传染性的大小;3. 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及疗效判断的依据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乙肝两对半”结果及意义:①HBsAg、HBeAg、HBcAb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

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②HBsAg、HBeAb、HBcAb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

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③单独HBsAg阳性说明就是乙肝携带者。

④单独HBsAb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

说明:“乙肝两对半”仅反映HBV感染及复制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病情轻重,如“大三阳”病情不一定重,而“小三阳”病情不一轻。

若要判断乙肝病情的轻重,除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外,还应结合肝功能试验、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CT表现才能准确判断当前病情。

另外,若要更准确地判断HBV的复制状态及病人的传染性,还应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定性或定量检查。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

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

乙肝传染需要一定条件,如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生活或生活上密切接触。

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很有必要,可及时发现有没有出现肝损伤。

病毒本身并不会造成肝细胞重大损伤,病毒携带者出现免疫系统改变才会发病,有很大一部分病毒携带者一辈子可以平安度过。

当前对清除病毒的期望值不能过高,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不正确的宣传,清除“乙肝大小三阳”的提法不科学,因为目前清除病毒还没有特效药,干扰素、肝灵素、无环鸟苷等都是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可以使用,但不一定能消灭病毒。

而病毒的清除需要自身免疫系统的调动和配合才可以达到,还有一些免疫调控制剂(如胸腺肽、白细胞介素2)也是在帮助机体提高免疫功能,使机体本身有能力消除病毒抗原。

因此提“抑制病毒”复制比较科学。

目前国际上公认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持久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延其向肝硬化和肝癌演变。

2、论述常见抗生素的种类及其代表药,以及相应的抑菌谱,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耐药菌出现原因及后果,生活中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多肽类多粘菌素、杆菌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人工合成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类药物抗菌谱广●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1. 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抗生素,如放线菌素、丝裂霉素(自立霉素)等能和DNA结合,使DNA失去模板功能,从而抑制它的复制和转录。

这些抗生素起着DNA模板功能的抑制剂作用。

另一些抗生素,如利福霉素、利福平等是通过与细菌RNA聚合酶的结合而抑制转录的起始。

2.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细胞代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抑制氨酰-tRNA的形成:吲哚霉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大多数氨基环醇类抗生素抑制肽链的延长:四环素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终止:氯霉素3.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短杆菌肽S等都具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能降低细菌细胞膜的表明张力因而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甚至破坏膜的结构。

多烯类抗生素,如制霉素、两性霉素等能选择性的作用于含固醇的膜的微生物。

某些抗生素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A等是脂溶性物质,它们能结合并运载特定的阳离子通过双脂层膜。

4. 干扰细胞壁的形成青霉素、头孢菌素、杆菌肽、D-环丝氨酸、磷霉素和万古霉素等对细菌细胞壁合成具有抑制作用。

5. 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或作为抗代谢物抗霉素A、寡霉素和短杆菌肽S等作用于氧化磷酸化反应。

●抗生素的耐药20世纪40年代,第一种抗生素被人类发现,正象Stuard B Levy 所描述的一样:它像一颗有魔力的子弹,既能消除细菌又对治疗个体的细胞无多大的伤害。

从此,与其它治疗药物相比,抗生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据报道,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5年以上,尤其是抗生素发现和应用的早期,几乎所有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都能够容易地治愈。

但是,这种乐观的局面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而很快改变。

细菌的耐药成为感染性疾病中治疗的难题,目前至少有三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的病原,其菌株(粪肠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和绿脓杆菌)能逃避临床一百多种常用药物的作用。

据WHO报道,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各类传染病,其中细菌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其主要原因之一。

●控制耐药性的对策普及相关医疗知识, 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发不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的治疗研制和开发新的抗生素●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1.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它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

用抗生素治疗流感类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等有害无益。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抗生素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2. 抗生素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能用一种能解决问题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3. 抗生素疗效有个周期,应在医生指导下服够必需的周期。

有点效果就停药,已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3、论述先天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相互关系及两种免疫应答的主要组成部分。

先天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应答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抗原激发种系共有,可遗传个体特有,不可遗传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粘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T细胞、B细胞、APCgdT细胞、B-1细胞不针对特定抗原(反应广泛)针对特定抗原(反应特异性)作用迅速、范围广泛分抗原识别、增殖分化、效应阶段低等动物只有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且只表现吞噬、消化、包被、炎症、非特异性杀菌因子和天然凝集素等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高等动物(脊椎动物)除上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外,又在进化过程中建立起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应答。

4、谈谈体检中血常规检测的主要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4~10)×109/L●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磺胺、氯酶素等)反应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嗜中性粒细胞(N)正常值:(1.8~6.4)×109/L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正常值:(50~300)×106/L增加:寄生虫感染,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B)正常值:(20~50)×106/L增加:某些血液病,过敏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

淋巴细胞(L)正常值:(1.684±0.404)×109/L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减少: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

单核细胞(M)正常值:(0.196±0.129)×109/L增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疟疾,重症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

减少:白血病,骨转移性肿瘤等。

血红蛋白(Hb)正常值:120~160g/L(男)110~150g/L(女)增加:失水,腹泻,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增多症等。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呈相对性Hb增高。

减少:贫血,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红细胞计数正常值:(4.0~5.5)×1012/L (男) ;(3.5~5.0)×1012/L(女)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各种原因所致贫血,白血病,勾虫病,急慢性失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