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分裂势力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裂渗透仍有土壤,而分裂势力主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渗透目标,他们进行分裂活动的重要手段是推行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历史观。
因此,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历史观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新疆的发展史、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疆是祖国的西陲边疆,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和开发的地区。
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辉煌的新疆历史。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成员,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近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分裂势力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裂渗透仍有土壤,而分裂势力主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渗透目标,他们进行分裂活动的重要手段是推行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历史观。
这使新疆的高等教育和安全稳定问题受到严峻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问题在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内涵( 一) 历史观的含义什么是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围绕着谁决定谁的问题,哲学界产生两种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前者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后者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社会发展看作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辩证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占据主要地位。
而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唯物主义历史观变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据此,学者多有论述,例如,李捷认为: “历史观绝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问题。
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
所以说,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
”[1]卞玲霞认为: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事实( 包含现实和未来) 的看法、态度、立场以及处理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总和。
历史观表面上看起来是如何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问题,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的显现。
”[2]因此,历史观是我们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
( 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含义目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国内外学者多认为即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理论主要如下: 第一,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第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些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这条规律的影响下,人类历史主要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演进,虽然有部分国家、民族会跨越某个社会阶段,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这条主线不会变; 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对历史起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大的理论,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执政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正是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 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言之,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情。
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看待民族发展史、宗教发展史、国家发展史、文化发展史和各地区发展史。
狭义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核心理论的教育。
这主要括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方面的教育。
金炳镐先生曾精辟地认为: “历史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大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的历史事实,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度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民族斗争以及民族英雄和少数民族政权,充分认识中华各民族的多元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充分认识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统一不可分割性。
”[3]针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这一内涵,我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在各类学校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教育活动。
例如,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教育。
人民群众指在过去、现在及未来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
新疆人民群众指各族人民,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新疆的历史不仅仅是汉族创造的历史,还包括维吾尔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各族的杰出人物创造了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教育活动。
众所周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教育。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想、理论,学生每天要进行选择和鉴别。
历史观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改变一个人固有的错误历史观比帮助其从无到有的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困难。
因此,我们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二、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面临着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共通的因素和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 一) 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面临的客观因素。
一是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的特别之处是他们具有极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及追求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总体上来说,他们对真理与知识的追求更深、更广,但是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产生的数量、扩散的速度前所未有,而信息的真假、优劣也鱼龙混杂。
对于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极强的年轻大学生来说,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仍需不断加强。
二是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当前中国处于变革时期,市场化和全球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
这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给身处转型期的国人带来了思想认识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对人们的价值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虽然大学生群体相对隔离于社会,但是社会中的不良因素依然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二) 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面临的主观因素。
一是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
在教学理念上,过多强调历史观的意识形态化,忽视历史观思维的科学精神。
表现在我们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认知上存在片面性,忽视对学生理性的怀疑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过多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大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表现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教师以自身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的出勤率偏低,学生宁愿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愿在课堂听讲。
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
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内容过于重复和老旧。
体现在: 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较多,教学范围偏窄,内容枯燥; 教材老旧,很少有新的内容,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能及时落实到教学上来。
在教学目标上,过于重视教学的内容目标,忽视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表现在: 以应试思维进行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知识面偏窄,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有机地与现实相结合,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化功能。
上述要素的相互综合,导致了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不足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
对历史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来说,其外在的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但更关键的是要首先解决历史观教育自身的问题,即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理念、目标、内逝去性,而历史观教育的最大特点应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如果我们忽视了二者的差异与特点,那么历史观的教育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教条化、僵硬化和无效化的倾向和困境。
三、破解有效性不足的对策一树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态度。
首先,历史客观性本身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破除历史观教育的教条化和僵硬化倾向。
历史本身有其客观性,而我们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历史观教育总会存在认识上与教育上的滞后。
而历史观教育的教条化和僵硬化本质上背离了历史的现实性与客观性。
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必须以实事求是作为基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实事求是的精神还要求我们要吸收失败的历史观教育的教训。
对于苏联来说,其历史观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党最喜欢的乃是实际上远离了马克思的社会观和历史观而只是为党的当前政治和利益服务的那种历史编纂学。
特别是在当代史的各个领域……尽管也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其直接目的却是论战式的和机会主义的,而非科学的,是要打击各种形式的政治偏差”[6]。
当前正值苏联解体20 周年之际,对前苏联历史观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其次,历史认知规律要求我们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态度。
历史是逝去时间中人、事的累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总会经历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
“历史学家不面对过去的对象,而是面对过去的痕迹的这种明显限制使历史失去了科学的资格; 在历史文献的痕迹中理解过去,确切地说是一种观察,因为观察并不意味着记录一个原始事实。
”[7]因而,犹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对历史的认识充满了复杂性、多重性,是一种“个体———社会机制”综合作用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不是鼓吹历史的虚无与不可认知,而是强调历史认知的特点及其发展性与不断进步性。
所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一定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
因为“通过普通教育渠道学习得来的关于任何事物的经验,是以教科书为模子的,而教科书所教授的,不是现在还活着的历史学家的想法,而是过去某个时间活着的历史学家的想法。
当时的原材料正在被加工创造,教科书就是这样堆砌出来的,那时他们放进教科书的不仅仅是过时的历史思维的结果,还有过时的历史思维的原则”[3]8。
最后,树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态度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指导,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的去对待历史观教育,践行历史观教育,而不是以一种教条的、僵化的、片面的历史观去教育大学生。
否则,作为精神动力的历史会不可避免地褪变为精神的枷锁。
二) 设定历史观教育的三大价值目标。
三大价值目标是指让大学生明白中国现状、培育大学生自身智慧、塑造大学生大国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