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事业单位《申论》试题及答案(卷一)给定材料:日前,一则文章经公号推送,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
文章标题极扯眼球:《科学发现蒲公英根可在48小时内杀死98%癌细胞》。
记者核实后发现,细节、条件上均有谬误。
在国外研究网站上,标明“蒲公英根部提取物对黑色素瘤、白血病、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有消杀作用,但在人体的试验效果尚不明显。
”而用研究者本人的话说,“我敢打包票,这是从我的论文上抄的。
但很不幸,抄得并不准确。
”肥皂剧里“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终于在微信公号里有了活生生的镜像:它们都是“根字辈”的,都有着开挂一样的神奇经验值,都能成全或抚慰人类对健康的渴慕、对疾病的恐惧。
越“吹”越远的蒲公英根,让人联想起微信上最近的花式爆款谣言:民生类的,是河北107小时救援。
有传言称男童家属在医院闹事,又是打司机、又是天价索赔。
一些医疗自媒体指责男童家属“医闹”,甚至用上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等痛斥。
真相呢,不过是对其家属赤裸裸的二次伤害而已。
时政类的,是有关美国大选的政治献金。
阿里巴巴等企业第N次卷入铺天盖地的谣言里。
辟谣,说你欲盖弥彰;不辟谣,说你心里有鬼。
弄得阿里巴巴只能哭笑不得地发布声明,“在真正找到谣言的根子之前,即使知道没有用,我们也只能,再一次辟谣……”。
正如一些网友认为,这些不实的虚假信息不仅会造成公众的恐慌,扰乱社会秩序,也有可能会对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当年的微博也好,如今的微信也罢,技术无可原罪、信息本无立场。
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行业治理与职能监管。
理论上说,指望微信自身“净谣”,进而完美地独善其身,虽然是社会责任层面的要求,却也不可太过天真。
最关键而靠谱的,还是法治逻辑。
如果谣言总是靠孱弱的辟谣来制止,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总是躲在背后闷声发财或墙头看戏,伤害的就不仅是“眼下的苟且”,还有秩序与信仰的“诗与远方”。
阅读给定资料,谈谈你对网络谣言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刻,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散布违背常识和情理的谣言,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造成社会危害,也有可能会对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而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原因主要在于:一、谣言传播者利用人们对不合情理司法行为的情绪,不加求证,轻率发文,故意混淆事实,人为制造矛盾;二、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对猎奇新闻存在好奇心理,任何反常识的新闻都能得到有效传播;三、行业治理力度不够、职能监管缺失。
因此,要及时制止网络谣言,不仅需要民众保持清醒,做理性网民,基于常识和情理等标准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也需要新闻媒体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新闻报道要有对事实的调查和求证,更需用法治的刚性手段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度。
给定材料:如今,就业的“快”与“慢”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
对高校来说,这种焦虑感的重要来源,就是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即采用毕业时间一次就业率和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使得大家都为就业快慢而烦恼。
这一统计方法在提高就业积极性、督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性,但无形中也放大了焦虑心态。
不时见诸媒体的高校就业率“注水”或“造假”现象,不得不说和就业率这个“硬杠杠”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
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比如,能否参照国际标准,采用毕业后一定年限再统计就业情况的办法,让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是“好就业”?又如,一些用人单位能否刷新观念,消除各种或隐或显的就业歧视,让毕业生们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等等。
这些与其说是大学毕业季面临的困惑,不如说是给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慢就业”的看法要求:全面准确,分析合理,语言规范,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
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
因此,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
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一些用人单位也应刷新观念,消除各种或隐或显的就业歧视,让毕业生们在更加公平的参与竞争。
给定材料:借钱新买的货车第一次发车就不幸发生侧翻事故,满车的新鲜蜜橘倾洒一地,这已然让年轻司机心疼不已。
而附近有些村民闻风而来,说好帮忙拾橘子,最后有些人却开始哄抢,甚至还与试图阻止的司机发生了冲突。
司机倍感凄凉,掩面而泣……这一刻,人们既为年轻的司机的遭遇感到悲伤,也为这样趁火打劫的行径感到愤怒。
当哄抢事件屡屡上演,受伤的绝不只是货主,整个社会的道德和公序良俗都被蒙上一层阴影。
人心的败坏,人性的贪婪,在哄抢的那一刻被彻底地释放,群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在那一刻也彻底宣告失守。
哄抢事件频发背后暴露出的,是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的危机与问题,必须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有人将哄抢现象地域化、标签化,归因于穷山恶水、民风不纯。
但近年来全国哄抢事件发生,既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既有农村地区,也有城市地区。
哄抢现象不应被打上地域标签。
