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券投资讲义 0901

证券投资讲义 0901

第九章证券市场监管学习目标:第一节证券监管理念1.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所谓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

2.证券监管的理论基础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是证券市场各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市场环境。

但现实中的市场却存在着大量的市场失灵问题,这给证券市场监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外,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

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通过一整套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信息评价、信息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

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行则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是要以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为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证券市场效率。

3.证券监管的必要性(1)实现证券市场各项功能的需要一个有序的证券市场不仅具有充当资本供求双方的媒介这一基本功能,还同时具有引导资金流向、配合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等功能。

如证券市场有序,则以上功能可以正常发挥,从而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否则,证券市场由于缺少监管,会造成资源配置失误、信息传递失灵,从而殃及整个宏观经济的无序甚至导致瘫痪。

由此看来,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对证券市场的严格管理,以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证券市场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证券市场监管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证券市场,即一个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作用,同时又运行有序、合理竞争、信息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真正贯彻“公正、公开、公平”原则的市场。

只有这样的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3)保护证券市场所有参与者正当权益的需要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证券发行人、投资者及中介机构。

证券市场参与者多、投机性强、敏感度高,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

而在现有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下,难免存在蓄意欺诈、垄断行市、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不法行为。

为了保证证券发行和交易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证券市场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异常情况,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并对非法的证券交易活动进行严厉查处,以保护正当交易,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4)防范证券市场所特有的风险的需要由于证券产品本身价格的波动性及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证券市场充斥着高风险,一些产品在交易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信用手段,又造成证券市场的投机性更为浓厚,从而使证券市场的风险性也进一步提高,进而酿成危机。

实施必要的监管,可以及时发现风险端倪,进而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避免证券市场发生危机。

第二节证券监管体制1.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种:(1)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型证券监管模式;(2)以英国为代表的自律型证券监管模式;(3)以德国为代表的中间型证券监管模式。

2.集中型证券监管模式是指政府依据国家法律积极参与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

这种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由政府下属的部门,或由直接隶属于立法机关的国家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的监管,而各种自律性组织只起协助作用。

美国有一套完整的证券法律体系,根据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设立的“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为全美统一管理证券经营活动的最高监管机构。

它直接隶属于国会,独立于政府,对证券发行、证券交易等活动及证券商、投资公司等依法实施全面监管。

同时设立证券交易所和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分别对证券场内交易和场外证券市场进行管理,形成了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主、市场自律为辅的较为完整的证券监管体系。

集中监管体制的优点是:公正、公平、高效、严格地发挥监管作用,并能够协调全美证券市场,使其具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提高了证券市场监督的权威性,可以更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其不足之处是对市场发生的意外行为反应较慢,有可能处理不及时。

3.自律型证券监管模式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干预较少,除了国家立法中某些必要的规定外,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全由证券交易所及证券商协会等自律性组织机构实行自我管理的模式。

英国是此类监管模式的代表。

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创新和竞争意识,有利于活跃市场。

自律组织对市场发生的违规行为,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由于允许券商参与制定监管规则,从而使制定的法律、法规效率更高。

其缺点是:常常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市场的运行和保护证券交易所会员的经济利益上,对投资者欠缺公平。

此外,由于无立法作保障,监管的手段落后。

无统一的监管机构,也难以实现全国证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极易造成混乱。

4.中间型证券监管模式是介于集中型和自律型之间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既强调集中统一的立法监管,又强调自律管理,可以说是集中型和自律型两种模式的相互协调、渗透的产物。

中间型监管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分级监管体制,德国是采用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此外,意大利、泰国、约旦等国也采取这种监管模式。

在德国,以证券交易所为主体的自律监管是德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和重要构成,证券上市、信息披露、二级市场交易等都由交易所负责监管。

总结: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虽然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是集中统一监管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而且都有加强集中统一监管力度的趋势。

这样一种证券监管体系,有主有辅,有分工有协作,各有自己确定的任务和职责,又有共同的目标,统筹协调,有机地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

第三节证券监管实践1.证券发行监管证券发行市场的监管,是指证券监管部门对新证券发行的审查、控制和监督。

对证券发行的监管,首要的是对证券发行资格的审核。

只有具备了证券发行条件,才能进入市场发行证券。

审核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联邦证券法为代表的注册制度;另一种是以美国部分州的证券法及欧洲大陆各国的《公司法》为代表的核准制度。

(1)注册制证券发行注册制,即“公开监管原则”,是指证券发行者在公开募集和发行证券前,需要向证券监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申请注册登记,同时依法提供与发行证券相关的一切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承担法律责任。

注册制下,发行人只需充分披露信息,并且保证所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即可上市发行。

(2)核准制证券发行核准制又称为“准则制”或“实质审查制”,是指发行人发行证券,不仅要公开全部的可以供投资人判断的材料,还要符合证券发行的实质性条件,证券主管机关有权依照《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对发行人提出的申请以及有关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发行人得到批准以后,才可以发行证券。

新西兰、瑞典和瑞士的证券监管体制中,带有相当程度的核准制特点。

我国目前实行的就是核准制。

2.对证券交易的监管证券交易市场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证券上市的监管、对信息持续性披露的监管和对禁止性交易行为的监管。

(1)对证券上市制度的监管信息持续披露制度,是指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后,在经营期间内依照法律规定或证券主管机关和证券交易所的指令,将其与证券有关的一切真实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开,以供广大投资者查阅的一项法律制度。

该制度既可以使投资者及时了解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判断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又有利于强化证券主管机关和社会公众对公司行为的监督,稳定证券市场秩序。

从2002年起,所有上市公司必须编制季度报告。

新《证券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记载以下内容的中期报告,并予以公告:①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情况;②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③已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变动情况;④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重要事项;⑤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

《证券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四个月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记载以下内容的年度报告,并予以公告:①公司概况;②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情况;③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简介及其持股情况;④已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情况,包括持有公司股份最多的前十名股东的名单和持股数额;⑤公司的实际控制人;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

(2)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管a.内幕交易所谓内幕交易,又称知内情者交易,是指公司董事、监事、经理、职员、主要股东、证券市场内部人员或市场管理人员,以获取利益或减少经济损失为目的,利用地位、职务等便利,获取发行人未公开的、可以影响证券价格的重要信息,进行有价证券交易,或泄露该信息的行为。

新《证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内幕信息。

内幕信息包括: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财产的决定;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资的计划;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30%;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

新《证券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

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

本法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b.操纵市场操纵市场是指某一组织或个人以获取利益或者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者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

新《证券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券市场: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c.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指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证券管理法规,在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从事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行为。

它包括:①证券经营机构将自营业务和代理业务混合操作;②证券经营机构违背代理人的指令为其买卖证券;③证券经营机构不按国家有关法规和证券交易场所业务规则的规定处理证券买卖委托;④证券经营机构不在规定时间内向被代理人提供证券买卖书面确认文件;⑤证券登记、清算机构不按国家有关法规和本机构业务规则的规定办理清算、交割、过户、登记手续;⑥证券登记、清算机构擅自将顾客委托保管的证券用作抵押;⑦证券经营机构以多获取佣金为目的,诱导顾客进行不必要的证券买卖,或者在客户的账户上买卖证券;⑧发行人或者发行代理人将证券出售给投资者时,未向其提供招募说明书;⑨证券经营机构保证客户的交易收益或者允诺赔偿客户的投资损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