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凉城县经济发展的现状石磊*1摘要:日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跃居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列第91位,同时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县(市),这标志着凉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凉城县是传统的农业县。
近年来粮食总产连续稳定在4亿斤以上,跻身内蒙古28个产粮大县之一。
全县农作物完成播种面积95.4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21亿斤。
畜牧业是凉城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凉城农业经济的新亮点。
近年来,凉城县畜牧业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同时凉城县工业经济发展也很迅速,基本形成以电力、化工、制酒、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
以岱海电厂为龙头的电力工业,是推动凉城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且第三产业旅游业也在健康的运行着。
关键词:凉城县、经济、发展、繁荣、未来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8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
凉城县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的生息,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
相传战国时属赵国,秦属雁门郡。
西汉始置县,名为沃阳,因流经过城的沃水(今弓坝河)而得名。
“十一五”以来,凉城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电力、制酒、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全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凉城县委、政府重新审视县情,充分发挥资源、地域和人文等比较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坚持以岱海电厂和环岱海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为龙头,以关联产业为重点,构筑新的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导向现代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变,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在未来的“十二五”内,全县产业布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构筑“一个旅游中心”,打造“三个产业基地”,创建“一个宜居城市”。
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凉城县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的发展目标等方面做了调研,有关单位也为我们提供了详细资料。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发展现状“十五”末,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列全市第一,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
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县第一次进入了西部百部县行列,名列第91位,同时进入1*【作者简介】石磊,学号:10151130,数学与统计学学院,10数学类,指导老师:李辰星了全国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GDP年均递增9.5%,人均GDP达到2.24万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递增10.2%和12%;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4:53 :23优化为2010年的19 :51:30。
2010年,全县GDP预计完成55亿元,财政收入预计完成4.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完成13188元和565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2.3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控制在3.5%以内;单位GDP能耗预计为1.0461吨标煤/万元;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预计在削减当年增量的基础上分别减排856.4吨和52.3吨。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效提高凉城县是传统的农业县。
近年来粮食总产连续稳定在4亿斤以上,跻身内蒙古28个产粮大县之一。
全县19个品种、95万亩农作物全部通过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初步形成“岱海镇绿色种养园区、滩区高效种养园区、山区特色种养园区”三大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比重不断提高,以滴灌、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4亿斤以上;建成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万多亩,年产新鲜蔬菜4亿斤;完成马铃薯膜下滴灌2万亩、覆膜马铃薯6万亩,马铃薯年产量稳定在8亿斤以上。
2011年,全县播种面积96万亩,其中玉米38万亩,马铃薯36万亩,新增保护地蔬菜0.5l万亩(温室0.11万亩,大棚0.4万亩),甜菜2.8万亩,优质杂粮杂豆4.2万亩,油料4.5万亩,其它1.5万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l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4.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2.6%。
计划实现粮食总产4.8亿斤。
畜牧业是凉城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凉城农业经济的新亮点。
近年来,凉城县畜牧业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全县肉羊存栏达54万只,奶牛存栏达6.96万头,为“乌兰察布市第一奶牛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60%来自畜牧业,养殖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发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全县已发展奶牛基地乡镇7个、牧场4个、养殖小区40处、专业村135处;建成肉羊养殖小区41个、专业村210个,专业户2.2万户,已基本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特别是投资2.97亿元建设的集饲草加工、乳品生产、奶牛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海高牧场,全面加快了凉城县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引进的乳业龙头海高牧业,进场奶牛达到5000多头,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15处,六月末奶牛存栏8万头,日产鲜奶500吨,成为全市第一奶牛强县;此外,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饲养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畜牧业科技含量,实现了畜牧业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迅速转变,共建成奶牛冷配站160座和标准化羊人工授精站41处,完成牛冷配4.3万头,肉羊人工授精11万只,良种改良率达98%,通过畜种改良,全县牲畜数量大幅度增加,牲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乡乡有点、遍地开花”的畜种改良生产格局。
