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内蒙古,认识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国民经济条件综述经济统计学161104班 20163503674 徐佳宝一、内蒙古人口发展特征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民族传统和自然资源等。
因此,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蒙古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因此,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一)常住人口稳步增加,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520.1万人,与2010年相比,六年常住人口增加47.9万人,年均增加7.99万人。
分性别来看,2016年全区男性人口为1302.5万人,女性人口为1217.6万人,性别比为106.97,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下降1.08个百分点。
2010-2016年内蒙古分性别人口情况单位: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
内蒙古自治区的性别比高于国家总体水平,性别比例结构仍处于失衡状态。
因此,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仍非常重要。
(二)多民族共居,汉族人口为主根据2017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公布的公安户籍民族统计数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汉族、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
整个自治区内共有多达49个民族。
其中,民族构成中占比最高的五个民族是: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应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促进多民族融合,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三)农业与非农业户口退出历史舞台自2016年7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各类涉及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变更的审批一律停止,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原户口性质已统一转换,保存备查。
(四)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文盲率略有提高(1)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区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21.65%;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37.92%;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7.05%;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8.13%。
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
可以看出,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人口的总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05102人,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61139人,文盲率由9.12%下降为4.07%,下降5.05个百分点。
但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盲率为4.66%。
因此,加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仍是内蒙古自治区面临的一大问题。
(五)老龄化情况仍十分严峻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样本数,内蒙古自治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2.80%,15-46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7.7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9.44%。
按照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
2016 年,内蒙古自治区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为9.44%,远远超过定义比例,已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六)城镇人口数逐年增年,城镇化进程加快截止2016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的年末常住人口数为25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1542万人,占2016年末总人口数的61.19%;乡村人口数为978万人,占2016年末总人口数的38.81%。
城镇化水平为61.59%。
内蒙古自治区年末城镇人口比重单位:%(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有所提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率9.03‰,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全国:出生率12.95‰,死亡率7.09‰,人口自然增长率5.86‰)。
2010年-201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呈现“三低”趋势。
但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又由于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影响,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明显上升2017年内蒙古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5.8岁,较2010年内蒙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74.44岁提高了1.36岁。
体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二、劳动力资源发展特征劳动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具有参加社会劳动能力者的总数基于劳动力在社会经济中的实际效能,劳动力资源数量包含了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劳动年龄外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口。
严格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人口数据很难取得,15岁-64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部分,也是国际通用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标准,一般分析时就将15岁-64岁人口作为劳动力资源人口。
2013年,内蒙古15-64岁人口达到峰值的1948.51万人,之后开始逐年减少。
(一)全社会就业人数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末,内蒙古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1463.7万人,比2010末的1184.7万人增加了279万人,年均增长4.3%。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572.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49.7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641.7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3万人、43.5万人和234.2万人。
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9.1%、17.1%和43.8%,与2010年相比,一产就业人员比重下降了9.1个百分点,二产基本持平,三产提高了9.4个百分点。
从2014年起,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强大能力初步显现,就业结构也更趋合理。
补:第一产业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2010年—2015年内蒙古全社会就业人数及三次产比重情况表(二)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下降至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1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30%,相比2010年有显著提升,说明在人口聚集和农牧业人口转移工作方面效果突出。
城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49.58%,比2010年提升了10.31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由2010年的3.90%降至3.65%,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程度有所增强,就业人员不断向城镇区域流动,并趋于稳定,促进了新型城镇产业升级和发展。
三、经济发展形势及公共服务体系(一)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人均GDP逐年增加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近五年发展形势良好,呈稳步增长态势。
至2015年,人均GDP达到7110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94元,相比2010年有显著提高。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5%,比2010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
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
(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度较高截止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5.7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1.30%,基本呈现上升态势,说明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取得良好成效。
教育支出比重虽有所下降,但相对稳定,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高达99.10%,说明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度较好。
总体而言,城乡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正在建立。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略有下降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404.6亿元,比2016年下降6.9%。
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19.3亿元,下降7.0%。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6647.5亿元,集体单位投资92.6亿元,个体投资225.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7439.0亿元。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891.1亿元,增长15.0%;第二产业投资5617.6亿元,下降13.4%;第三产业投资7895.9亿元,增长11.6%。
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3746.6亿元,中央项目完成投资657.9亿元。
分行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单位:亿元新开工项目17404个,下降11.5%;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39027.9亿元,增长5.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889.7亿元。
商品房待售面积1265.6万平方米,下降8.6%。
(三)全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1.7%,农村牧区上涨1.6%。
分八大类消费类别看,呈现“七升一降”。
衣着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0.0%,居住价格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上涨1.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2%。
从工业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3%和10.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4%,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4.4%。
四、自然资源统计自然资源是指已发现的且可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初步统计,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99.9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34.2万公顷,飞播造林6.8万公顷,封山育林13.8万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1万公顷。
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2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5.9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8.6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积12.6万公顷。
2017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4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03%。
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2个。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1267.7万公顷。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6.2万公顷。
优于城市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城市比例为16.7%。
初步核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 1.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