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第四节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所谓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3、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用的理论,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危险的实践。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完整过程——毛泽东(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借助于感观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二者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二者相互渗透: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

毛泽东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4、感性认识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1)在实践中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的;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

(2)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分类、比较、统计等。

非逻辑的方法:想象、直觉、灵感等(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本身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真理和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1、定义: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于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在它所反映的限度和范围内永远不能被推翻。

第二,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第一,从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来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它的某些部分、某些片段的正确反映。

认识没有穷尽世界,认识有待于扩展。

第二,从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它的某些方面、对它的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认识没有穷尽该事物,认识有待于深化。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的;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例:“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三)真理和谬误(1)在认识过程中谬误是难免的,因为:第一,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是受着历史条件的局限的。

第二,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

(2)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之外,其对立是相对的,二者的对立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转化,即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真理向谬误转化:1.任何真理都只是用于一定的条件,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超越还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真理都会变成谬误3.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认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构成真理的内容彼此割裂,对立起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1.超出一定范围或田间的谬误回归范围就会变成真理2.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3.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又一种形式(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例、“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对这句话应作如下理解()A.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知道,实践的意义越来越小B.“秀才”虽然可以“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但却都是从书本上间接知道的,没经过亲身实践,理解不深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得来的,“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根本不可能D.学习书本知识就够用了,根本不必亲自实践例、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

”这是因为()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B.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C.认识来源于实践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例、“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例、“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多选)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A、一切科学理论B、逻辑证明C、社会实践D、客观对象例、《世说新语》载:王戎七岁,常与诸小孩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取之,信然”体现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面对实践敢于提出新问题C.正确认识来源于科学的思维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地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1)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结束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自然观和历史观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它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1)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2)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历史继承性;(4)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性;(5)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1.社会经济结构内容: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功能:(1)它以一定的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使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基础。

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

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科学技术(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