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医疗分析报告资料

智慧医疗分析报告资料

智慧医疗的应用面以及现状分析【商讯】近年来,物联网的概念已经逐步被引入至医疗卫生领域。

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它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本文从目前业内较为热门的两点:智慧医疗设备与智慧医疗平台出发,对智慧医疗的应用面以及现状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智慧医疗的应用一、智慧医疗平台1、服务平台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是医务人员、患者、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之间,各种信息交流互动平台。

是患者求医问诊的工具,是医生联系患者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急救和人们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去医院看病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

挂号难、排队时间长、化验项目繁多,这些客观因素给患者在病痛之外又带来诸多不便。

例如宁波推出的全国首个掌上“移动医院”,这款APP具有医院导航、自助挂号、化验结果查询、智能导诊、健康档案、健康百科、健康课堂等便民功能,患者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掌握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同时也为医生的疾病诊疗提供完整的病例数据。

2、交易平台医疗器械交易平台是向行业企业及商人提供全方位的免费B2B交易服务,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最新供求信息,掌握最新行业资讯。

这类的交易平台有,中国医疗器械交易网、慧聪网以及中国硅谷在线等行业领先权威平台。

另外,近几年,国内崛起的众筹行业,如点名时间、众筹网、天使汇等,也敏锐地察觉到智慧医疗的发展潜力,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智慧医疗的发展将改变人们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等现状。

依托物联网的医疗智能化,将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从根本上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足不出户”地接受相关专家的诊断。

二、智慧医疗设备1、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可穿戴是将可穿戴技术应用于体征检测、运动数据统计及健康状况改善的设备统称,具备监测生理指标、记录数据、动态观察等三大作用。

根据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 SM)对移动医疗行业的测算标准,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人民币。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新宠,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

今年5月份三星在旧金山发布了一款名为“Simband”的健康腕带。

这款产品与现有的智能手表非常相似,采用正方形外壳和大号的彩色触摸屏,并且配备Wi-Fi和蓝牙模块,可监测心跳和含氧水平。

三星将这款名为Simband的健身腕带称作一款“调查式设备”,可以帮助公司将传感器和其他电子元件与软件服务相融合,创造出未来的数字健康技术。

次日英特尔也推出了智能T恤产品,而苹果则站的更高,在6月份推出了“healthkit”平台。

目前谷歌、IBM、百度等各大IT、电子巨头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可穿戴医疗设备这块大蛋糕。

2、医疗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主要用于伤病员的手术、救援、转运和康复。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IARP)已召开过多届医疗外科机器人研讨会,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医疗机器人市场化产品。

目前,先进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外科手术规划模拟、微损伤精确定位操作、无损伤诊断与检测、病人安全救援、无痛转运、康复护理、功能辅助及医院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进了传统医学的革命,也带动了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

康复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应用于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

如Handy1康复机器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一种低价康复机器人系统,已有很多严重残疾的人经常在使用。

这种机器人能实现吃饭、喝水、洗脸、刮脸、刷牙以及化妆等功能,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并且具有通话功能。

市场准入差异大新企业介入难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医疗资源的物理分配不均,提高救治水平是我国发展医疗事业的主导方向。

随着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以及各省市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智慧医疗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最大单元模块。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必将为医疗领域的应用拓展出广阔的空间,智慧医疗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方向进行的有益尝试。

这一系统的出现必将为解决各种矛盾提供有效的方法,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将对我国医疗领域系统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加快技术架构建设智慧医疗就是要形成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协同合作的、智慧的医疗体系。

智慧医疗能够更好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历可以看出,无论改革思路和方法有何不同,在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与科技手段来实现目的,作为推动医改的切入点的认识和方法都是一致的。

智慧医疗就是要形成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协同合作的、智慧的医疗体系。

同时还要结合政策匹配、机制完备、技术全面、标准规范、运行安全可靠、管理有序的社会保障体系,搭建出长期稳定、有效、持续的,具有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抗抵赖性、可审计性和可控性的应用系统基础平台,使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信息系统手段可以保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能够有效开展疾病管理、卫生管理、应急管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强化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和监督、协同管理;百姓可得到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连续的健康信息和全面完善终身的健康管理。

