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材分析:从课文本身看,课文通过写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场景: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抒发了作者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丝微茫的希望。
《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生发,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此前,我们跟随着徐志摩领略那夕阳西下时分康河康桥富有异域风情的美景,我们不禁深深沉醉,感受到诗人恋恋不舍的情感;今天,我们走近戴望舒欣赏这烟雨迷茫之中江南古巷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情(展示图片)大家是否怦然心动?从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
1940年俩人离婚。
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
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
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
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二)学生先齐读,再自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
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如,音乐美:1、诗歌的节奏美:继承<<诗经>>重章叠句的传统,形成诗歌回还往复的节奏。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1、听《雨巷》歌曲。
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你感受和体验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呢?明确:主要内容: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感情基调: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
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2、诗歌运用了怎样的句式、词语、结构等来突出这种“舒缓悠扬、低沉哀婉”的节奏和情感的?示例:音乐美A、句式:排比重复(如第二、三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用排比手法,“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重复出现,突出了姑娘的特点,同时又在反复吟咏中带着淡淡的忧愁,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还有首尾节内容重复,加强了这种回环往复、舒缓哀伤的效果。
)B、词语:重叠复沓(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词语重叠复沓,突出强调,并形成舒缓悠扬的节奏。
)C、押韵:富音乐美(如第一、二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形成舒缓悠扬的音节,同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D、用词:感情色彩(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双声叠韵词,如彷徨、芬芳、惆怅等,表达朦胧感伤的诗情,形成优美舒缓涌迷蒙的意境。
)过渡句: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幻灯)明确:雨巷、“我”、姑娘、丁香、油纸伞、篱墙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A、雨巷:(A)词语: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B)特点:a、雨:潮湿、阴冷,迷茫、伤感; b、巷:青砖灰瓦,残破阴暗,悠长狭窄,人少寂寞。
(C)作用:“雨巷”:悠长而又寂寥的,梅雨季节江南小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为忧伤的“我”,创造了一个感伤的环境、黯淡的背景,更易触发“我”的忧伤之情。
B、“我”:(A)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B)特点:孤身一人,彷徨彳亍,心事重重。
C、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
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呈现。
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伞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布做的,一种是纸做的。
用纸做伞,是把纸用桐油浸透晾干。
固定在伞骨上的油纸打开后呈现紫红紫红的颜色,紧绷绷的,好像鼓面一样,假如用筷子之类的小棍棍轻轻敲一下,蛮响的。
作者对油纸伞并没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但它和雨巷一起,合成了极美的意境。
我们可想象到,“彷徨”的“我”“撑着”这样的伞,雨,点打在伞面上,同样会像敲鼓一样。
雨愈急,响愈大。
在“寂寥的雨巷”里,这单调而响亮的“雨打纸伞”声,会使“彷徨”者更加心烦,因而会更加“彷徨”,尤其是“等待”的时间中,独自一人这样的感觉更加强烈。
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戴望舒将其放臵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雨蒙蒙、情深深,西湖三月醉人意。
许仙的一把纸伞承载了千年的恋情。
艄公的号子,小青的推波助澜,化成雨伞成为媒红,缘定生生世世。
这好一段可歌可泣的人妖相恋,惊天动地的浪漫爱情。
抑或同是江南烟雨,诗人是否也期待能邂逅一段情缘。
不知不觉中,油纸伞拥有了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D、姑娘:(A)词语: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飘过、凄婉、迷茫、消散(B)特点:孤身一人,彷徨彳亍,心事重重。
(C)展示图片,加深理解E、丁香:(A)展示图文,适当了解:B)意象解读:丁香花是一种非常美的花,多为白色或紫色,不妖艳,仲春时节开放,但极易凋谢。
因此,“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常和愁怨的情绪相连结。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F、篱墙:篱墙是颓圮的,让人感觉到哀怨、凄凉的氛围。
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丁香”姑娘、雨、油纸伞等意象组成一幅画面。
示例: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这些意象中,哪一个最重要?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
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
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6、丁香姑娘的形象?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四.主旨理解1、“我”期待的“丁香姑娘”朝“我”走近却又走远,“我”是否就彻底绝望,放弃了希冀和期待呢?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明确:追求,向往他依然在企盼,在希冀,在憧憬。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就如同处在黑暗现实中的青年,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他苦闷、彷徨,但是,他依然在苦苦希望、等候……2、那么,这个“姑娘”仅仅是姑娘吗?代表什么或是象征什么呢?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补充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
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
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
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的理想(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