哄抢事件频发,根源于孱弱的公民道德意识抵抗不住“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的诱惑。
事实上,哄抢者们处在一个心理群体中,在“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自身往往失去了善恶是非的判断力,丧失了道德操守,由此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趁火打劫的恶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样,社会道德大厦的筑建,每个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个体振臂高呼,才能跳出群体非理性的陷阱;每个个体坚守道德信念,才能挽救社会道德大厦之将倾。
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哄抢事件”的看法。
要求:(1)观点明确,简洁有力;(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4)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哄抢事件频发实则暴露出的是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的危机与问题,必须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哄抢事件根源于孱弱的公民道德意识抵抗不住“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的诱惑。
事实上,哄抢者们处在一个心理群体中,在“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自身往往失去了善恶是非的判断力,丧失了道德操守,由此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趁火打劫的恶行。
哄抢事件不仅造成了货主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和公序良俗都被蒙上一层阴影。
因此,每个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个体振臂高呼,才能跳出群体非理性的陷阱,每个个体坚守道德信念,才能挽救社会道德大厦之将倾。
给定材料:近年来,以“临时工”面目出现的辅警,经常会因不当执法成为社会舆论一时热点,关于他们身份定位、工资待遇、执法权责的争论层出不穷。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四部门负责人跟进作出权威解读,对长期以来的社会关切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回应,为辅警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权威指南。
辅警的现实状态,通过社会的矛盾心态反映出来。
前不久,湖南长沙一名民警陪朋友看病时跟人冲突,派出所的辅警出勤到现场,却被民警辱骂“没用”,正说明了辅警地位的尴尬。
定位不清晰,社会公众的态度也就有些飘忽不定。
一方面,老百姓都会认为辅警就是警察,应该以警察的标准来要求;另一方面,一些人一旦自己的某些行为被辅警依法制止,往往又会质问辅警的执法权限,不配合、不重视的现象时有发生。
辅警的内心就更加矛盾复杂了。
从事着与警务相关的职业,却又不是警察的身份;违法犯罪发生时,要像警察一样义不容辞地冲锋在前,却没有执法权、侦查权等警察职权……很多辅警表示,他们总有一种师出无名的尴尬。
再加上工资待遇、职业发展、执法环境等因素,愈发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热情。
细细琢磨,问题的症结恐怕就在于一个“辅”字。
它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非正式的、临时的、有必要却又不那么重要的。
辅警确实有辅助之意,但这主要是一种工作称谓。
本质上,辅警是一种因社会治安管理需求而衍生出来的职业,是一份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职业。
和包括警察在内的其他社会职业一样,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值得尊重的,应当得到相应的职业保障和社会认同。
此次《意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着力解决辅警的法律地位不明、职责权限不清、职业保障偏低、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为辅警正名。
当然,并非每一次执法事件中,辅警都是“替罪羊”,很多时候他们也真是肇事者。
辅之为辅,一个最起码要求是不帮倒忙,不给公安队伍形象抹黑,不给社会治安稳定添乱。
在为辅警正名的同时,亟须加强对辅警的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严把入口、进一步严明纪律、进一步落实责任、进一步清理规范,这实际上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要想得到别人尊重,首先要管好自己。
作为辅警,保持职业操守、严格依法执勤就是赢得尊重、赢得信任的底线。
辅之为辅,意味着并非大包大揽,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长期以来,辅警执勤有很多模糊地带,这也是很多执法事件及其处理结果备受争议的症结所在。
就在《意见》印发的前一天,有媒体还刊登了一则题为《交管回应“辅警贴条”》的报道,大体内容是针对市民关于辅警是否可以贴罚条的质疑,争论激烈。
直到当地交管部门出来,详细介绍了交通违法处置中,哪些该由交警亲自办理,哪些可以交给辅警协助办理,质疑才得到澄清。
把辅警队伍理“清”,将辅警作用进一步扶“正”,恰恰是更好发挥辅警之“辅”作用的关键。
未来类似的争议可能还会发生,但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随着全面排查和清理整顿的推进,警务辅助人员管理一定会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根据给定资料,针对“辅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辅警是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但是面对问题,辅警却成为了“替罪羊”。
这暴露了辅警的一系列问题,身份定位不清、工资待遇差、执法权责不明、无职业发展、执法环境恶化等,使辅警愈发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热情。
究其原因,一方面,辅警本身以及社会公众对于辅警的错误认识,使得辅警缺乏认同感及热情,另一方面,辅警执勤有很多模糊地带。
因此,亟须加强对辅警的严格管理规范使用,警务辅助人员管理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1.强迫障碍,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
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