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6期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及其原因探讨杜建人 [编者按] 本文作者先分别用美国、日本和我国著名城市犯罪率占全国犯罪率的比例来证明城市高犯罪率现象,然后从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城市与犯罪的关系,探讨城市高犯罪率的原因,涉及犯罪与城市人口密度、犯罪与人口异质性、犯罪与贫富差别、犯罪与财富集中、犯罪与城市建筑等多方面。
本文对于研究城市犯罪,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参考价值。
一、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城市是一国、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等的中心,也是财富集中、人才荟萃之地。
“人人都说城市好,人人都往城市跑”,可以说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共通现象。
但在讴歌城市光辉面的同时,却不应忘记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也是各种社会病理现象的集中之地。
交通拥挤、住宅狭小、空气污染、地价腾贵等可谓是城市社会的“专属品”,而城市犯罪的多发易发则更是诸病理现象中之“首恶”,直接威胁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所编集的犯罪统计年刊《犯罪在美国》(C ri m e in the U n ited States)的统计数字,1991年度,全美七种指标犯罪(Index C ri m e)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5,898,而同年纽约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9,236,洛杉矶为9,730,旧金山为9,384,底特律为12,264,迈阿密为18,256,另一个南方的大城市亚特兰大的发案率竟高达18,953,也就是说,该市同年度平均五人中要发生一件犯罪案件。
另外,1991年度美国全国的杀人发案率为十万人口中平均918件,但纽约为2913件,洛杉矶为2819件,芝加哥为3219件,都高出全国平均数的223倍。
在抢劫罪的情况下,同年全美的发案率为十万人口中平均273件,上述三大城市则分别为1,340、1,118和1,557件,要高于全美平均数425倍之多。
日本的犯罪发生率远要低于美国,但同样也存在一个城市高犯罪率问题。
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1994年度全日本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1,427,但东京都的发案率为十万分之2,088,大阪府为2,143,另一个南方大城市较集中的福冈县则高达2,258。
反过来象青森、秋田、山形、福井、德岛、香川等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和不具有大城市的县,则普遍呈现低发案率的状况,一般发案率在十万分之600~700之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此外,1994年在日本共发生杀人、抢劫和强奸等凶恶犯罪案件7,320件,其中东京都一地就占了1,337件,占到总数的18%多,而东京都的人口约为全国的10%弱。
在粗暴犯的情况下,该年共发生案件36,515件,东京都占了其中的约15%左右,共发生案件5,475起,也高出人口之比例。
那么,我国城市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高犯罪率问题呢?虽然由于缺乏精确的统计数字,很难一目了然明了我国城市的高犯罪率状况,但稍微整理一下有关资料,还是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中也同样存在着一个犯罪率高于农村的问题。
首先,据1993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至1992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17,171万,其中上海市人口为1,345万,北京市人口为1,102万,深圳市人口为8012万。
另据1994年度的最高人民法院及上述各市的高、中级人民法院向各级人代会所提交的工作报告中所透露的数字,在1993年度,判决发生效力的人犯数分别为全国451,920人,上海10,073人,北京9,365人,深圳则为2,231人。
①照此计算,全国范围内的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人犯数约占总人口的万分之3185,上海为万分之7149,北京为万分之8150,深圳则达万分之27181。
这三大城市的新受刑者人数比率显然都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好多。
当然上述计算是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的,但即便是考虑进外来人口因素(比如深圳另有3倍于常住人口的外来人员),城市的新受刑者比率仍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好多。
有关方面对全国25个省市的统计调查也表明,1989年度城市的刑事案立案率约为万分之21~28,而同年度农村的立案率为万分之12213左右。
②总之,和其他国家一样,犯罪在我国也是以城市的发案率为高。
在西方工业国家,由于城市化的程度相当高,一般总人口中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再加上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结果发生在城市的犯罪一般占了犯罪总量中的90%以上。
据前述1991年度《犯罪在美国》的统计,该年度全美共计发生七类指标犯罪案14,873,000起,其中发生在农村地区的案件仅为719,000起,占总数的4183%,其余95%以上的案件是发生于城市地区。
日本现时的城市总人口约占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而犯罪总量中约有90%左右的案件发生于城市地区。
1985年度,在全国11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发生的案件占了全国犯罪总量的35%。
③所以在西方国家,讲到犯罪实际上就是指的城市犯罪,特别是大城市的犯罪。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程度较低,因此农村犯罪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侧面,但随着城市化的步步深入,城市犯罪问题无疑将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去探讨研究。
应该指出的是,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并非是当今社会才有的一时之社会现象,而是经长年而不变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历史现象。
早在上一世纪的中、后期,欧洲大陆的一些犯罪学者就已利用统计资料对这一现象作过不少研究。
如德国犯罪研究的先驱者阿香范堡(G.A schanf2 fenbu rg)在上世纪末就曾以德国1883年至1892年这十年间的犯罪统计资料为依据,比较了城市和农村间的犯罪差异。
