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链球菌病
羊链球菌病又称为羊败血性链球菌病,是由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败血症、咽背淋巴结肿大、咽喉肿胀、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化脓性脑脊髓膜脑炎。
本病是绒山羊常发病,危害严重。
【病原】
羊链球菌是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本菌呈球状,直径小于2.0μm,多排成链状或成双。
一般致病性的链球菌其链较长,非致病性菌株则较短。
固体培养基上常呈短链,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
在陈旧培养物中则呈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圆形。
本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需氧兼性厌氧。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较敏感,煮沸可很快被杀死。
2%石炭酸、0.1%升汞、2%来苏儿和0.5%漂白粉均可在2h内被杀死。
【流行病学】
病羊和带菌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为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
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尤其1~3月),气候严寒和剧变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促使发病和死亡。
新疫区常呈地方性流行,老疫区则多为散发。
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2~4d,最急性者24h内死亡。
随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如起卧不安,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反刍停止。
结膜充血,并有黏脓性分泌物。
口流涎,混有泡沫。
咽喉部肿胀,呼吸促迫(每分钟可达50~60次),心跳加快(每分钟为110~160次)。
孕羊可能流产。
最后卧地不起。
有的头部与乳房肿胀。
临死时出现磨牙、抽搐、惊厥等症状。
【病变】
败血型:主要发生于成年羊,除全身多组织器官充血、出血、水肿和变性等一般败血性变化外,特征性的病变:咽喉部黏膜高度水肿,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其中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全身淋巴结尤其颌下、肠系膜等淋巴结明显肿大、充血、出血甚至坏死;胸、腹腔有多量浑浊的淡黄色液体;浆膜表面和淋巴结切面有半透明黏稠的胶样引缕物,有滑腻感;肝肿大、质软、色土黄,胆囊胀大,其壁水肿增厚;脾肿大、质软、色紫红;大、小脑蛛网膜与软膜充血、出血、增厚,脑沟变浅,脑回变平。
肺炎型:病程l~2周,主要见于羔羊。
病变特征为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胸腔积有大量内含絮状纤维素的浑浊液体或灰白色黏稠的脓液。
肺尖叶、心叶及膈叶下缘常同肋膜、
膈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
肺呈大叶性肺叶外观,病部色暗红,质地实在,切面较干燥。
也可发生浆液纤维素性腹膜炎。
链球菌病胆囊肿大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采集心血、脏器组织涂片镜检。
也可将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组织做成悬液,给家兔腹腔注射,则家兔于1天内死亡,取材染色检查,可发现病原典型特征。
同时可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本病易与炭疽、巴氏杆菌病、快疫及肠毒血症混淆,但这些疾病发病更急,没有显著的咽喉部水肿和内脏浆膜絮状渗出液
等病理变化,而且病原菌也不相同。
【防治】
1、治疗
病程较缓慢的病羊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青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青霉素按1次用80万~160万单位,每日肌肉注射2次,连用2~3日。
磺胺嘧啶按每次5~6克(小羊减半),口服l~3次。
氟苯尼考、克林霉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采取强心、补液等对症治疗等措施。
2、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抓膘、保膘,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勿从疫区购进羊和羊肉、皮毛产品。
疫区要搞好隔离消毒工作。
每年发病季节到来之前,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接种,大小羊一律皮下注射3ml,3月龄以下羔羊,2~3周后重复1次。
于14~2l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维持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