我国在国家新医改方案的统一指导下,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在部分地区通过语音、短信、互联网、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了呼叫中心、视频探视、移动诊室等,实现了医院、医生、患者三方的有效互动沟通。

可实现以下功能:通过无线网络,使用手持PDA便捷地联通各种诊疗仪器,使医务人员随时掌握每个病人的病案信息和最新诊疗报告,及时快速制定诊疗方案;在医院任何一个地方,医护人员都可登录距自己最近的系统查询医学影像资料和医嘱;患者的转诊信息及病历可以在任意一家医院通过医疗联网方式调阅等等。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该类技术将会普及到每个地区的医院之中,例如中国移动公司在全国中心城市智慧医疗系统初步推广,北京协和医院等的医疗信息系统正在为全面提升医院工作效能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一个基本完善、实用、合理的智慧医疗雏形正在我国推进并形成。

目前,作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模块,智慧医疗技术架构共分为三层,分别为应用层、网络层、终端及感知延伸层。

应用层根据医疗健康监测业务场景分为急救类、慢病类、院前急救类及个人健康等不同业务类别。

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有线方式可支持XDSL和XPON等;无线方式可支持2 G、3G、4G和WLAN等。

网关在网络层与感知延伸层之间进行数据存储和协议转换,并通过接入网发送,具有对业务终端的控制管理能力。

终端及感知延伸层指的是为医疗健康监测业务提供硬件保证的各类传感器终端。

感知延伸层网络有线方式可支持以太网、RS-232、RS-485和G.hn等;无线方式可支持WiFi、Zig Bee、RFID、Bluetooth和IrDA等。

针对不同的应用,这些传感器终端可以组成相应的传感器网络,如车载类传感网需要便携类心电监测传感器、车载呼吸传感器、GPS和摄像头等设备,个人/家庭类传感网需要家用心电监测传感器、血压监测传感器和家用血糖传感器等设备,医院类传感网需要心电监测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和血糖传感器等设备。

智慧医疗体系逐步推进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思路,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开展了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工作。

我国现有智慧医疗的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涉及领域颇为广泛。

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相似,各层涉及的技术领域众多,主要涵盖有感知医疗终端、健康数据传输接口、健康数据存储方式及用户需求终端等。

其标准涵盖、食品药品、健康卫生等方面的医疗器械诸多标准,并交叉有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等诸多领域的相关标准,甚至涉及国际相关标准,比如IEEE、ISO、ETSI、ITU、IHE、HL7和GSMA。

我国现阶段能够制定、发布、管理标准的组织错综复杂、乱象丛生。

现有智慧医疗领域的标准组织可以分为:感知层涉及的标准组织、网络层涉及的标准组织,以及应用层涉及的标准组织。

其中,感知层标准组织主要有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ZigBee联盟、通用串行总线USB以及Bluetooth(蓝牙技术)中的Health Device Profile(HDP)等;网络层标准组织主要有国际电信联盟ITU、欧盟官方通信标准化组织ETSI、全球性贸易协会GSMA、3GPP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等;应用层标准组织主要有IEEE、HL7、DICOM、ISO 等。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思路,在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开展了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工作,卫生信息化工作初显成效。

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方式,例如浙江省全面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医疗工作成效明显;厦门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除此之外,北京、湖北、新疆、内蒙古、辽宁、四川、重庆和无锡等省(市)也都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面临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与挑战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和利益链条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法来整合利益关系,调整利益结构和转变分配方式。

虽然我国在智慧医疗系统技术、标准、产品、应用以及政策层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开端,各地政府在推行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制定出相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以推动。

但从现阶段实施情况分析,仍然面临着法律制度、结构协同、服务理念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具体问题分析如下:一是政府法律保障问题。

智慧医疗中的个人健康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同时也涉及医师的职责。

如何保证广大市民在最大限度上享受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又可以尽可能保证自身的隐私安全,这是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以及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是产品化与市场准入问题。

现有的智慧医疗系统产品多数尚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较差,缺乏相对应的产品、技术专业标准,套用标准较多,产品结构功能设计思路混乱、使用过程复杂,难于掌握。

由于系统庞大特殊复杂,新企业很难取得相关资质,与市场规定准入条件和指标要求差距较大,难于形成、遵循和符合市场公平性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