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57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王猛
(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个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渗透并深刻影响 了中国古 代 叙事作品的发展及特质, 在操作层面上具功能 性意义, 而尤其影响到叙事结构的民族 特色。对因果 报 应观念的文本分析, 不应局限于宗教 角度, 而应取历史的发展的角度。
深层而令人不觉, 如 交互婚姻 故事即是一例。 因果报应, 或称果报, 出于 对中国 人产 生很大 影响 的
佛家基本教义。不过, 因与 果的客 观联 系, 佛教传 入之 前 的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 是其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 验 直观的概括。 尚书 伊 训 说: 作 善降 之百祥, 作 不善 降 之百殃。由于所谓虞 夏之书, 被 后世儒 家思 想浸染 过, 所 以不能断定 尚书 时 代就 有了 中国 古 人最 初的 因 果观。 但至迟也不会晚于周代。 易 坤 文言 : 积善 之家, 必 有 馀庆, 积不善之家, 必 有馀殃。 周代是 重人 事讲理 性的 时 代, 周人 事鬼敬神而远之 ( 礼记 表记 ) , 六 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论 ( 庄子 齐物论 ) 。因此可以推断, 因果观 念 在萌芽之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人事关系等哲学性思辨 的 升华, 在认识论上某种程度具有科学的意义。用唯物辩 证 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 无果之因, 因 果 联系普遍存在。但自西汉末佛教东渐, 其系统而明确的 果 报思想与国人原有的果报观念共鸣互动, 始才形成具有 宗 教色彩的民族的心理意识形式, 对中国叙事之学便产生 了 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小说多以志怪 、列 异、集异、述 异、传奇等 冠以 书 名。就连以叙写市井生 活内容 的 金瓶梅 , 也 被目为 第 一奇书 ( 张竹坡) 、四大奇书 之一( 冯梦龙、李 渔) 。传 奇 之称谓又由小说被移植于戏曲, 而且也似乎成了戏曲的 通 名( 南戏 、杂剧、诸 宫调等 均有人 以传 奇呼之 ) 。戏 曲家 们 强调 非奇不传 ( 李 渔 闲情偶 记 ) , 事不 奇则不 传 ( 孔 尚任 桃花扇小识 ) 。显然, 中 国叙事 在审 美趣味 上追 求 的是情节的曲折奇 异。而因果 报应中 因与 果的环 环相 扣 本身就足以 让人 警异, 加 之佛 教 三 世 轮回 说大 力 渲 染, 更具 一层神秘色彩。因 此作 为一种 重要 的情节 选择,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 代小说、戏曲 具体操 作中 的必然 取向。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59
成一个大单位的 因 果 结构, 而在其中的两个 大元件 中, 分别又各有两个小的结构单元:
两条线索互有交织, 有分 有合, 作品 便在如 此双 线复 合式结构中, 体现了报应的分毫不爽。
西周生 的 醒世姻 缘传 结构 在 看钱奴 的 基础 上又 有所发展。二者在时空操作上极为相似, 同为一个 大单位 的结构单元, 不过前者为更高级的结构。故事写狄 希陈两 世姻缘冤仇相报的故事。在前世姻缘中, 是许多恶 因的交 织, 而在今世姻缘中, 又是与此对应的许多恶果的交织, 简 图如下:
因 果 式。就是在如此质感性很强的结构 中, 传达 出 强烈的民间情绪与鲜明态度。
古代短篇小说很多呈单纯 因 果 式结构, 此种 结 构形态, 在结构动力学上 呈蓄势 与释放 格局, 在接 受心 理 学上为不平衡到平衡的转化过程, 故极符合国民审美心 理 感受的规律。兹举上面 提到的 穆 琼姐错 认有 情郎 董 文
收稿日期: 2000- 12- 15 作者简介: 王猛( 1970- ) , 男, 安徽灵璧人,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5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是因果报应的价值观。

因果报应观念之与古代戏曲、小说如此之深的 纠葛关 联, 仅用 迷 信落后 四字予以概括未免失之草 率。笔者通 过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对大量文本深入考察分析, 认为 因果报应观 念对于叙事 文本从内 容到形 式的诸 多方 面具 有功能性的意义, 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民族特色。
书名又为 恶 姻缘 , 结 构形 态为 多因 多果。这 种结 构 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淡化了粗线条的单纯对应的 因 果 式, 多因多 果的 交 织, 是生 活 丰富 性的 本 然状 态。因 此, 撇开因果报应的 宗教色彩 的话, 可以 说 醒世 姻缘传 结构已迈向了通往生活 原生态 的不归 路。它的 再进 一步 发展, 就是因果的更为 复杂化 细密化 的相 互交织, 使 情节 模糊化, 乃至 于无结构中求结构 , [1] ( P96) 如 红楼梦 几 同于生活原生态了。
关键词: 因果报应; 结构功能; 叙事作品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970( 2001) 03- 0057- 04

