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食疗与药膳第一节概述“食疗”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
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药膳”是在传统“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运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养身防病,治疗康复和益寿延年的功效。
中医历来主张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缓中取胜,往往能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中医食疗的一般原则:1.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2.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3.不可偏嗜,多食五谷杂粮。
4.不勉强进食,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5.怒后勿进食,古人常说食后不怒,怒后不食。
6.饮食不可过冷过热,过冷伤胃气,过热灼内膜。
7.食后不要做剧烈运动。
8.注意食后养生。
食毕漱口;食后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食后环脐摩腹三十六次;食后远视三分种。
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
一、中医食疗的特点(一)辨证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食疗亦是如此。
1.针对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食疗健康之人:阴平阳秘,气血调和,饮食起居正常。
男子多宜滋补肝肾,女子常宜补气血。
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虚衰,内在阴阳多已呈现不平衡状态,宜食温热熟食物,忌食粘硬生冷食物。
体质偏寒的人: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蒜、桂元肉、低度酒等,少食生冷偏寒食物。
体质偏热的人:宜食寒凉性食物,如绿豆、西瓜、芹菜、梨等,少食辛燥温热食物。
体胖之人:食欲亢进,多痰湿,宜吃清淡化痰的食物,为能饱腹,可多吃些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笋子等。
体瘦的人:血亏津少,宜吃滋阴生津的食物,若脾胃功能欠佳者,可常吃山药莲子粥等。
2.根椐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食疗原则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滞者消之。
常用的有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温法:姜、酒、羊肉、狗肉等。
清法:荸荠、生梨、生藕、香蕉、芹菜、西瓜等。
消法:麦芽、山楂、鸡内金、陈皮等。
补法:当归、人参等。
3.围绕阴阳进行食疗如痰湿体质人忌食油腻;木火体质人忌食辛辣;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忌食大热峻补之品;皮肤病、哮喘患者应忌食虾鱼等海产品发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使所用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
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配以姜、葱、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之弊。
又如食用助阳类蔬菜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4.根据不同的脏腑进行食疗调和五味,滋养五脏。
只有饮食多样,才能五味俱全;只有五味俱全,才能滋养五脏;脏腑功能平衡,才能身体健康。
(1)脾虚食疗:脾阳虚(面色苍白、纳呆、腹泻、四肢乏力等),中医讲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最养脾。
故可多食梗米、小豆、小麦、大豆、小米以养脾。
(2)肾虚食疗:①肾阳虚(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性功能减退等)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进行食补。
②肾阴虚(腰酸、燥热、盗汗、头晕、耳呜等)可以吃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桑椹子进行食补。
(二)因时因地,进行食疗春季,气候温暖,万物萌发,人们精神焕发,情绪高昂,宜吃疏泄清散食物,如:蔬菜,豆类及豆制品等。
夏季,气候炎热,多雨,脾胃受困,人体喜凉,宜吃清凉去暑少油食物,如:西瓜、冬瓜、绿豆汤、荷叶粥等。
秋季,气候渐凉,天高气爽,霜露乍降,宜吃甘寒养阴生津食物,如:萝卜、藕粥、薏仁粥等。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封藏,寒邪侵入易伤胃,宜吃祛寒温里滋补食物,如:桂圆、大枣、牛肉、羊肉等。
(三)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选择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气”(也称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
中医食疗很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四气又称为四性,即寒、热、温、凉。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中医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
“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2.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食物的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
(1)辛味食物:大多含有挥发油,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
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消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2)甘味食物:富含糖类,有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的作用。
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
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但过食则壅塞郁气。
(3)酸味食物:含有有机酸,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
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但过食则痉挛。
(4)苦味食物:多含有生物碱、苷类,有燥湿、清热泻实的作用。
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但食多则骨重。
(5)咸味食物:含钠盐较多,有软坚散结,滋润潜降的作用。
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但多食则血凝。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
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
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
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
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二、常用食物的性味和功效(一)五谷为养五谷,古人指梗米、小豆、小麦、大豆、黄黍五种粮食,后人多泛指各种粮食。
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五谷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
(二)五果为助五果,古人指桃、李、杏、栗、枣五种水果,后人多泛指各种瓜果、坚果。
(三)五畜为益五畜,古人指牛、羊、猪、犬、鸡五种动物,后人多泛指各种家养动物,现将水产类动物也归此类。
(四)五菜为充五菜,古人指葵、藿、薤、葱、韭五种蔬菜,后人多泛指各种蔬菜。
(五)乳蛋为辅中国用乳酪、蛋类营养人体,防病治病,早有记载,故此一并介绍。
(六)茶酒为配茶、酒为我国人民喜爱的饮料,适当饮用可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三、四季食疗四季食疗是指根据中医“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原则制定的食疗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达到调节机体、促进健康的目的。
(一)春季食疗春季阳气升发,易致阴虚阳亢,宜用养阴柔肝的食物调理。
1.菊花粥(民间方) 菊花50克,粳米l00克,先将菊花煎汤,再将菊花汤与米同煮成粥,具有清热疏风、清肝明目等功效。
2.芝麻粥(民间方)芝麻50克,粳米l00克,先将芝麻炒熟,待粳米煮熟后,拌人芝麻同食。
具有养肝润燥、益精生发、润肠通便的作用。
3.鹌鹑肉片(《大众药膳》) 鹌鹑肉100克,冬笋l00克,口蘑5克,黄瓜l5克,鸡蛋清半个。
先将鹌鹑肉切片,与蛋清、淀粉拌匀熘炒,再加入冬笋、口蘑、黄瓜炒熟,加入适量料酒、盐、味精等即可。
具有养肝柔肝的功效。
4.山药粥(民间方) 山药l00克,粳米l00克。
山药洗净削皮切块,与粳米共煮粥食。
常服可健脾养胃。
5.红枣糯米粥(民间方) 红枣30枚,糯米200克,煮粥食之。
常服可健脾养胃。
(二)夏季食疗夏季天气炎热,气候潮湿,易致伤暑脾湿,宜用解暑化湿的食物调理。
1.莲子绿豆粥(民间方)莲子肉2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
煮粥食,可解暑实脾。
2.解暑凉荼(民间方) 粳米l00克,菊花l0克,双花l0克,山楂l5克,麦冬l0克,石斛l0克,绿豆3克。
泡茶饮。
可解暑利湿。
3.冬瓜炖鸭(《补身必读》)冬瓜l 000克,鸭肉500克,芡实30克,薏仁30克。
先煮鸭、芡实及薏仁,后下冬瓜,煮至鸭肉熟烂即成。
具有健脾利湿之功效。
4.荷叶粥(民间方)取新鲜荷叶一片,洗净切碎,放入纱布袋中水煎,取浓汁150毫升,加入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加水100毫升,煮成稀粥,每日早晚食服。
荷叶气香微涩,有清热解属、消烦止渴、降低血压和减肥等作用,与粳米、冰糖煮粥香甜可口,是极好的清热解暑良药。
5.银花粥(民间方)银花30克水煎后取浓汁150毫升,再用粳米50克,加水300毫升煮成稀粥,早晚温服,可预防治疗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