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平讲稿:第2条《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讲稿:第2条《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发康平讲稿版块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2条
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条文直译:患上太阳病以后,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我们就称其为中风。

实际上是太阳病里边,一种表虚证的典型症状反应,因为它有汗出。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太阳病,是指太阳病提纲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得有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不一定那三个症状样样都有,但是基本的特征得有。

在这个基础上,它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以后这一条里边的,这一类“太阳病”的情况还很多。

凡是这种冠以太阳病这样的条文,都是指的它有某些太阳病的基本特征,或者貌似太阳病,一看像是太阳病,但是仔细再一看,它还有太阳病以外的症状,再去界定。

这是古人比较特殊的那个表述方式,它可以节省好多文字。

这条讨论的是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再讨论一种有汗出的脉浮而缓的情况;这里提出了“发热”,就是体温已经高了。

这个“发热”,后边桂枝汤里边说得很清楚,就是“翕翕发热”,这种发热一般体温不高。

比如大青龙汤也发热,小青龙汤也可能发热,包括小柴胡汤也可能发热,桂枝汤、麻黄汤几乎都有可能出现发热。

联系临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发热?它比大青龙汤证、比麻黄汤证一般地说要轻一些,体温没有那么高。

人感觉也没那么难受,“翕翕发热”嘛,就好像羽毛罩着它,形象地说好像是夏天穿上了羽绒服,有点热。

这个“汗出”也不是那种大汗淋漓的汗出,它只是微微地出点汗。

今天碰到一个小孩子,他说老鼻塞,嗓子里边有点痒了,又发烫,
咳嗽,甚至咳嗽完以后有点疼。

我就给他看了看,我说你喜欢出汗吗?像小孩这类的病,首先想到他一旦咳嗽、嗓子又不舒服,首先想到什么?小柴胡汤合上半夏泻心汤,咱不能有这种主观想法,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去看,你最终要凭证。

那么就问了,所有的柴湖证都没有:然后又问,出汗吗?他说早晨起床以后就特容易出汗,已经是十来岁的小孩,给他做腹诊,因为我看他舌体有点胖的,考虑是不是有用茯苓甘草汤的机会。

按他心下的时候他这地方一点都不翘,但是按的时候就发现他身体潮乎乎的,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有汗出。

不一定是大汗出的那种。

这个小孩子我最后就给他用的是什么?桂枝加黄芪汤,然后又加上了茯苓、白术和桔梗。

因为是今天看的,以后看他疗效什么样子,再给大家汇报结果。

这个小孩明显有停饮,脉也偏沉,再加上舌的胖大,晚上基本上没有小便,等于说小便不利了。

给加了去水的药。

古人描述症状非常严谨,“恶风”和“恶寒”有什么区别?“恶风”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对空气的流动比较敏感。

他怕冷吗?恶寒吗?也恶寒。

但是,尤其稍微有一点点风他会比较敏感,比没有汗出的人他对温度变化更敏感,他怕冷更厉害。

这个“脉缓”,是在浮脉的基础上,应该是个脉浮缓。

因为太阳病提纲里面“脉浮”已经有了。

这个地方呢,你看古人写东西能省一个字,就省一个字,又见前面已有了。

这不仅仅是个省字的问题,这是古人的一种特有的叙述方式,在别的地方已经说到了,在这个地方就不重复了。

实际上这条前边已经有了“太阳病”,他的脉应该是个浮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嘛。

这里又特意地跟你说,在浮脉的基础上这个脉现于缓象。

这个缓呢,我们把这个脉象比作自行车内胎,气打得还不饱满,按一按,就比较软弱一些。

“名为中风”,这点非常重要。

这说明什么呀?大家看看,对中风而言,中风这个词显然不是经方家们创造的,而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在很早以前,《黄帝内经》上就已经对这个有了很明确的界定。

而在这里是“名为中风”,非常客观。

我们仅仅把这种现象叫做一个名字,叫做中风这个名字。

为什么把它叫做中风?因为跟我们今天说的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是一样的,大家、社会上的医生都约定俗成了,都认为这一类的情况是人体中了风了。

然而,经方家们并不认为这个时候是人体真的中了风了。

但是大家又对这种病都这么称呼,也没有必要再给它起一个新的名字,就把这种现象、这种病理反应,称作中风。

如果深究的话,历史上那些经方家们,对问题的分析认识相当得客观。

他们没有认为这是人体真的中了风了,只是把它叫作中风,给它起的一个名字而已。

言外之意这不是人体中了风了,而是人体是患了这样的疾病了。

可是对这样的东西的解释,后来的人对人体中寒也好,中风也好,那些解释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样都有。

甚至在医案里边非常明显地去附会那些东西,说这个人劳作以后,躺在床上睡觉,晚上起了风,第二天就感冒了。

感冒以后就变成桂枝汤证,喝了桂枝汤好了,它在强调风对人体的作用。

但是有的人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甚至是产妇她连窗户都不敢开,一点风都没着,她也得了桂枝汤证,又做何解释?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所以说理解经方理论常常很容易出现偏差,经方给我们的是一个结果,你对这个结果怎么认识,那是你的事,经方没有给你去解释。

特别是通过《康平本》就能明显地看出,王叔和离张仲景的年代那么近,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误读,而且误读的厉害。

如果说王叔和的观点,跟《汤液经》的观点和张仲景的观点比较接近的话,我们根本就没必要费这么大的劲,再把一个《康平本》弄来弄去,再去校对,费那个劲干什么?《宋本》就非常全了。

可是真正按照这个分开以后,大家再去看看,那简直就不是一个理论体系!
这一条说的是一个表虚证。

表虚证的病理特点是什么?表证就是人体的体表组织的功能失常了,尽管有时候病变部位不一定在体表,
但是只要是以这种症状反应出来,你治愈表证,所有的病都会治愈,或者说减轻。

这个时候的主要矛盾就是表证的问题。

表虚证是一个什么问题?表虚证实际上是人体体表,如果相对表实证的话,就是人体体表功能表现为一种不足。

不足的结果是什么?它造成了人体汗腺的失控,就是开而不合、合不上。

人体在恢复体表功能过程当中,体表的水分体液,出现不正常的流失,因为汗腺该闭合的时候,没有完全地闭合上,人很容易微微地有汗出。

表虚证的“恶风”,从机理上说,实际上就是汗出了以后,体表的水分相对多了,这个时候空气一旦流动加快,蒸发的水分就多,带走体表的能量就比较多一点,人体对空气流动也就敏感些。

我们说是“风”吗?
“脉缓”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因人体汗腺的闭合功能不能正常实现,体表的体液就有所丧失,血管里边的血液充盈程度就没有表实证那么高。

所以这个脉摸起来虽然是个浮脉,但是比较缓一些。

就是血管没有那么饱满,没有那么紧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