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弱信号检测教学大纲

微弱信号检测教学大纲

微弱信号检测
Detection of Weak Signals
课程代码:02250921
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学时/学分:30/2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基础。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微弱信号检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信噪比,需要采用电子学、信息论、计算机和物理的方法,从强噪声中检测出有用信号,本门课是《信号处理技术基础》的应用与延伸,使学生在学过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后,接触到处理电路内部噪声和外部环境噪声又一个方法。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处理技术基础》及《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微弱信号检测》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随机噪声及其统计特征,熟悉干扰噪声及其抑制,熟悉锁定放大、取样积分和相关检测等几种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中去。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是《信号处理技术基础》的应用与延伸,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随机噪声概率密度函数、均值、方差等参数,熟悉几种常见随机噪声的性质;了解放大器的噪声源和噪声特性,熟悉几种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噪声模型,了解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方法;了解环境噪声的来源及传导途径;熟悉几种微弱信号的检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随机噪声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根据这些方法设计出适合工程要求的前置放大器即低噪声放大器,同样,根据这些方法指导高精度及高速PCB电路的设计。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能力目标是使学生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成功设计出实际电子产品,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微弱信号检测》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分析综合的素质——通过《微弱信号检测》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随机噪声和环境噪声进行分析的能力;具有综合所学知识,在测控系统的设计及构建中,进行产品开发及创新的素质。

(2)创新意识——通过《微弱信号检测》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新欲望,在测控系统设计及研发中,运用微弱信号检测知识,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测控系统理念,能开发出斩新的具有抗干扰设计的测控系统。

(一)课程的知识体系
知识领域1:微弱信号检测与随机噪声(CL1)
知识单元AP1: 微弱信号检测概述,常规小信号检测方法(2学时);
知识单元AP2: 随机噪声及其统计特征(2学时);
知识单元AP3: 等效噪声带宽(2学时);
知识领域2:放大器的噪声源和噪声特性(CL2)
知识单元BP1: 电子系统内部的固有噪声源(2学时);
知识单元BP2: 放大器的噪声性能分析(2学时);
知识单元BP3: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方法(4学时);
知识领域3:干扰噪声及其抑制(CL3)
知识单元CP1:环境干扰噪声(8学时);
知识单元CP2:干扰耦合途径及屏蔽(8学时);
知识领域4:常用微弱信号检测方法(CL4)
知识单元DP1:锁定放大;
知识单元DP2:取样积分与数字式平均;
知识单元DP3:相关检测;
(二)课程涵盖的知识单元
(三)知识单元的描述
知识单元CL1: 微弱信号检测与随机噪声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微弱信号检测概念;
随机噪声及其统计特征;
常见随机噪声
学习目标:
1.了解微弱信号检测概念
2.熟悉随机噪声及其统计特征及常见随机噪声;
知识单元CL2: 放大器的噪声源和噪声特性(CL2)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电子系统内部的固有噪声源
放大器的噪声系数
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噪声特性
场效应管的噪声特性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电阻、PN结、1/F噪声及爆裂噪声的特性;
2.分辨噪声因素和噪声系数;
3.掌握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噪声特性;
4.熟悉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知识单元CL3:干扰噪声及其抑制(6学时)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环境干扰源及频谱分布
干扰耦合途径
屏蔽和隔离
学习目标:
1.分辨环境干扰源及频谱分布;
2.掌握电源耦合、电场耦合、磁场耦合、电磁辐射耦合的分析方法;
3.掌握屏蔽和隔离的工作原理及工程设计方法。

知识单元CL4: 常用微弱信号检测方法(核心)
参考学时:12学时
知识点:
锁定放大器中的频谱迁移及工作原理;
锁定放大器的组成及部件,锁定放大器的应用
取样积分的基本原理,指数式门积分器分析;
数字式平均的原理与实现
相关检测的实际运算及误差分析,相关函数算法及实现
相关检测的运用:噪声中信号的恢复,泄漏检测。

学习目标:
1.掌握锁定放大器中的频谱迁移及工作原理;
2.掌握锁定放大器的组成原理及主要部件构成,掌握锁定放大器的应用;
3.掌握取样积分的基本原理,能对指数式门积分器进行分析;
4.掌握数字式平均的原理与实现,掌握数字式平均的信噪比;
5.掌握相关检测的实际运算及误差分析,了解相关函数算法及实现;
6.掌握相关检测在噪声中信号的恢复及泄漏检测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让学生多查相关资料和阅读相关论文,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工程的概念,以一个研发项目为例,如何在系统规划与设计、系统实现中运用微弱检测中的相关技术,进行抗干扰设计,提高测控精度等。

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时力求由浅入深、简明扼要,要求学生自己搜索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

2.课程主要教学方式的学时分配
五、作业要求
1. 课外作业:
一般每4学时一次作业,自行编制习题。

2.课外阅读与自学:
学生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微弱信号相关技术,设计含抗干扰设计的PCB板相关题目,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一)教材
【1】《微弱信号检测》高晋占编著清华大学出版事业,2004
(二)主要参考书
【1】《单片机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刘光斌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现代检测技术与测试系统设计》刘君华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七、课程考核
1、考试命题
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针对微弱信号检测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微弱信号检测的抗干扰设计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考试内容不超出大纲。

2、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试:每学期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缺课和听课、课堂讨论、实验等情况)占总评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80-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