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评定
2.7
4.0 5.5 6.8 8.0 8.8 9.7
10
12 14 16 18 20 22
3
3 3 3 3 3 3
16.5
24.8 35.7 47.3 60.5 71.4 83.3
4.7
7.1 10.2 13.5 17.3 20.4 23.8
(2)WHO推荐方案
• 每级3分钟,蹬车的速度一般选择50~60周/分。
(3)引起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未控制心律失常; (5)未控制的症状明显的心力衰竭;
(6)急性肺动脉栓塞和肺梗死; (7)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8)急性主动脉夹层。
(三)运动试验的禁忌证
• 2.相对禁忌证 (1)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和同等病变; (2)中度瓣膜狭窄性心脏病; (3)明显的心动过速或过缓; (4)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流出道梗阻性 病变; (5)电解质紊乱; (6)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传导阻滞; (7)严重动脉压升高; ( 8 )精神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 , 不能配合进行运动。
超声心动图; 心脏负荷试验(如心电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 运动试验、核素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等。 。
一、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
临床情况 持续-间歇活动的能 量消耗(千卡/分) 最大代谢当量 (METs)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 Ⅰ 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 绞痛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 功 Ⅱ 时感到舒适。一般体力活动时,引起疲劳、 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能 分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 级 Ⅲ 时感到舒适,较一般体力活动为轻时,即可 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患有心脏疾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在 Ⅳ 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任何 体力活动均可使症状加重 A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应受任何限制
一、心功能分级4.0~6.0
3.0~4.0
6.5
4.5
2.0~3.0
3.0
பைடு நூலகம்
1.0~2.0
1.5
治 B 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不应受限,但应避免重度或竞赛性用力 疗 C 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应中度受限,较为费力的活动应予中止 分 级 D 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应严格受到限制 E 患有心脏疾病,必须完全休息,限于卧床或坐椅子
以上两种运动方式自然、符合生 理需求的全身性运动,适用于 。
(3)极量运动试验
• 极量运动试验(maximal exercise testing): 运动强度逐级增加直至受试者感到筋疲力尽,或 心率、摄氧量随着运动不再增加为止,即达到
• 极量运动试验可按性别和年龄推算,预计最大心 率(220-年龄)做为终止试验的标准。
(六)运动试验的终点
• 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生理极限或预计最大 心率;
• 亚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亚极量心率; • 症状限制运动试验的终点为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 指征;
• 低水平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特定的靶心率、血 压和运动强度。
(七)运动试验的结果及其意 义
1.心电图ST段改变
• ST段下移提示心肌缺血
第一节 心功能评定
体循环和肺循环
运动与心脏活动
安静时 心率
动用心泵
心功能贮备
运动时 心率
75次/分 心输出量4~5L
160~180次/分 心输出量30L
心血管 中枢调节
血流重 新分配
运动
心率 心输出量
局部酸性 代谢产物
骨骼肌 氧供增加
常用的心功能评定方法
包括:
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如心脏功能分级、 自觉用力程度分级);
(1)Bruce方案
• 此方案应用最早也最广泛。通过同时增加速度和
坡度来增加负荷,所以每级之间耗氧量和运动负 荷量也较大,易于达到预定心率。
• 缺点:主要是运动负荷增加不规则,起始负荷较
大(4~5METs),运动增量较大,老年人和体力 差者往往不能耐受第一级负荷或负荷增量,难以 完成试验;每级之间运动负荷增量较大,不易精 确确定缺血阈值;此外,在走-跑速度临界时, 受试者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节奏,心电图记录质 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二、心电运动试验
• 心电运动试验(ECG exercise testing)
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 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 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 (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一)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
