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一.默写(2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写均不给分)1.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上二句点出别离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诸葛亮故居建有武侯祠,内有一联云:“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顾,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这里面暗含杜甫《蜀相》里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4.________ __ ___,_______ _ 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归园田居》)5.,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琵琶行》)6.,。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

(《六国论》)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离骚》)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7题。

(18分,前4小题每题3分)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节1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责怪。

B.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厚:丰厚。

C.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

D.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疲惫不堪。

1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发愤西向,以攻山西..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千里之秦 B. 以四无事C. 以为..以当秦兵..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13.下列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把韩魏两国丢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息。

B.将韩魏两国让秦国去收拾,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C.用韩魏两国去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

D.将韩魏两国交给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息。

14.下列对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不懂得采用厚韩亲魏以摈秦的策略。

B. 天下诸侯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已自困矣。

C. 六国不能团结一致,合力抗秦,却自相残杀,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D. 千里之秦,过于强大,而韩魏又不能独当秦,因而六国不免于亡。

将上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5.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1分)翻译:16.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2分)翻译:17.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分)翻译: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8.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19.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2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4题。

(14分)石钟山寻古幼时读苏轼的《石钟山记》,那号称“江湖之奇胜”的石钟山便令我神往,而使我更感兴趣的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了。

我终于有幸探访了它。

一上山,我便用爬山的竹杖到处敲敲点点,想听到石钟山的清韵,发现一点千古奥秘。

早在《水经注》一书中,即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

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论名。

以声论名者,也其说不一。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风吹浪起,水石相击,声好洪钟;唐代李渤在山上发现一块石头,击之,其音“清越”,于是乎认为由于石质的缘故而得名。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此深感怀疑,一次携其子苏迈月夜泛舟绝壁之下,深入勘察,发现绝壁下多穴,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声如洪钟,以为找到了钟声的真正来历,感慨地说: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于是作著名的《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的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的立底细囿于固陋,认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水经》、《水经注》都是当时著名的地理著作,作者郭璞、郦道元则可说是著名的学问家。

苏轼敢于冒犯权威,我十分佩服,由怀疑而驾小舟来实地考察,并得出当时人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尤其使人佩服。

我从江山一览亭西出月亮门,急切切地走到矶头石。

据说,苏轼夜探石壁就在这下面。

我探身俯瞰,石壁如削,直下百十丈,船儿往来其上,漂漂摇摇,如儿时纸叠的玩具一般。

微风吹过,湖水撞击石壁,果然有窾坎镗鞳声,以竹杖击石,亦坎坎然,其音清亮悦耳,当年苏轼父子夤夜出没于绝壁深潭间,头上怪石嶙峋,四周淫风袭人,阴森可怖,定然感到阵阵惶悚。

如果有猿鸟腾越,猝然滚下山石,会有生命之忧。

但是,他为了揭开石钟山之谜,无所顾忌,有的只是弄清事实的良好愿望和追求真相的求实精神。

多少年来,我总为苏轼的这种行为所感动,而对苏轼的调查结果,也是深信不疑的。

谁知后来读了明代罗洪先《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的彭雪琴的实地考查,才知道,原来东坡先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

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貌。

罗、彭二人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了正确的结论:“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全山皆空,如钟覆也,故得钟名”。

而近人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证实,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

唉,如此一位大学问家,把个石钟山实地调查研究了一番,并郑重其事地著文阐明真相,文章已为传世之作,原来自己竟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所述真相不免虚浮,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自已终不免亦如是,不亦悲夫?然而,事物是复杂的,它们的本质、真相往往被多种多样的假象掩盖着,要认识它们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谁能把这个过程缩短一分,都什得欢迎。

不容忽视,苏轼发现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如钟鸣,这就比水冲石壁“说前进了一步,毕竟难能可贵,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

回到江山一览亭极目四望,视野又顿觉开阔。

正是“一览亭空四望宽,江湖襟带枕惊端”。

啊!偌大一个风光秀丽的石钟山,归根结底,中间竟全是空的,多有意思。

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有的。

我狠劲跺跺脚,脚下竟岿然不动,并没有发出什么声响。

我笑了,这石究竟有多厚?里边是什么样子?直到目前还没有进去看过,更没有关于空山内长、宽、大、小、模样的数据的记载。

那么,“全山皆空”,能说是最终探查、研究成果吗?似仍不敢妄断。

21.第七段中作者说“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请你据文意概括这里所说的“道理”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22.“我”后来知道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但为什么还给予很高的评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23.本文是一篇借记游山水来阐述人生道理的散文,请概括文章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分)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说法。

作者最认同的观点应是罗洪先、彭雪琴的说法:石钟山中虚外窾,全山皆空,故得钟名。

B.本文所阐释的道理主要是大自然奥秘无穷,需要我们逐步去揭开这个奥秘。

C.作者在第四段特别强调《水经》、《水经注》是地理名著,其用意是说明苏轼敢于大胆怀疑,突出他不怕困难的精神。

D.第六段“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一句中的“别人”是指郭璞和郦道元。

E.文中提到的苏轼认为石钟山命名的的原因是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声如钟鸣。

四.作文(40分)一个家庭,笃信的是“家和万事兴”;生意场上,崇尚的是“和气生财”;与人相处,讲究的是“和睦”;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石是“和平稳定”;社会的方方面面,渴求的是“和谐”境界……“和”已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请以“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答题卡一.默写(2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写均不给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