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田建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科学家的时候,钱老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老说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概括起来,主要的是五个缺陷:第一个缺陷,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缺陷。
简单把教学当作知识传授,没有和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第二个缺陷,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着缺陷。
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条件和思维方式。
比如选修课程问题。
我国万人规模大学课程充其量也不过是两千门,而美国哈佛大学一万名学生就有一万门课程,平均一个学生就有一门课程。
第三个缺陷,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
我们评定奖学金,推荐留学生,就要求学生听话,考试成绩优秀。
第四个缺陷,我们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
实验室,教学基地、图书馆,这些设施管理存在着不适应。
第五个缺陷,我们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缺陷。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了解经济社会的实际,与社会创新实践严重脱节。
这五个缺陷不是在个别学校,在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
第一个,教育对象。
怎样看待在校的“80后”大学生?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很悲观的,很失望,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认为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享乐的一代。
通过这次汶川地震,通过这次奥运志愿活动,我们改变了看法。
我们认为,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值得依赖的一代,责任担当的一代。
我认为对这一代大学生的评价,应当从2008年谈起。
2008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灾难与辉煌交织的一年。
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座标。
我们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从地震到奥运,我们经历的悲与喜都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
无论是因为苦难,还是因为光荣,我们看到有那么多大学生自觉自愿把那么多五星红旗披戴在头上,挥舞在手中,披挂在身上。
过去我们讲文化是在经典里,在名言警句中。
2008年,地震、奥运生成的文化是震撼我们心灵的文化。
2008年,这个伟大的年度,所有的经典话题,包括对这代大学生的评价,都应当从2008年来谈起。
那几个月,大家记忆犹新,非常关注汶川地震,电视台直播,有几个口号首先是从大学生里喊起来的。
第一个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口号:“团结友爱,互助进步。
”他们在展示现代志愿精神。
第三个口号:“立足岗位,刻苦学习。
”他们在为爱国主义增添理性的厚度。
第四个口号:“中国加油,汶川加油。
”他们在表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他们的表现是优秀的,得分是高的,比我们期待的更为出色。
他们的表现改变了我们的眼光。
他们的表现不是一夜长大突然变好,是我们长期坚持思想教育的结果。
“80后”这代大学生,开始担当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开放的宽容胸怀,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高涨的爱国热情。
到底是灾难成就了“80后”,还是“80后”早已成长?对于某一代人的评价,如果一个时期骂声四起,另一个时期又好评如潮,至少表明我们的评判标准是有问题的。
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构建判断标准。
每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美国历史上几次出现垮掉的一代的说法,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一代有一代的风云际会,文化密码;一代有一代的责任担当,责任使命。
对“80后”这一代,应当刮目相看,重新认识,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
对于“80后”的成长,应当放在大的时代座标下来研判。
他们是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代。
共和国从大的代际来分,主要是三代人,一代人30年。
第一代人,从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是从革命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老一代。
第二代人,我们这一代人,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苦难磨难中走出来的一代。
第三代人,“80后”这一代, 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
每代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烙印。
老一代是讲革命,讲理想,讲传统;我们这一代,讲责任,讲奉献,讲集体;“80后”这一代,讲平等,讲自我,讲享乐。
对“80后”思想特点分析,要把握时代特征。
他们有这样几个特点:他们最新特点是四个字“高大快强”。
所谓高,开放程度高;所谓大,信息量大;所谓快,思想变化快;所谓强,个体意识强。
最突出的特点是四性,独立性、主体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
心理特点是生理成熟期前移,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比较普遍。
他们与以往大学生所不同特点是拥护改革开放,追求成功富裕。
他们的发展特点是,四个更加: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社交需求更加广泛,成功需求更加强烈。
以上这五个特点,符合社会现实的要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80后”这一代,我们应当充分肯定,转变看法。
第二个观念,教育的本质。
传统教育的本质,重视人的智力开发,重智轻德,忽视人的思想品德塑造。
现代教育本质,重视做人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摆在首位。
这个观念涉及到我们要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
教育最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
也就是说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手段。
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
如果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按照片面发展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种概括,叫做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
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发人深省。
刘海洋已经被清华大学免试保送研究生,偏要拿着硫酸,跑到北京动物园泼到狗熊身上,看看反应如何,缺乏人文道德。
我们有的毕业生分到银行,拿着人家的钱,搞到自己的帐号上,做证券生意,高达几百万,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犯罪。
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是优秀学生,计算机很优秀,做人不优秀,世界观不优秀,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可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对社会潜在的威协。
想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
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道德人格、思想品质应当比专业技能的培养、谋生手段的训练更重要。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的完成一件事。
现代社会,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一本书,少读一本书,对他的成才发展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人生观发生偏差,做人理念发生偏差,将毁坏学生一生。
现在国外对道德高度重视。
最近从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标准得到启示,著名的MBM公司要求人才是三条:第一,必胜的信念;第二,又快又好执行能力;第三,团队精神。
美国微软公司喜欢三种人:有激情的人,努力工作的人,聪明的人。
最近日本政府制订人才标准设立ABCD四项指标:A,抱负理想;B,自信;C,制定人生规划;D,行动。
资本主义国家把理想抱负放在第一位了。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对500人的理想状况做跟踪调查,分三类:第一类,远大理想;第二类,阶段理想;第三类,没有理想。
20年后,有远大理想的,基本上进入了美国高层社会;有阶段性人生目标的,基本上当上了美国的白领;人生无所谓的,基本上生活在美国的低层。
现在国外针对优秀人才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参考六个方面:第一,品行;第二;动机;第三,潜能;第四,理解力;第五,知识;第六,经验。
重要程度依次递减。
他们把品行放在第一位。
它们之间什么逻辑关系呢?有五句话可以简要概括:第一句话,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第二句话,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第三句话,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第四句话,光有理解力没有知识毫无意义;第五句话,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
21世纪非常强调人的品行、人的全面发展。
“9〃11”是一场灾难。
“9〃11”事件中发生了三件事,都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精神和道德的伟大力量。
第一件事,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
楼上的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张。
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突。
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会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
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
第二件事,“9〃11”的第二天,世界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
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
这个时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
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坠毁的那驾767客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
后来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才使飞机坠毁。
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进行殊死斗争。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做了一件事情:决定投票通过,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斗争。
在这么一个生死有关的时刻,我都不愿意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第三个观念,教育的目标。
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
这个观念涉及到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给学生自信的教育。
打个比方,让伏明霞成为伏明霞,让杜丽成为杜丽,不能拿跳水运动员训练办法来训练射击运动员。
发现学生天赋,发展学生强势智慧,发展学生创造个性,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成功。
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最喜欢的教师是他中学时期的化学教师。
这位教师就非常自信,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整理好衣服,对着镜子大叫三声:“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男人!”因而,他所教班级学生也认为自己是美国最优秀的学生。
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
自信有四句话的理念。
自信使人自强,自信能把潜能发挥到极致,自信能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
再比如陈景润,身体瘦弱,很善于思辨。
姚明身材高大,很有悟性,很灵巧。
他们的发展就是他们自己的发展。
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话题都要具体到个体上来,而一旦具体到个体上来,发展就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或者是千差万别的,也必然是个性发展。
人的发展都是自己的发展。
可以这样讲,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多样性,发展丰富性,发展创造性。
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但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
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创造性。
第四个观念,教育的使命。
传统教育的使命,是传授前人知识。
现代教育的使命,给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8年美国出了一本畅销书,书名是《世界是平的》。
书里讲,美国学生的数理水平不如中国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