•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 • 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 • 了解心脏功能的储备和适应能力; • 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心律失 常; • 判断患者进行运动或活动的危险性; • 协助确定康复治疗的适应症; • 指导制定运动处方,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 效果; •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运动能力并消除对运动的恐 惧心理;
Bruce平板运动试验方案
速度 级别 0 1/2 mph 1.7 1.7 km/h 2.7 2.7 坡度 (%) 0 5 持续时间 (min) 3 3 耗氧量 ml/(kg· min) 5.0 10.2 METs 1.7 2.9
1
2 3 4 5 6 7
1.7
2.5 3.4 4.2 5.0 5.5 6.0
避免剧烈体力活动等。尽可能的在试验前停用可
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但应注意β受体阻滞剂
骤停后的反弹现象。
(五)运动试验操作的具体要求 1.试验开始前
• 测基础心率和血压,并检查12导联心电图和
3通道监测导联心电图。
• 应配备除颤器和必要的抢救药品,以免出现
严重问题时能给予及时的处理。
(五)运动试验操作的具体要 求
• 活动强度以METs值表示。
(1)活动平板试验
平板运动试验临床 上常用于: • 确定冠心病的诊 断; • 胸痛的鉴别诊断; • 早期检出无临床 症状的冠心病; • 确定与运动相关 的心律失常; • 确定运动引起症 状的原因; • 早期检出不稳定 心绞痛。
(2)踏车试验
• 踏车试验( Bicycle Ergometer )是让受试者如 同骑自行车一样骑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进行踏车运 动,采用机械或电动的方式逐渐增加踏车的阻力, 以逐步加大受试者的运动负荷,直至达到预期的 运动目标。 • 运动强度以功率表示,单位为 瓦特(W)或kg•m/min。 1W=6.12kg•m/min
• 适用于 ,以测定 作功能力、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
(4)亚(次)极量运动试验
• 亚(次)极量运动试验:运动至心率达到亚极量 心率,即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220 -年龄)的 或达到参照值(195 -年龄)时结束试验。 • 用于测定 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5)症状限制运动试验
• 症状限制运动试验:运动进行至出现必须停止运 动的指征(症状、体征、心率、血压或心电图改 变等)为止。 : ①出现呼吸急促或困难、胸闷、胸痛、心绞痛、 极度疲劳、下肢痉挛、严重跛行、身体摇晃、步 态不稳、头晕、耳鸣、恶心、意识不清、面部有 痛苦表情、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等症状和体 征;
2.试验过程中 • 在试验中应密切观察和详细记录心率、血压、 心电图及受试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3.试验终止后 • 达到预定的运动终点或出现终止试验的指征 时,应逐渐降低跑台或功率自行车速度,被试者 继续行走或蹬车。
(五)运动试验操作的具体要 求
• 异常情况常常会发生在运动终止后的恢复过程中, 因此,终止运动后,要于坐位或卧位描记即刻 ( 30 秒以内)、 2分钟、 4分钟、 6分钟的心电图 并同时测量血压。以后每5分钟测定1次,直至各 项指标接近试验前的水平或患者的症状或其它严 重异常表现消失为止。
②运动负荷增加时收缩压不升高反而下降,低 于安静时收缩压1.33kPa以上(>10mmHg); 运动负荷增加时收缩压上升,超过29.33~ 33.33kPa(>220~250mmHg);运动负荷增加 时舒张压上升,超过14.7~16.0kPa(>110~ 120mmHg);或舒张压上升,超过安静时 2.00~2.67kPa(>l5~20mmHg); ③运动负荷不变或增加时,心率不增加,甚至 下降超过10次/分;
第四章 心肺功能的评定
康复医学教研室
—— 蒋晓琴
大纲
第一节心功能评定 一、基本知识
第二节 肺功能评定 一、基本知识 二、肺容积
二、心电运动试验
1 、目的 2 、分类 3 、 三、通气功能 禁忌证 4 、方案 5 、 四、运动气体代谢测定 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6 、 试验的终点 7 、实验结 果及其意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运动强度分类、适应 症和禁忌症、运动试验的结果及其意义; • 掌握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代谢当量及无氧阈的 概念及意义;
• 熟悉常用心功能评定的方法,心功能分级,运动 试验方案及操作具体要求; • 熟悉呼吸困难分级,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和推测 方法;
• 了解肺容积、氧脉搏、氧通气当量、呼吸储备、 呼吸商、通气功能的概念。
(七)运动试验的结果及其意 义
• 4.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运动试验可出现频发、多源、连发性期前收
缩或阵发性室速伴缺血型 ST 段改变者则提示有多 支冠脉病变,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大 , 但若不伴缺 血型 ST 段改变者则不能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独立 指标。
分级 1 运动负荷(kg· m/min) 男 300 女 200 运动时间 (min) 3
2
3 4 5 6 7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2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3
3 3 3 3 3
(五)运动试验操作的具体要求
运动试验前应禁食和禁烟3小时,12小时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