而且,建成肉羊养殖小区9处,六月末肉羊存栏67万只,年出产羊肉1万多吨;建成规模化生猪养殖场15处,年出栏生猪14万口,出产猪肉7000多吨。
此外,建成枫叶林业、海高牧业、马铃薯精淀粉厂等12个企业,打造出“宁朔牌”老豆腐、“茸羊”牌羊肉、“鑫江”牌葫油、“厂贡梁”小米、“岱海秋红”苹果、“田也”小杂粮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农字号品牌。
培育专业协会31个,发展农村经纪人300多名、贩运队伍1.5万多人。
(3)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基本形成以电力、化工、制酒、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
以岱海电厂为龙头的电力工业,已形成24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发售电70多亿度,并完成二期工程建设。
乌兰水泥厂粉磨站一期工程已完成征地、设备订购工作。
培育壮大了日盛集团,成为全区第二大民爆企业。
岱海镇草块加工厂、麦胡图镇饲料厂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品深受周边消费者欢迎。
鸿茅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在察哈尔工业园区新上了生物制药项目。
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石榴子石生产线。
农畜产品加工以马铃薯、杂粮杂豆和油料加工为主,年生产加工能力2亿多斤。
引进百吉纳、戎立特劳动密集型企业。
构筑了循环工业发展区,搭建起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在凉城当地一直有一个著名的药酒品牌——鸿茅药酒,是具有271年历史的民族品牌。
为此,凉城县党政部门积极配合该企业转制,从国有变成股份制,一步一步于市场接轨,一方面动用工业发展基金,给予企业大力度支持,一方面放开手脚,让企业在市场中锤炼,提高老品牌的抗风险能力,经过了近3年的发展,鸿茅实业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成为凉城县继电厂之后的,第二大财政支柱,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第三产业健康运行全县荣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称号,岱海旅游区被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
累计投入5亿多元,先后建成岱海宾馆、旅游中心码头、温泉洗浴城、文化苑、滑雪场等设施和景点景区,形成了年接待游客7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多元的接待能力。
同时,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会展经济、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都有了较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22.3%。
(5)城市基础步伐进一步加快共投入18.5亿元,改造和新建城区主干道12公里,完善了给排水系统,延伸岱海镇供水管网8公里,新上了垃圾处理厂、集中供热系统,建成以怡海为代表的住宅小区和以政务办公区、岱哈广场为代表的标志性建筑,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4.7%。
推进小集镇建设步伐,麦胡图镇成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保、模拟飞播工程,实现有林地18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06%,林草覆盖率达到61.8%,位居全区前列。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
建成岱虎、梅岱、杨树湾-麦胡图段呼阳公路、卓凉、凉水等公路,准兴运煤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大准铁路复线已获自治区批复。
(6)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天保工程健康运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水保治理面积、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强化。
卓凉、土麦公路全线贯通;岱虎二级公路、呼阳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凉城至丰镇段已开工;梅岱一级单幅公路计划于“十一五”初开工建设;天后通乡油路已建成通车。
(7)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有序开展防疫工作,有效促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青少年活动中心、麦胡图中学教学楼和二中、三中宿舍楼已投入使用;县城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乡镇中心校校长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得到新老交替;“两免一补”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
乡镇卫生院全部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进一步加强了计生服务站建设,全面开展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奖励政策。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保障面进一步扩大。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
城镇低保、农村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一系列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总之,“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由于当时规划时,所面临的环境是全国快速发展、自治区打造呼包鄂区域经济的大背景,对发展条件和发展中的困难考虑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岱海电厂二期、三期工程的上马估计不足,因而确定的目标偏大。
加之,“十一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任务重大,农牧业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有一定差距,个别指标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趋势。
2、发展优势(1)是政策优势。
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使我县能够享受到国家、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有利于我县制定和实行更加灵活的发展政策。
特别是当前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加快能源、电网建设,改善交通运输,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等薄弱环节,与我县的发展重点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