话本小说 冯玉梅 团圆 ( 京本 通俗 小说 ) 头回 叙述 这么一则故事: 金兵入 侵, 陈州徐信 于逃 难途中 与妻 崔氏 失散, 遇一失散丈夫的 妇人王 氏, 患 难中 二人作 一对 夫妻 上路。建炎三年, 郑州刘俊卿发现徐妻王氏竟是自 己的原 妻, 而徐信也发现刘妻 崔氏正 是自己 的原 妻, 二 人互 换妻 子。这段 交互 姻 缘 故 事 也见 于 洪 迈 夷坚 志 补 卷 10 徐信妻 。
此类例子俯拾皆是, 兹不赘述。 3. 结构功能 因果报应观念对叙述结构的渗透, 具有隐密性和深 入
性。这一点因 为前 者而 不为 人 所知, 甚 至 鲜为 研究 者 重 视; 因为后者而几乎成就了中国叙事结构的民族特 色。元 刻讲史话本 三国 志平 话 , 在 叙事 原始 中 写司 马仲 相 断 狱, 让高祖转生为汉献帝, 吕后转生为伏皇后, 韩信、彭越、 英布分别转生为曹 操、刘 备、孙权, 三分 汉室 天下, 以示 对 汉高祖滥杀功臣的报应。小说虽长, 整体架构宏观上呈 现
1. 价值功能( 或称道德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讲道德、别善恶, 对文学 的要求 也浸染 了 文化 的 功利 性。 汉 书 艺 文 志 称 小说 虽 小 道 , 也要有 可观者 , 能与人以警示。戏剧因其教 化功能 要求, 多道德剧。创作主体在小说、戏曲建构中, 往 往执行 着道德评判的角色功能: 抑恶扬善或劝善惩恶 。这 种角色 功能的最终完成, 因为 国民心 理定式 的作 用, 重 具象 轻抽 象的思维特点, 往往借助于因果报应。在因果报应 的思维 模式中, 传达着绵延不息的道德评判的价值认 同。具体到 叙事作品的各个层面, 常常 由内而 外, 充盈 于表。如 拟话 本小说 穆 琼姐 错认 有情 郎, 董文 甫枉 做负 恩 鬼 ( 醉 醒 石 ) , 叙述层面上, 开 头结尾, 均 是作 者自发 议论, 他 从人 心的本体论出发, 认为 报复是个理, 怨恨是个情 , 对报应 应予以肯定。接着指出报应的必然性: 天下无不伸之 情, 不行之理。然后举 古往今 来诸 多事例 佐证。而 真正 上升 到情节层面的故事本体, 似乎只是作家因果观念的 更细致 化的图解论证。 2. 传奇功能
几乎中国小说一经 产生, 就 带上了 因果 报应的 色彩。 六朝志怪 中比 比皆 是: 阮瞻 遇鬼 、 赵泰 暴死 、 孙 皓
中经传奇、话本笔记直 到长 篇章回 小说, 无不 受其 影 响。 西 游记 一 饮一啄, 莫非前定 ( 第 39 回 ) , 金瓶梅 中玉皇庙与永福寺即 是西门 庆一家 兴衰因 果的抽 象化 象 征。他如 聊斋 、三国 、水浒 、封神 或 多或少难脱 俗 套。即使最优秀的巨 著 红楼梦 也不 乏类 似绛珠 仙子 对 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的陈套。同样, 中国戏曲从最早的 南 戏 王魁 、赵贞女 等开始就被置放于因果报应的框架 之 中。王魁负桂 英被 鬼魂 索命, 蔡伯 喈中 举 再婚 马踏 赵 贞 女, 终被雷殛致死。其后在 戏剧的 发展 过程中, 无 论元 杂 剧、明传奇都不乏受果报 观念影 响的 实例。王 国维在 红 楼梦评论 中说: 善人必令其终, 而恶人必罹其 罚; 此亦 吾 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在 国民 的审美 趣味 中, 体 现的 恰
如果只徘徊于故事表层, 可能感到不过一奇特 的巧合 而已。但当 我们从本文深 隐结构逆 溯于 创作主 体的 深层 心理时, 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为印证并说明这种发 现的非 偶然 性, 不妨再 看一 例。 蒋兴哥重会珍珠 衫 ( 警世通 言 ) 说的 是蒋兴 哥出 门做 生意, 其妻王三巧难耐寂寞, 在薛婆撺掇下与陈大郎私 通。 事败后三巧被休, 改 嫁于吴 进士。陈 大郎病 故, 其妻 平氏 辗转嫁于兴哥。兴哥犯罪被执, 县主恰是吴进 士。三巧难 忘旧情从中开脱, 最后兴哥领三巧回家作妾。该故 事开头 有四句插诗: 人心或可昧, 天道不差移, 我不淫人妇, 人不 淫我妻。并且又说: 今日我说 珍珠衫 这套词话, 可见果 报不爽, 好叫少年子弟做个榜样。
生子不 男不 女; 重 发 誓愿, 广为 布 施 变 女为 儿。 叙事结构恰好可以演绎为:
因 果+ 因 果+ 因 果 为三个结构单元的直线性联 结。结构 单元的增加, 使 情节丰富曲折许多, 抨击了为善不终者, 宣 扬因果灵异, 不 过这依然属单线式简单结构。
因 果 式结构单元的复式联结, 往往构成叙事 高 级形态的复合结构。 元代郑 延玉的杂 剧 看钱 奴 即属 此 类。在大幅度的时 空操作 中, 用 20 年 前后 的恩恩 怨怨 构
因( 戏侮佛像) 果 ( 阴囊肿 痛, 苦痛 求死) + 因( 尊 奉佛像) 果( 绝症即愈) : 小说在 两个 连续的 结构 单元 中, 宣扬了佛法灵验。
再看李渔小说 变女 为儿 菩萨巧 ( 无声 戏 ) 。其 情 节板块或脉络为: 泰州盐场财主施达卿 40 岁无子, 20 年 来 虔诚奉佛、施 舍财 产 通 房有 孕; 所 求 得应, 关闭 善 门

因果报应观念深深植入中国古人的心灵, 其缘 起形成 十分复杂, 概括起来, 大致有三个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