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形成是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逐步形成的。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不断总结思考,逐步获得感悟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我所理解的“有效性”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达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掌握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怎样有效利用这个载体指导学生学习呢?我们要做的并非照本宣读。
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作为指导者,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主动地学习以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探究与设计活动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改进再到创新,不要求一步到位,不同时期和不同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有些课侧重于提出问题,有些课侧重于指定计划和搜集信息,有些课侧重于方案设计和作品制作,有些课侧重于作品展示交流与评价。
如,在《降落伞》单元中制作降落伞部分主要侧重在作品制作、展示方面。
我从对降落伞的探究、制作、展示评价三个部分来设计教学,先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对怎样有序的完成制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再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穿线、吊挂重物、打结等作演示,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和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展示操作降落伞并且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正确面对问题并及时改进。
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规律,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不会对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感兴趣的,他们对科技学科的兴趣主要建立在各种实验和探究上,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须的,这样也就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可能。
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在《有趣的肥皂液》一课中我通过吹泡泡活动,让学生研究配置怎样的液体和设计、制作怎样的工具才能吹出大泡泡,使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自主探究,做到“玩中学”的课堂效果。
二、知识运用创新意识的实践
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意识上。
实践、探索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能够有创新思维,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因此我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
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
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
在《形状与结构》一节课中我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反馈落实到“设计和制作”上来。
对于多边形框架如何运用三角形稳固的原理使框架稳定,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多边形框架加支撑片形成多个三角形的方法成功制作一个不同形状牢固稳定的框架结构。
我想只有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他们的设计方案也会层出不穷。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注重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积极引导他们创建和制作自己的作品,以此来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目前构建“创智课堂”的核心要素之一。
有了教学环境创新,就会给我带来教学方法创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创新。
通过教学反馈评价,强化了学生对学习情况的意识和我教学过程的监控,再将反思与改进不断融入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去,以此才能凸显出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科技水平的实践
大多数科技老师都有课外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每学期有大量的科技活动和竞赛。
我通过长期担任科技辅导工作意识到,少科站的活动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给学生运用课堂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而搭建的平台。
学生的兴趣点是各不相同的,面对各种丰富的实践竞赛活动他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
这样就打破了课堂与教室的教学空间,向社会延伸,通过学生从社会实践和动手活动中激发探求欲、引发联想,从而也会更多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产生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头脑OM大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成为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这种竞赛促使学生利用好平时所学知识在有限的解题时间中,力争体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力求发挥出自己所有的潜力把它运用到活动中去。
在实际教育和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独立、创造性地解决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能产生灵感,做出有意义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节目等,从表面上看,可能不一定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却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能力,是极为宝贵的。
通过支持和鼓励,就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感。
小学科技学科并不是要让学生长大都成为科学家,它的目标是培
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有关现象原理发现的过程,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会科技学科学习内容的神秘性,趣味性,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思考的科学品质,让科技来点亮他们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