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2013年,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B . 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C . 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D . 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2. (2分)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当我从易卜生的故乡斯凯恩返回奥斯陆的时候,沿途那幽深的有野鹿出没的森林里,那起伏着绿色的松涛的山谷里,到处都响着娜拉出走时的关门声。
B . 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世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与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未来提供崭新的审美体验。
C . 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D . 三峡围堰爆破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码雷管,每个雷管都有唯一的编号,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都有不同的号码一样,而且人们还能像给手机设定闹铃那样,给每个雷管单独设定起爆时间。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A . ④②⑥①③⑤B . ③①④②⑥⑤C . ④②⑤⑥①③D . ③①②④⑤⑥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4. (13分) (2017高二下·南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企孙: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叶企孙,又名鸿眷,1898年生于上海。
叶企孙自幼聪颖过人,其父叶景沄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并具有革新思想,叶企孙深受影响,“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1年初,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
获得博士学位后,教授W.杜安主持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个学者参加,叶企孙在试验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1925年5月,清华大学部正式成立,开始招生。
8月,叶企孙应聘物理系副教授。
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
他为数学系聘请杨武之、熊庆来,为物理系聘请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为化学系聘请张子高、萨本铁。
不到十年时间,清华理学院和物理系均成了全国第一。
叶企孙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
为清华大学聘请了一大批名师。
正验证了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
1937年,叶企孙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荐吴有训接任。
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
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中央大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
1929年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这期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71人,其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21人,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的2人,成才率之高,实为历史罕见。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淦昌、钱三强,赵九章、何泽慧,王大珩、彭桓武、林家翘、戴振铎、钱伟长……叶企孙在西南联大时期,发现并培养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学奖的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
有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83分。
李政道因为总是拿满分而在学校小有名气,但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叶企孙终身未娶,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
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对叶企孙为何一拖再拖、以致终身未娶进行解释:叔父就任于清华大学。
创建了清华物理系并为此殚精竭虑,为清华网罗人才而奔波。
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物理学的栋梁泰斗多半出自清华”。
这期间极少有时间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掀起了改造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
有的学者学会了察言观色,落井下石。
疾风知劲草,叶企孙的独立观点和自由思想一直没有被“改造”掉。
一直到1951年,叶企孙还在倡导“高校教学与科研要自由、民主”,而与“集体主义”“阶级斗争”“一边倒”等官方理念格格不入。
他遇事都要“独立思考”一番。
1968年4月,70岁的叶企孙被逮捕关押。
1969年,叶企孙获释仍然接受隔离审查,一直过着悲戚乃至乞讨式的生活。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北医三院昏睡中去世。
他离那个姗姗来迟的科学的春天只有一步之遥。
叶企孙一手创建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在1982年恢复了建制。
1984年,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之下,清华大学物理系正式复系。
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并成立“叶企孙奖”基金,在首届授奖仪式上,钱伟长深情地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视学生如儿女。
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技工作者。
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
”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
叶企孙先生的铜像安放在门厅一侧,或许,只有那些已经步入暮年的人才知道,当年,先生就是这样看着他们的。
(选自《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叶企孙受父亲影响,认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将物理学的科研与教育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B . 叶企孙网罗天下名师创建清华物理系,被梅贻琦赞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C . 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数十位知名科学家,可以说叶企孙在其中功不可没。
D . 叶企孙将李政道卷面只扣了两分的试卷评为83分,不仅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更体现出叶企孙实验重于理论的思想。
E . 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更有卓越的风骨。
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2)叶企孙被称为“甘当中国科技的基石的大师”,他为物理学事业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3)结合文本,说说叶企孙有怎样的人格特点。
5. (12分) (2020高三下·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赵淑萍1980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
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
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喊:“英子,过来!”原来是陈金莲。
她在堂檐纺石棉。
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
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
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
“英子,你快讲点城里的事给我听!”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
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人很多吃单位食堂。
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穿呀。
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
”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
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
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
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
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
“英子,好看吗?”她问。
我真心觉得好看。
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晩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
”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
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晩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坐那边。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
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
在大树下,一边谈天,边摇着蒲扇。
也有来来往往的人。
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大家还看得津津有味;有的是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
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
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
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真不像话。
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
而一些后生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
那些妇女们更是鄙薄,“眼戳刺”“眼戳刺”地叫着。
一位老太太,好像是陈家门的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
”可不管怎样,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
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裙子就犯了大忌?而且,傍晩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截小腿肚要厉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