结果发现在一万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中,平均每年在城市中有犯罪者13412人,而农村中仅为9615人。
另外在一万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中,平均每年在城市中有盗窃犯3718人,诈骗犯811人,而农村中则分别为2713人和318人。
④和农村地区的犯罪相比,城市犯罪有着不少自身的特征,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
城市的高犯罪率及大案要案的多发易发使得城市犯罪占居着主导整个犯罪形势变化发展的地位,是解决犯罪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而为什么城市的犯罪率会高于农村地区,而且经长年这种局面始终维持不变呢?这里面固然有许许多多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城市社会的各种固有特征在影响着城市犯罪的多发和易发,从而造成城市的高犯罪率。
下面我们将从城市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探讨一下城市和犯罪的基本关系,以求对城市的高犯罪率现象之发生原因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二、城市人文环境对犯罪的影响讲到城市,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口稠密。
在上一个世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寥寥无几,但现在人口超千万的城市也不属罕见。
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人口挤在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自然产生一个人口过密的问题。
人口过密引发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和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社会病理现象,这是几乎无人不知的,那么人口过密和犯罪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国外有人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发觉人口密度越高,住居密度越高,犯罪发生率也相应提高。
如美国有学者对美国171个城市的杀人和暴力犯罪发生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平均每间房屋住有1151人以上的比例越高的地区,上述两种犯罪的发生率就越高。
⑤另有人再进一步对美国656个城市的家庭密度和地域密度同犯罪发生率的关系作了研究。
结果也发现,随着家庭内居住密度和地域内住宅户数密度的增大,犯罪的发生率有同时上升之倾向。
⑥那么为什么人口过密会影响到犯罪发生率的提高呢?首先,不难理解的一点是,在相当多的场合,犯罪的发生是要有人作为侵害对象存在的,诸如杀人、强奸、抢劫、伤害、诈骗等犯罪,如果没有作为被害对象的人的存在都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人口密度越高,一般来说,犯罪发生的机会也就越多。
其次,人口密度过高,也容易产生人和人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引发各种犯罪的发生。
就象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中,常会发生吵架并进而发展成打架伤人一样。
如果公共汽车中空荡少客,少了摩擦的机会,自然也不可能发生打架伤害之事。
现实生活中,不少杀人和伤害案件开始都起因于人口过密带来的各种纠纷,特别在人口密集居住的环境中,为了争夺公用部位和生存空间,暴力案件更是层出不穷。
人口过密导致的另一大环境问题是噪音过量,这又可影响到人的情绪变化,甚至使人发展到采取攻击型行为。
日本是人口密度过高的国家,由此引起的噪音干扰,常激起杀人案件的发生。
据日本1983年度警察白皮书的统计,从1980年到1982年的三年间,因噪音引发杀人的案件达到57件,其中大部分的噪音是来源于邻居家。
可见噪音已成犯罪诱发之一要因,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也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
除噪音外,人口过密还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难以协调,甚至发展成攻击性行为。
在这方面,国外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许多实验。
比如美国的学者曾观察过两种人口密度条件下的6个男女儿童的自由活动情况,结果发现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场合,儿童表现为互相使用脏话,有攻击性行为,且对玩具等不感兴趣。
⑦因此在一定范围的人口密度条件下,人和人之间可能会产生亲密感,增加愉快气氛,但人口过密则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嫌恶情绪,甚至发展成攻击行为。
人口过密不仅诱发人实施犯罪,还使犯罪者因此而获得良好的犯罪机会,便于作案和作案后溜之大吉。
日本东京都的警视厅在1961年就作过一项有关犯罪发生时刻的调查,结果发现在早晨8时及下午的5时和6时是扒窃犯罪发生的高峰时间。
因为上述扒窃高峰时间也正是上、下班的高峰时间,是车站等公共场所内人口密度达高峰时间。
而在车站以外的地区,扒窃犯罪的高峰时间,则是下午1—3时之间的时间带内,这一时间正是商店购物者最拥挤的时刻。
⑧当然人口密度的高低只是影响到犯罪发生率的无数因素中的一因素,不能仅凭此来判断和解释城市的犯罪率发生状况和原因,否则大多数亚洲城市的犯罪发生率都应该远高于欧美城市,但事实情况并非绝对如此。
但在研究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的犯罪分布状况时,却不能忽视人口密度和犯罪发生的联系。
在讨论城市人口结构特征和犯罪之关系时,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是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和犯罪之关系。
城市社会相对于农村社会而言是各类人共存的异质度相当高的社会。
城市里的人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业,又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较之农村社会有着更大的排他性和独立性。
不仅仅是如此,城市中的人还因经济收入的不同,存在着较农村社会更明显的贫富差别。
在不少国家中,贫富阶层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双方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各自封闭的社会里,处于一种经常的对立之中。
在一部分移民国家,城市社会的这种异质性,还加上一层人种的因素,、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上的冲突。
同时在城市中往往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其中既有外国人也有外地来的人员,也使城市社会多添了一份异质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